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领域高职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探索

2019-12-04 04:15李谟发张碧罗小丽邓鹏
职业时空 2019年5期
关键词:岗位能力智能制造

李谟发 张碧 罗小丽 邓鹏

摘要: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稳步推进,我国传统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新型数字化工厂的建设,企业生产模式发生了改变,导致了新兴职业岗位的出现和职业岗位内涵的变化。文章从智能制造背景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素质结构出发,简要阐述了现有人才培养的不足,结合学校的实践,探索了适合智能制造领域高职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一些举措,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与实训室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智能制造;岗位能力;复合型人才培养

一、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背景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继德国提出“工业4.0”后提出的中国版“工业4.0”,它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为基本方针,以“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为主线 [1]。

智能制造是应对国际巨大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内经济实现转型发展的主要载体。并且智能制造是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的一个系统工程,将推进产品生产过程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等综合集成发展水平,实现产品生产方式和生产模式的智能化。

随着我国持续推进“两化”建设,智能制造行业的蓬勃发展,带来的是人才需求大规模缺口。人才成为了“中国制造”由大转强的瓶颈,中国制造的创新能力不强,人才不强,导致中国制造大而不强。根据2017年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对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预测来看,智能制造行业,未来几年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缺口将达万万级别。

二、智能制造对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分析

智能制造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与之匹配?在智能智造时代的到来,很多工作岗位出现了“机器换人”,那么,高职生未来的出路在哪[2]? 高职生需要哪些能力才能适应智能制造的岗位需求,为此,笔者对长沙智能制造基地(智能制造研究院)、上海电气、上海ABB工程有限公司、上海汽车生产基地、长沙比亚迪公司等具备工业4.0 生产模式的企业进行了调研。

通过调研分析,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大体可以分为三大块:智能制造系统设计类人才、智能制造系统装调类人才、智能制造系统高级应用类人才,而这三类人才在技术技能方面又有许多交叉的点,从图1中可以看出,智能制造引领的产业发展,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对于传统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等专业培养的目标,不但岗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对不同类型人才的技术技能要求更加全面。因此,智能制造时代需要一批懂得操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系统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三、智能制造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智能制造涉及专业面更广、技术难度更大、风险更高,人才培养也面临新挑战。一是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传统机电操作维修类的人才相对过剩,而先进制造技术领域领军及应用型人才和大国工匠不足[3];二是专业之间没有联动,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不到位;三是专业与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育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相脱节;四是校企融合深度不够,实践教学条件与环节薄弱;五是教师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教学方法有待创新。

面对现有的一些问题,要符合新形势下对人才的需求,不仅要从人才培养模式下功夫,主体应采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的办学模式,高职学院更要从专业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实训室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等几个途径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能够对接2025智能制造下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对中国制造升级输出与之匹配的人才需求。

(一)基于企业生产模式特点变化培养复合型人才

通过调研企业访谈,智能制造企业其生产特点由传统生产模式向高度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生产方向转型。

企业数字化在转型发展中,主要是促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过程当中的全面应用,推进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因此,现有工业中很多都是跨界的交叉融合。人才培养需要从系统级考虑,不但要懂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的编程、操作与维护,PLC编程控制等,更要懂站级、系统级等软件,才能完成智能制造系统的集成。因此,人才培养主体方案是要软硬结合,培养有系统集成思维的复合型应用人才[4]。

(二)深化校企合作,联合出版教材与打造数字化教学工厂

智能制造的时代对于高职教育来讲,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既要符合国家战略需求,也必须紧跟当地产业发展。学校自身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牢固树立,由于智能制造需要复合型应用人才,只有打好基础,才能谈创新。因此,在培养过程中,站在智能制造专业群的角度来划分专业基础课,专业平台课,专业核心课程。基础课与专业平台课中更加讲清楚课程的前后关系,在理论与实践中,实行多次考核制度,一個一个环节过关。为核心课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才能知识迁移,完成创新的培养。

在智能制造时代下,高职学校的技术技能培养都得从企业实际的岗位能力出发,校企应高度参及重视联合出版教材。核心课程的知识学习,也应当紧跟时代发展,产业与企业的发展,所以核心课程教材的编写,应当有企业的高度参与,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定主体核心授课内容,学校再把他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模式。

