广东汉剧新作《李坚真》探析

2019-12-05 02:51付祥奎
戏剧之家 2019年31期
关键词:汉剧

付祥奎

【摘 要】《李坚真》的剧本是根据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共产党员李坚真的真实故事而编写,对广东汉剧的传承起到了非常大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李坚真》;汉剧;戏曲传承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1-0012-02

广东汉剧“源于湖北,舞台语言沿用‘中州音韵。于清乾隆丙辰年(1736年)之前,经湖南班(祁剧)先后由两条路线传入闽西粤东”。[1]广东人对外来戏班统称为“外江戏”,直到民国时期,广东大埔(广东省梅州市的一个县)学者钱热储先生,用“汉剧”一词来代替“外江戏”。由于此剧种在客家族群里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汲取了部分当地民间音乐的元素,使得其艺术特性有别于湖北汉剧,故后人将它称之为广东汉剧,以此标示着其有别于湖北汉剧。广东汉剧在客家民系里流传几个世纪,得到较大的发展和较完整的传承,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政府部门更是对广东汉剧的保护与传承加大力度。2008年,广东汉剧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广东汉剧来说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2013年广东汉剧传承与研究院(前身是广东汉剧院)在广东省梅州市成立,其肩负着将广东汉剧发扬光大的重任,工作人员不仅要将传统的剧目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推广,还要创作新的剧目给广东汉剧注入新的活力,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汉剧新作《李坚真》应运而生。

一、《李坚真》简介

《李坚真》的剧本是根据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共产党员李坚真的真实故事而编写。李坚真小时候家境贫寒,不到一岁时,就因为家境窘迫,以八吊铜钱卖给丰顺县清溪村朱跃宏家做童养媳,丈夫就是朱家大儿子朱大牛。

20世纪20年代,彭湃领导的农民运动在广东省进入了艰难阶段,李坚真正是在此时期参加了农民运动,在斗争中成长为农会委员。她坚贞不屈,临危不惧,有勇有谋,动员村里的劳苦民众参加运动,与反动势力斗争;她意志坚定,不忘初心,最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

为了创新发展广东汉剧,同时也是为纪念李坚真诞辰110周年,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根据优秀党员李坚真的真实故事编写剧本,进而创作了新的剧目——《李坚真》。此剧的编剧是徐青、刘海燕,音乐唱腔设计是钟礼俊、钟礼坤。此剧于2017年8月在梅州首次上演,就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大众的喜爱。

二、《李坚真》的艺术特点

音乐唱腔方面,《李坚真》在传统广东汉剧板腔体的基础上,加入了不少梅州地方音乐元素,例如客家山歌的旋律等。剧中红净采用了真假声结合的方法,高音部分用假声,低音部分用真声。整体上给人以清脆悠扬的感觉,与众不同。各行当伴奏上,采用了民间小调一百多首,唢呐曲牌一百多支等等,以此配合人物表演、烘托气氛,使得伴奏和人物演唱相得益彰。在服装和表演上,小生和武生都是开膀拉山,但是小生平肩,武生对脐上,而老旦开膀拉山则不过肩,也不下脐。红净与乌净的表演则更显得有英雄气概,人物塑造方面,更显得性格突出。演出场景上,出现了客家特色的房屋,山岩等,配合以演员身上的具有客家特色的粗布服饰,使得整部剧具有明显的客家特色,这很明显也有别于传统的广东汉剧。

三、《李坚真》的现实意义及价值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渗透在文化的各个领域,戏曲艺术领域也不例外。文化自信,自信的是什么呢?以本剧为例(即以本剧为载体构建文化自信),笔者略谈陋见。

