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成安
图1 紫气东来对瓶
历史悠久的文明诞生了一个以中华为核心的道德文化,一篇《道德经》开先圣之篇章,儒家尊为至圣的孔子亦是以道德为师。在我国本土文明之中诞生的道教,就习惯性的将老子塑造成一个超脱凡圣的老者形象,而在老子的各种形象之中,使用的最多的场景即是老子身披紫色道袍,跨坐在青牛之上缓缓而行。童颜鹤发,精神睿智,周身紫气环绕,云蒸霞蔚,瑞霭腾腾,好似孕育着宇宙万物的本源,所以从中就衍生出“紫气东来”的福运瑞兆,成为了各种民间寄托吉祥,盼望瑞气的象征,而作为“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文化,对于道德之师亦推崇备至,并从民间通俗的形象衍生,诞生出了各种更具隐喻的艺术创作,笔者制作的这一对紫砂作品“紫气东来对瓶”便是基于此创作而成的。
撇开各种传说故事,明确的历史记载中,老子创作了著名的道德五千言,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可见老子有着特定的历史地位,而后由于文化的衍化,宗教的兴盛,在《列仙传》中就开始进行文艺上的包装,其中就有:“ 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后世之人将“老子西游”同“紫气浮关”结合起来理解,于是就诞生了代表祥瑞的“紫气东来”,可见在广大的民间,甚至于后世的文人阶层而言,只需要老子是一个圣贤的形象,而真正关注的,是其背后所带来的祝福,吉祥的期盼。所以越到后期,以紫气东来为形象的文艺创作,老子的形象逐渐被淡化,而很多象征吉祥,象征着超脱的事物,成为了艺术创作演绎的主题,图1这件作品同样也是如此,其在瓶身的装饰上并没有塑造某个详细的人物,而纯为山水,描绘了一幅世外桃源一般的安乐景象,用紫砂泥绘配合雕刻技艺模拟出了如同油画一般逼真的画面,但又没有西方油画那种油墨造成的光线折射的气息,而是利用紫砂本身的材质,同现实的山水相结合,营造了如同“镜中世界”一般的逼真景色。
“紫气东来对瓶”的创作还考虑到了瓶体造型和装饰之间的关系,其瓶颈口的塑造以及瓶底的设置,让瓶面相对独立,而两侧双圈挂耳的传统结构,在造型上结合了部分当代美术设计的风格,兼具古典的造型美和现代设计的气息,同时双耳位处左右靠上部,拓展了作品横向的物理空间,中和了因为较高的瓶身而产生的疏离感,稳固了视觉形体的中心向壶心靠拢,而瓶面完全是借用了传统山水画的构图方式,以两件紫砂瓶的瓶面为基础,形成了两幅长方形的画板,在山水画中,这种上下宽幅的画面最适合用来构筑空远旷达的景深,是构成“山中奇景”的必要条件,通常在创作这种构图的时候讲究“虚且无兮”“形而上之”,表面上是描绘山水的外形,但实际上却是传统文人画中对于精神的写照。山水画以传神的画面来表达创作者内心的情愫,所寄寓其中的思考,能根据画面来进行表达,由于在古代并没有现代科技所带来的图像留存和处理技术,没有声光电的表现手法,所以对于山川的描绘,实际上是经过创作者内心转化而来的,而笔墨只能够描绘画面纵深层次的丰富,对于前景远景的分布,通常用墨色的浓淡和构图的上下来进行区分,这种表现是有其局限性的,那即是对事物细节的描塑并不充足,所以山水写意,更多的是表露情感,而使用紫砂泥绘配合镂雕的手法,可以将传统山水画中对于细节方面的塑造做的极为细致,由此构成近景和前景,处于瓶面的下方,随后悠悠往上,景色逐渐展开,就如同我们人的视野逐步开阔,高山流水,紫气萦绕,这样一幅旷达广布的美好图像就自然的映射在我们的脑海里,并且伴随着传统山水画的感受一样,形成了一个逼真动人使人憧憬的美好世界。
“紫气东来对瓶”塑造了两幅不同的山水画面,其中一幅有人,另外一幅有屋,这两者通过周围的山水联系了起来,塑造了人在山中如同世外桃源一般的美好生活。山水景色的美,让人心生喜爱流连忘返,而寄寓其中的祝福则很容易使人感同身受,进而诞生出内心的冲动。
“上善若水”“道法自然”“有无相生”“祸福相依”这些经典都源于老子思想的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从中我们还拥有更多的可供紫砂创作的有趣题材,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就如同一座巨大的宝库,只要开动自身的思想智慧,不断的理解挖掘,新的题材、新的紫砂作品必将源源不断的诞生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