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与融合:作为“供给侧”的编剧及其边界探析

2019-12-05 01:05卢一伟刘云飞
电影新作 2019年5期
关键词:供给侧跨界影视

卢一伟 刘云飞

在信息进步、媒介变化、供给关系和意识形态迭代的共同促进下,影视作品内部要素之间的互动和融合已然十分密切,跨界与融通机制正在形成。然而作为“需求侧”的影视受众对影视作品的质量及内容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而作为“供给侧”的影视创作者却不同层面上未能满足供给,这就造成了“观创关系”之间的矛盾。作为影视作品上游的编剧也成了首要问责对象,影视编剧跨界变革需要新思路。

一、供给关系的多元化

1.主动式供给关系

影视作品的“需求侧”与“供给侧”不平衡之间的矛盾业已成为“观创关系”的主要矛盾。作为常规“供给侧”的影视作品创作方,常常对忽视了受众的反馈,根据创作惯性或常规思路进行创作,其作品虽然是主动式供给,但却很难精确送达。“观创”矛盾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作品思路自我化,沉浸在个体编剧的虚拟世界;社会化思考不足,缺少当下故事发生的现实语境;编剧模式老化,创新意识严重不足;故事脱离现实,不能体现人们生活境遇等等。编剧所遇“作品公式化、概念化”的瓶颈问题,编剧难辞其咎,跨界融合在所难免。

既然跨界供给已经不再是一个概念问题,那么厘清编剧及其行为边界就要与主动式供给达成默契。狭义的主动式供给关系是指影视编剧课堂应以“三面向”实现“三主动”即面向市场需求,面向社会需求,面向意识形态需求,主动去适应观众,主动去适应编剧,主动寻找可持续发展的供给策略。广义的主动式“供给侧”则既包含编剧适应市场的主动,也包含教学适应编剧的主动,还包括由二者外延而来的主动式供给关系。因此,解决“观创”矛盾的首要策略便是以观众为核心,讲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反思力度、能够震慑心灵、可以引起共鸣的中国故事。讲述中国故事,编剧责无旁贷,如何培养具有创造力的编剧,高校编剧课堂改革同样任重道远。

2.反馈式供给关系

有言云:“影片成功夸导演,影片失败骂编剧”。如此现象虽不能一概而论,但编剧的重要作用从另一个层面可见一斑。“编剧是一个动宾结构词语,‘剧’是呈现的结果,是被讲述的故事,而‘编’则是表现的手段,是讲述故事的方式。”②如此看来,编写中国特色的故事对编剧的要求可谓极为苛刻。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优秀影视作品正在中国制造,中国编剧已经开始从市场、从观众的反馈声中汲取营养得到进步,编剧与观众的反馈式互动正在渐渐形成。影视编剧教学亦不能沉浸在旧有的教学大纲中,而应与一线编剧、一线市场形成反馈式互动机制,通过市场了解观众的动态需求,通过一线编剧了解编剧的业务需求,并对之进行研究和改革,形成一套有效的解决方案,然后回馈到编剧创作的过程中,形成一套反馈回环机制。

仔细推敲,这种回环机制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种模式。

图1.

这个循环是一个闭合的结构,中间的每个环节都是以观众需求为前提、以反馈为条件、以指导创作为方法、以形成作品为目的、以适应市场和观众需求为策略的环形思路。

3.人才式供给关系

编剧人才是影视编剧行业,乃至电影行业的重要生产力。培养合格的编剧需要课堂,却不仅限于课堂,还要将视野对准观众需求。探求观众需求并不是一味去迎合观众需求,而是探求具有能够敏锐捕捉观众兴趣点的编剧艺术,他们自然也离不开编剧课堂。编剧课堂分为高校编剧课堂与应用型编剧课堂,前者以高校课堂为主(专业教育),后者以各类中长短期课堂集中为主,二者共同组成了人才供给的有生力量。如此说来,人才“供给侧”的改革便可先行,以理念促课改,以课堂促“人改”(人才培养改革),以“人改”促作品改革,形成一个有益的循环思路。

“尽管不同艺术的特点千差万别,但只要它们是艺术就有着共同的本性。”作为创作艺术的编剧,就是影视制作中重要的一环,那么人才培养是编剧“供给侧”的重中之重,编写中国故事需要具有民族使命和艺术能力的编剧,他们肩负着引领潮流的作用。因此一味去迎合观众口味的编剧不是好编剧,不能为观众思考的编剧也不是好编剧。正确的编剧人才供给模式是在正视“观创关系”的基础上,以民族使命为指导,以艺术追求为己任,编写民族故事,剧透创意精彩,既可以满足政治时代、社会的需求,又可以兼顾大部分观众的口味,并使之在影片观赏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进步,然后进一步推动编剧人才的培养和供给。