第一,自信的是它的审美价值。

任何艺术作品(如果可以称得上是艺术作品),第一位的价值都应该是审美价值。我们宣扬的一切道德价值观、意识形态等等,都是建立在艺术美感的基础之上。试想,如果一部戏剧作品,音乐唱腔上不能为欣赏者带来听觉审美享受,舞台美术、服装造型等等不能带来视觉美感,人们会愿意去接近它吗?不答自知。一旦人们不愿意接触它,那么要想用这部戏剧去完成宣传道德观念等任务,无异于缘木求鱼。当然,更谈不上文化自信的构建(不美的艺术作品怎么可能带来自信?)。只有当作品给大众以美感,人们陶醉于其中,“文化自信”才能具备产生的必要土壤(此观点适用于所有艺术领域)。再回到本剧,本剧无论在音乐唱腔上,还是舞台美术上等等,都给人美的享受,可以说是一场视听大餐。这样的作品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它带给人们一种文化自信,具体来说,这种自信正是对传统艺术审美的自信。

第二,这部剧所暗含的道德价值观念,也是文化自信的一部分。

剧中李坚真虽然是被卖给朱家做童养媳,但她还是感恩于朱家的养育。养父被杀后,她的悲痛,入党后投身革命前,对朱家的不舍等等,都能体现出这一点。虽然为了追求光明,为了解救更多的穷苦百姓,她不得不离开朱家投身革命,但是她对朱家还是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李坚真投身革命离开家人之前,对朱大牛说:“娘,她有心事晚上就爱踢被子,记得过去看看,给娘盖上……”。从这句话能够看出,她晚上为养母盖被子,是常有的事,而这样的小事,正是凸显了李坚真的“孝”。所以,剧中所体现的知恩图报和孝道,也是创作者所要宣扬的道德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也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观念,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一部分。

第三,意識形态的自信。

“意识形态是在以经济基础为主的社会存在条件上产生的观念上层建筑,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具有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和利益,批判异己意识形态的功能,说服人们认可接受和信仰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念,并为之实践和行动的教化功能和导向功能”。[2]此剧所体现的意识形态非常鲜明,它充分体现了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妇女才能得到解放,人们才能获得自由。进而延伸出画外音——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永远跟党走,才是走向光明的正确之路。这个意识形态的体现也符合当代我国提倡的主旋律,也是广泛被大众接受的。所以就这一点而言,此剧在意识形态自信的构建方面,有着一定的意义。

四、在戏曲传承问题上,《李坚真》的创作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传统戏曲的剧种繁多,有的剧种能够较完整地传承了下来,有的处于濒危状态,而有的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如何将传统剧种顺利传承下去?当然有多种方式方法 。《李坚真》的例子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有些失传的或者濒临消亡的剧种,之所以有如此结果,主要是因为它缺乏生命力。任何一个剧种里的具体剧目,其产生都具有时代的具体性,也就是说受具体时代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当它被创作时,创造者考虑的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等等,以此为依据最终形成作品。但是时过境迁,来到了我们这个时代,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有些传统剧目不太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价值观等等(例如人们不可能完全认同旧时代的伦理纲常了)。此时,如果要想将某个剧种传承下去,就必须注入新的活力,以一种新的生命力面向新的时代。如何注入新的活力?那就是创新,创作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新作品。例如 《李坚真》,无论在音乐唱腔上,还是人物造型上,还是剧本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上等等,都体现了新时代的元素,所以自首演以来,反响强烈,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此剧目被频频应邀赴各省市演出,得到了戏曲界的一致好评。这种境况,对广东汉剧的传承起到了非常大的积极作用。其他剧种在传承问题上是否可以以此为借鉴呢?答案是肯定的。

参考文献:

[1]丘煌.广东汉剧音乐研究.第1页,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郭开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探析,《晋中学院学报》,2019年8月,第4期.

猜你喜欢
汉剧
荆风楚韵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剧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汉剧研究新成果
——读陈志勇《汉剧与汉派文化》
武汉市汉剧剧场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梁素珍广东汉剧旦角表演艺术特色简析
“南国牡丹”
闽西汉剧进课堂的困惑与策略
民国时期汉剧坤伶登台与舞台新变——以汉口《罗宾汉报》《戏世界》为中心的考察
略论大埔汉剧之乡的继承和发展
客家文化视野下广东汉剧传承与保护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