学校与企业在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道路上,调研中,也深知企业面临招适应新岗位的人才难,招到人才后,培养与留人也是一个严重的考验,在这种形式下,现在企业的参与度也高了,在这种契合度下,学校主动作为,跟ABB、华航、施奈德、新松、吉利汽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数字化教学工厂,共建虚拟仿真实训室,机器人工作站,半物理数字双胞控制调试平台等实训室。为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提供了好的校内实训基地,学生还能在合作企业实习,工学交替得到了很好的实施。

(三)明确专业定位,重构课程教学体系,对标智能制造核心技能需求

在智能制造时代,机器人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很多岗位出现了机器换人,但很多新的技术岗位也随即出现。随着机器与人类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专业技术知识和基本岗位能力方面需要通过复合培养达到精深的程度,才能适应新岗位的要求。因此,必须明确专业定位,重构课程教学体系[5]。

以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为例,调研企业与学校后,对标国家教学标准,专业定位为面向自动化与智能制造、3C电子产业、汽车、新能源等行业,具备自动化设备及工业机器人的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的能力,智能控制系统的仿真设计、工艺实施、调试、维护与集成规划的管理能力。对应核心课程为可编程控制技术,传感器与智能检测技术,变频驱动技术,工业机器人工程应用虚拟仿真,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工业机器人集成与维保,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设计与仿真,工控网络与组態技术。通过理实一体的培养,能够对接智能制造中智能控制的核心岗位需求,达到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目标。

(四)引进与培养并用,打造一支复合型教师队伍

要培养面向智能制造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关键是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可以长期聘请智能制造企业的专家、高校的知名学者为智能制造领域专业带头人,对本校的智能制造专业建设和转型布局提供方向性的把握。

其次,校内教师自身要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学习,面对时代的变革,拓宽知识面,练就复合型本领。学校出台政策,激励骨干教师成长,通过选派教学科研骨干到欧美、东南亚等国(境)外科研院所进修访学,同时选派教学科研骨干到华为、格力电器、三一、ABB、西门子等知名合作企业学习。通过以上学习和培训的方式,切实提升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完善智能制造知识的储备量。改善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与素质,提升专业骨干教师的专业建设、教学教改、科研服务的能力,为复合型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五)创建融创新与工匠精神于育人全过程的校园文化

智能制造要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创新是灵魂。并且,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动力。因此,有必要把创新与工匠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创建体现创新与工匠精神培养的校园文化。

首先,搭建平台,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创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好市级与省级众创空间。其次,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在学生实践教学、实训室建设中融入创新创业目标,编写《创新创业典型案例集》,形成课程教学、实践训练、企业孵化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链条体系。开展创新创意创业活动,积极参与各级创新创业大赛,加快成果转化,培育优秀项目入驻基地[6]。

通过在学生课堂、实践教学环节、顶岗实习环节引进工匠精神培育;开展企业工匠与名师讲坛宣扬工匠精神;丰富课外活动与社团艺术节拓展工匠精神;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类大赛、技能大赛等赛项践行工匠精神。

四、结语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实施“智能制造”不断推进我国制造业智能升级,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应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充分考虑生产设备智能化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如何适应智能制造的发展潮流,同时从教学理念、培养方向、服务面向以及校企合作、双师型队伍建设、创新与工匠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等方面给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使培养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能够适应智能制造的新要求。希望对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的人才发展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利改.高职人才培养与“中国制造2025”环境下人才需求特点的融合分析[J].河北职业教育,2018,2(3):38-41.

[2] 付红,徐田柏.智能制造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8,33(3):95-98.

[3] 李冬明.铸造工匠精神以智能制造引领行业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8,(9):365-366.

[4] 范斌瑜,应钏钏.智能制造背景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与培养[J].职业,2017,(30):22-24.

[5] 李芳丽.浅谈智能制造对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与对策[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8,17(8):11-14.

[6] 王志伟.智能制造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5(1):64-67.

猜你喜欢
岗位能力智能制造
基于建筑设备课程的实践教学研究
技工院校电子商务物流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制造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网络原理》实践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