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领 刘 丽
高血压病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之一,患者是以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头晕、头痛、疲劳等为其常见的临床表现。血瘀证是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中最常见的证型,大量研究证实[1],血瘀证贯穿于高血压病整个病程,当前最主要的降压手段为药物治疗,常采用口服厄贝沙坦,但其治疗高血压病血瘀证疗效并不理想,且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影响患者服药的依从性。近几年,中医药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并且天麻钩藤饮在参与治疗高血压病血瘀证中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天麻钩藤颗粒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病血瘀证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高血压病血瘀证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38~74岁,平均(56.91±5.72)岁;病程2~10年,平均(5.30±0.71)年。对照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35~73岁,平均(57.32±5.50)岁;病程2~11年,平均(5.51±0.81)年。2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P>0.05,组间可进行研究对比。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通过。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的相关诊断标准[2]:1)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2)临床上多有心悸、胸闷、乏力等表现。
1.2.2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制定的高血压疾病相关诊断标准:符合肝阳上亢型,主症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痛,耳红,急躁易怒;次症:目赤、失眠、苔黄、脉弦等。符合上述主症和1项次症即可做出诊断。
1.3 纳入标准1)均符合上述中医及西医诊断标准者;2)年龄在35~75岁者;3)精神意识清楚,可以积极配合治疗者;4)患者及家属对此次研究内容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参加本项研究等。
1.4 排除标准1)经由其他种类病症等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疾病者;2)合并有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者;3)妊娠或哺乳期妇女;4)心、肝、肾等其他器官存在功能障碍或者其他严重病变者;5)未获得完整且有效的临床资料,无法判定疗效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口服厄贝沙坦药物(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7227,150 mg/片),150 mg/次,每日晨起口服1次,连续治疗4周。
1.5.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天麻钩藤颗粒(成都九芝堂金鼎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51021084,5 g/袋)开水冲服治疗,一次1袋,一天3次,连续治疗4周。
1.6 观察指标1)统计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2)使用标准汞柱台式血压计在每日清晨未起床时分别测量2组治疗前后血压值的变化并记录;3)评估2组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中医症状的变化,包括耳红、头痛、眩晕、失眠、苔黄等,各证候按照无、轻度、中度、重度等4类级别为患者打分,分别为0、1、3、5分,分数越高,即说明患者症状越重;4)评估2组间患者的临床症状,如不良反应,包括水肿、头痛和干咳等症状,并做出统计。
1.7 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评估2组患者临床疗效:显效:舒张压下降超过10 mmHg且降至正常或者下降超过20 mmHg;有效:舒张压下降不超过10 mmHg但降至正常或收缩压下降超过30 mmHg;无效: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值基本没有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77.50%(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1)为校正后卡方值
2.2 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血压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4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差等情况均显著降低,且经过组间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例,
注:与治疗前比,1)P<0.01,2)P<0.05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例,
2.4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注:1)为校正后卡方值
随着人们生活作息的不规律,社会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大,高血压的发病率一年比一年高,并且还愈来愈年轻化。高血压主要的临床特征为动脉压持续升高,高血压病的病理改变是因为诸多因素使血流流动性降低、阻力增大,导致血流状态改变及微循环障碍,血液处于浓、黏、凝、聚的状态,血瘀贯穿于高血压病整个病程。“血瘀”的具体表现为头痛如针刺、项背僵硬、舌质暗红或紫黯等,均为“血瘀”的具体表现[5]。从中医学角度来说,高血压与“头痛”“眩晕”等病症相似,其主要疾病机制在于肝阳偏亢、肝肾亏虚,肝、肾属木和水,如肾水不足,即肾阴不足,肝难以获得滋养。随着对高血压病血瘀证不断深入研究,长期使用西药控制高血压易引发药物不良反应及患者的耐药性,研究表明运用活血化瘀为主或辅助治疗高血压病都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6]。因此,补益肝肾、平肝活血是治病根本。
天麻钩藤饮作为中医学的治风名方,源于《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方中有天麻、钩藤、盐杜仲、栀子、当归、川牛膝、川芎、黄芩、夜交藤、益母草等药材,其中天麻味辛,性温,入肝、胆、脾、肾、心经,主要有平肝潜阳、熄风、安定心神的功效;钩藤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其主要成分可以直接起到扩张血管的作用,具有清泄肝火的功效,并且天麻和钩藤同为君药;黄芩、栀子共为臣药,可以很好地抑制患者肝阳偏亢的症状;夜交藤固肾、养精,并且可以很好地缓解失眠的症状;川牛膝引血下行,通经祛瘀;益母草具有活血化瘀和镇静安神的作用。厄贝沙坦属于一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受体抑制剂,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浆中醛固酮水平,对小动脉平滑肌收缩现象起到良好改善作用,降压效果显著。本研究中观察组天麻钩藤颗粒与厄贝沙坦2种药物联用,临床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联合用药可更有效地改善患者血压,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同时,观察组中医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天麻钩藤颗粒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病血瘀证效果更加具有优越性,优于单纯使用厄贝沙坦的对照组。
综上,天麻钩藤颗粒联合厄贝沙坦可有效缓解高血压病血瘀证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血压指标,且疗效优于单纯厄贝沙坦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