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红琴
【摘 要】 课堂既是教师进行教学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进行学习、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然而,当前我国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因此,如何使我們的课堂更加高效,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接受知识成为广大教育学者亟待解决以及研究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落实,教师也重视自身组织、引导等主导作用的发挥。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以及教学效率,因此得到了许多教师以及学生的认可。在教学中,我们在评价一堂数学课是否是高效时,不能单从考试成绩来估量,而要看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文结合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现状,针对自主探究背景下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几点可行性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效的教学行为是指那些能够高效率地促进学生发展,并促使初中生能够提升学习效率以及质量。由此可知,一节课是否有效以及高效与教师教学方式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方面具有紧密联系。有学者研究认为,基于自主探究的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首先是教师在教学中都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丰富生动的教学语言以及有效的教学模式;其次,教师能够有效融入学生学习之中,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教学的调整。
一、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其低效的原因
(一)从教师角度分析
1.无目的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在我们的初中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严格按照课本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使得教学课堂总是在沉闷压抑的氛围之中,也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对教材缺乏深入的理解,对教学理念认识不清晰,导致基于自主探究的课堂成为教师为了迎合教学需求而采取的形式化的教学方式,自主探究活动的设计无法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进行设计,致使我们的课堂看似活跃、热闹,事实却是学生没有主题的聊天,无法真正学习新知识。
2.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当前由于我们的初中教学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对学习成绩过于关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态度、学习效率的提升,使得部分努力的学生的积极性消减,也严重影响了初中数学教学的效果,使得数学教学处于枯燥乏味以及机械记忆公式过程之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缺少自我思考、自我探究的乐趣,自我个性的发展也受到严重阻碍。
(二)从学生角度分析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数学基础以及数学认识各不相同,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也各有各的程度,甚至在课堂中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更是千差万别。有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学不会,产生了厌学情绪,消极的情绪更会导致学生学习不得法而成绩差,形成恶性循环。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会让学生获得自信和更多的成就感,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时需要关注的方面。
二、基于自主探究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造成数学课堂效率低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有研究者研究指出,基于自主探究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是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以及相互配合下形成的,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活动方案等有关课堂教学因素,同时还需要教师能够深入关注与了解学生,调动学生课堂参与以及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性,由此才能实现基于自主探究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1.充分备课,合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
在新课标下,充分备课,合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让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丰富、有层次,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主探索的精神,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不能脱离课本以及教学主题。
2.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基于自主探究的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师生之间相互沟通与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鼓励,针对自己在数学探究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大胆地向老师请教,进而使教师理解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3.因势利导,抓住青少年的特点
中学生精力充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快、好奇心强。认真对待每个学生存在的差异,适时适当地点拨,积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日常的课堂练习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探究解题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在探究中举一反三的能力,进而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在新课改下,要想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打造自主探究背景下的高效的数学课堂,就必须要改进学校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转变旧的应试教育观念,结合学生的需求与实际,创造性地展开教学,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田,王广辉.透视高效数学课堂教学行为 基于优秀初中数学教师的个案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1(2):37—40.
[2]张宏政,史美华.初中数学课堂高效教学行为的特征分析[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