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朱若岭,贾东明
“脱贫攻坚”是我国十三五以来的重点推进工作。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面脱贫的关键点。习近平在扶贫工作中多次强调:“扶贫必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多年来我国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扶贫方面实施了多项工程。然而,教育扶贫工作中长期难以解决的一个重大难题是教育质量缺乏保障,为贫困人口提供教育的师资普遍短缺,优质教育资源分享不公平,教育发展的区域不均衡。在传统的教育扶贫方式之下,这一难题始终无法解决。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发挥互联网技术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更多困难群众用上互联网,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已成为解决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发展不均衡性、教育质量不公平性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教育扶贫主要是通过政府的资金、政策等倾斜,或者是社会组织对贫困地区捐赠设备及对学生资助。一般的硬件设施建设包括新校舍的修建、教学器材的购买、多媒体设备和实验设备的捐赠等;而对学生的资助主要是减免学费、补助生活费及捐赠高中、大学期间的助学款。这些虽然能使部分地区的学生接受教育的条件有所改善,但对于大部分地区而言,这种力度还是不够的。
教育信息化针对传统扶贫中存在的局限性,能识别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诉求,通过快速提供共性和差异化的技术信息服务,实现个性化帮扶;教育信息化能够发挥远程教学资源共享、优质高校师资培养,实现对贫困地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教育资源的改善,精准对口支援;利用大数据能够精准掌握和收集扶贫对象的反馈和实时动态,及时做出扶贫内容、措施的调整,改善以往教育扶贫更多关注物质资料扶贫的现状,满足贫困对象自身发展的教育需求。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推广和信息化教学工程的建设则在促进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影响更广、更具有先天技术优势。
尽管国家在教育扶贫开发上不断地进行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取得了较大成就,但目前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教育发展状况并不令人满意。教育基础投入不足,且不均衡,效益不高;学校数量不足,办学条件较差;教师整体数量不足,生师比过高,优秀教师外流严重,有的学校甚至无法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偏低,学校无力满足教师培训、外出观摩学习等需求;此外,有的地方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利用教育信息化技术,学生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优秀的教学资源实现了共享;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需求,利用信息化技术定制个性化的学习内容,投入相对较少;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面对面接受到优质教学资源、优师名师的指导,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师资的投入费用问题;远程的教师能力培训、信息化素养培训也可节约学校的费用支出。通过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推广,可优化资源配置,有效节约成本,有利于开展精准、个性化的教育扶贫工作。
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因此,教育信息化的自身基因让不同家庭、不同区域的学生享受公平教育和均衡发展成为可能。教育信息化依靠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借助教育网络平台,打破地域、时空的限制,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的教育差异;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优秀课程资源,让学生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建立信息化互动平台,让学生随时能接受优师名师的授课。教育信息化同时也开拓了贫困地区学生们的眼界,看到整个世界的发展变化,让距离不再遥远,让他们在提升自身精神境界的同时感知世界的变化。
精准扶贫是扶贫工作的基本方略,是实现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的指导方针。由于不同区域、不同个体需求的差异性,传统教育扶贫无法做到个性化、微观化的指导。因此,教育信息化建设要针对不同地区的教育基础薄弱的特点,结合当地校情和学情需求,精准开展符合当地学校、学生特点的扶贫,教育信息化实现精准扶贫就要把受教的学生人数、当地教学教育水平、急需内容等方面的情况调查清楚,建立教育扶贫档案,并依托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大数据平台,实时掌握扶贫对象接受网络教育的状况,为其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强化点对点的精准教育。
现如今教学信息化可依托互联网和云教学平台构建统一的教育教学平台,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同时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发预留适合当地的教育资源接口,满足不同区域的学生需求,实现精准服务。通过平台的资源共享模块,将发达地区的优秀教师的上课视频、微课资源、精品课程等共享到平台上面,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免费接口,轻松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平台的多媒体教学模块,打造“同步课堂”项目,实现“一堂课程,多校参与”,这样就能实现优质课堂与其他学校的多点接入,让城乡孩子同步学习,让地处偏僻地区的农村学生也能享受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平台的教育教学反馈模块,学生可利用电脑、手机、视频等终端,实现课上课下师生互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和教学效率。
师资队伍建设是制约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增加对贫困地区师资投入的同时,还要不断提升师资队伍开展信息化教育的能力。为解决贫困地区的财政紧缺的问题,教育信息化可提供定制化的培训,提示教师的信息素养。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让他们在参与“互联网 + 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育能力;建立教学支持平台,为教师的不同需求定制开发个性化培训,远程视频培训、教学互动比赛等多种方式,有效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开展网络继续教育专项建设,提供教育信息化专题讲座和互动答疑,提升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通过信息化技术对特定地点实行综合分析和资源的匹配,让扶贫对象与扶贫资源实现精准对接,确保资源的配置精准合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本质是要让优质资源得到有效的使用,让优质资源得到共享。因此,要实现教育的精准扶贫,就需要对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资源的利用实时动态检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最需要的人提供最优质的资源服务。通过对使用互联网的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大数据采集,并结合人工智能实现数据的结构化处理和分析,找出客户的迫切需求,动态调整和更新教育资源,更好地、多维度地服务学校的管理者、学生和教师,实现精准管理。
综上所述,信息化教育在实践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上有着天然的优势。通过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建立信息化、现代化、数字化、个性化的资源库和教学平台,实现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教育教学同步、优质资源共享,并利用大数据的实时掌握与反馈,对教育资源进行最精准的优化配置,解决农村教育教学中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匮乏、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将教育扶贫精确到个人身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个人享有高质量教育的公平性,共享社会发展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