二、互动关系常态化

1.行业之间的互动关系

影视作品创作方的互动协作已是一种常态,行业间需要充分融合,有序健康的产业链条是影视创作得以继续的基础。常态化的互动要求影视创作行业、影视编剧培训行业及其他行业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关系。且在互动之余能够进行高度融合,创建行业互动常态化体系,协调各方利益,为创作提供更多更好的影视作品服务。而互动关系的常态化,是指将以上这种行业互动自然化、常态化。

通常来讲,影视行业包含导演、编剧、舞美、录音等各个方面(单从创作而言),且各司其职、互相融合。正是因为融合不足,使得行业间常各行其是、各司其职,合作交流不足,使得行业间出现间隙。现行影视制作早已不是生产线上的按部就班,影视行业间在逐渐打破各自的壁垒,相互学习融合、交叉汇通,各自参与并渗透到其他行业中来,形成按作品需求而制作的融会贯通机制。虽然行业之间的互动一直都有,也一直在深入和融合,但彼此之间的试探和利益使得交融不够,后劲不足。在当前的5G时代,影视行业发展也进入快车道,技术的长足进步迫切需要优质的作品作为内容支撑,编剧更应该与整个影视行业互动起来,参与到影视制作的方方面面中去,以更好地提供高水平的内容、适应行业需求、满足观众期待。

2.内部要素的互动关系

编剧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与影视、文学、艺术密切相关,与叙事、观察、生活更是荣辱与共,“参与者在互动关系中完成了心智的修为和艺术创造力的磨砺”。因此编剧要与周边艺术、与故事讲述技巧跨界融合。比如文学与影视之间的转化催生了IP热潮,其中任务完成度最高的当然是编剧。编剧们要把具有想象空间的文学元素转换成为可供视听表现的剧本,以供导演进一步创造,编剧的作用在IP改编中可以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文学到电影之间不仅仅是改编关系那么简单,更是艺术形式的转化,也是文学元素的具象,更是内部要素的互动,所以编剧只是电影工业的一个环节,要充分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跨界融合。

不仅影视编剧向文学、美术、音乐跨界,其内部要素之间也是相互汇通的。IP影视剧大家耳熟能详,在IP编剧方兴未艾,综艺节目编剧,网络节目编剧,甚至“抖音”与“快手”平台的小视频也越来越依赖编剧,以及未来可能一定程度上取代微博的vlog仍然需要编剧的参与。可见,具有一定理性指导下的专业编剧已经成为潮流所向,人才缺口也有目共睹,其内部要素之间的跨界融合更是势在必行。唯有如此,影视编剧人才培养对编剧行业内部要素的互动具有积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促成编剧行业、产业、内部要素的互动,实现编剧行业良好的可持续发展。

3.教学编剧协同关系

影视编剧跨界教学模式要求“教、学、编、创”四位一体,互为前提、互为协助、互为因果。其中,教与学之间是主动式供给与主动式学习的关系;编与创之间是互动式供给与反馈式吸取的关系;教与编之间是“理论—实验—理论”的关系,呈螺旋式上升;学与创之间是主动吸收与实际应用的关系;教与创之间是宏观架构指导与微观细节呈现的关系;编与创之间是内部要素互动的关系,互相影响;编与学之间是理论与应用的关系,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编剧教学之间共同进退,主动适应民族与时代要求,在跨界与融合中展现创意与精彩。

分而言之,四者之间的跨界融合与否、能否融合,与每一个环节的基因密切相关。就编剧教学之“教”而言,重知识讲授轻实验训练,重课堂学习轻课外练习,重教授方法轻培养人才的种种弊端略显。对编剧教学之“学”来说,功利性、盲目性、工具性成为学编剧学人的四块病灶。编剧过程中,编剧与行业内要素间沟通不畅,与当下时事严重脱节,与观众品味大相径庭,已成为编导游离作品的三大“罪状”。创作过程唯导演论与唯导演中心论是两个概念,但创作脱离了集体的智慧,成为一种个人化书写,则创作休矣。总而言之,编创教学如同人的四肢,作品如同人之躯干,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健步如飞。只有注意看路才能满足观众需求,只有大脑清醒才能融入影视社会。

三、内容选择民族化

1.民族故事优于全面叙事

没有哪个民族可以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每个民族的独特性才是这个民族之所以是这个民族之根本所在。民族故事就是在全球视野下讲述的本民族最具特色的部分,因此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编写中国故事是当前中国编剧行业的热点,也是故事编剧的重点。如何讲述中国故事?有关中国的故事或中国题材的故事只是狭义上的中国故事,而广义的中国故事与中国文化积累、历史沉淀、艺术底蕴自成一体,也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密切相关。那么跨界学科之间,跨界文化之间,已经是影视编剧及其教学的基础。

之所以说民族故事优于全面叙事,是因为放之四海的全面讲述虽然无比正确,但沉淀于基因中的民族叙事更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所以全面讲述大而不细,民族故事才是专中有特。影视编剧的故事选择就是寻找目标受众的情感出口,影视编剧则是试图去寻找这个出口,影视编剧教学则是教导我们如何寻找这个出口。情感是民族的,出口是共通的,故事是中国的,理解则是世界的。从艺术形式到艺术表达,从民族性到世界化,跨界无时不在,叙事却是有所选择,故事自然也就情有独钟。

2.内容生产属于媒介传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⑤如今5G时代正悄然来临,信息高速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媒介传播速度进一步提升。媒体融合时代打破了新旧媒体、大小媒体、公自媒体之间的界限,信息传媒达到前所未有的宽度和广度。在此背景下,信息已然发生了大爆炸,当尘埃落定,不难发现内容高度重复,信息极度繁杂,影视作品也难独善其身,新的秩序亟待建立。

任何时代,大浪淘沙之后留下的才是真善美的东西,内容也才是去核后的果肉。内容为王是融媒体时代最渴求的东西,编剧的社会期待及能力期待将被再次提高。编剧教学因此需要面对新的问题,即如何不被时代淘汰的前提下更新教学方式的同时保持最本真的状态,也就是去伪存真,强调内容生产与创意精彩。方法无外乎以下几种:第一,建立内容生产跨界优先级次序,即“内容>传播>接受>口碑”的次序关系,将内容再次强调;第二,重视媒介互融的力量,将编剧教学渗透到传播、生产、制作的各个层级中来;第三,集结编剧者联盟,打通教、学、编、创之间的界碑,建立以编剧为核心的联盟,以编剧教学服务编创生产,以编创生产达成观演期待,形成内容生产高于媒介传播的关系。

3.意识引导强于观众期待

“深耕内容建设,讲好中国故事。”⑥讲好中国故事就是做好内容生产,仅仅这些还不足以体现编剧的重要作用,意识与潮流的引领更是新时代编剧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编剧教学除教授基本理论与实践,还应当肩负起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使命,以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去影响和引领受众。事实上,编剧入门的门槛并不像我们看到的那样降低了,而是在高端层次上提高了要求。

如果把影视创作比作一条长河的话,编剧则是这条河流的上游,那么编剧教学则有可能是源头。意识与潮流引导思维则必然是源头活水。观众早已不是被动接受的群体,但观众也不是为所欲为的上帝。影视编剧者要正视观众,更要引领观众,还要培养观众,这样对编剧的要求便增加了一个量级,对编剧教学的要求更是提出更高的期待。正确的做法是以适应时代与民族的教学模式改革引领编剧树立起成熟的意识(非个体意识,而是民族群体意识),将这种意识融入作品中,以作品吸引观众、引领观众、影响观众,同时也要以开放的态度包容观众。作为舵手的编剧教学驾驶着编剧的小船,行驶在影视的长河中,纵然“长河落日圆”无限美好,欣赏之余,还要思考编剧教学如何跨越新的漩涡,毕竟编剧人才培养看中的是“为有源头活水来”。

结语

编、创、教、学作为本文讨论的“四位一体”影视编剧教学改革法,事实上是一种跨界融合的影视编剧教学思路,是适应融媒体时代影视作品供求关系,影视行业互动关系,以及影视编剧教学关系的一种尝试。这种尝试以“供给侧”编剧关系来解决“需求侧”的观演关系;以民族化的故事选择路径解决内容匮乏、接受疲乏的关系;以中国故事与精彩创意来解决意识引领与潮流引领的问题;以跨界互动、协同供给和融合思维的模式,促进上游“活水”端的影视编剧教学改革。因此,可以说唯有编写独具特色的中国故事,才能剧透融合机制下的创意精彩。

【注释】

猜你喜欢
供给侧跨界影视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周鹏飞:大鹏展翅 跨界高飞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跨界天才之西方篇(上)
学霸也是人 那些跨界的大拿们①
影视声音中听觉思维的建立与培养
影视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
跨界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