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条教育教学规律探索

2019-12-04 09:21刘明
广西教育·D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师生智能

刘明

《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所谓规律,指的是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教育教学中究竟存在着哪些客观规律呢?笔者从2015年起,在柳州市100多所学校开展自治区、教育部规划课题“‘168教学改革模式实验研究”,其中的“1”指的是在教育教学中通过课程建设贯彻1个党的教育方针,“6”指的是遵循6条教育教学规律,“8”指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的8个要素。本文重点对其中的6条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探索。

一、制定目标系统,遵循总分协调律

协调好总体与部分的关系,就是总分协调律。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级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皆应遵循总分协调律。总,起于党的教育方针,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分,指的是从教育方针中剥离出教育目的,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再从教育目的中逐层分离各学段学校培养目标、各学科各个年级的课程目标、各教学单元乃至每一节课的课堂学习(教学)目标。于是,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学习(教学)目标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不同层级的目标系统(如图1)。其中,各所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党的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和具体化,各学科课程目标是学校培养目标的组成部分和具体化,每一节课学习(教学)目标则是课程目标的组成部分和具体化。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十九大教育方针中的“德智体美”扩展为“德智体美劳”,强化了劳动与技术教育,使之成为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努力达到的教育目的之一。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的相关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在不同学段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各不相同:小学阶段,要求初步学会生活自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初中阶段,要求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高中阶段,要求具有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一定的择业能力,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现代生活技能,能够对自己的生活和发展做出恰当的选择。在这里,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教育目的与小学、初中、高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培养目标就有了总与分相互协调的关系。

具体到不同学段的不同学校,由于其所处的地域、條件及学校培养目标等不同,其开设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目标也会与同学段的不同学校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某小学把“爱劳动”作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并为此开设了玉米种植课程,课程目标如下:(1)学会种植玉米的一般方法,丰富劳动体验;(2)养成认真、负责、耐心、仔细、合作、卫生、安全、守纪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在这里,该小学的“爱劳动”培养目标既与上面的教育目的、本学段的培养目标相协调,又与本校具体的玉米种植课程目标相协调,存在着总与分的关系。

进一步具体到教师在实施玉米种植课程中执教《玉米选种》一课,某教师设定的学习(教学)目标如下:(1)学会选择玉米种子的一般方法;(2)逐步养成认真、负责的好品质。在这里,玉米种植课程目标与《玉米选种》这节课的学习(教学)目标,同样存在着相互协调的总、分关系。

遵循了总分协调律,就能做到每一节课都胸怀全局、明确方向,为学生的终生发展着想。

二、改革育人方式,遵循内外统一律

将某一系统或单位的内部力量与相关的外部力量通过有效整合,形成合力,就是内外统一律。

影响育人的因素既有教育系统内部的因素,也有教育系统外部的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学生除了参加校园内的教学活动,还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共同对教育目标的达成发生作用,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所以,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也不仅仅是学校内部的事,必须全社会共同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

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综合实践课程,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军事训练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接触社会各行各业,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柳州市的学校为进一步提高育人质量,大胆改革育人方式,遵循内外统一律,广泛联系社会上的共建单位,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服务铺路架桥。比如:与柳州市蔬菜公司共建现代生态农业综合实践基地,让学生实地了解现代农业科技;与学校附近的村委会共建农业实践基地,开展乡村体验周活动,请农村致富能手谈劳动致富的体会;与学校附近的工厂共建现代工业综合实践基地,安排学生参观访问;与学校附近的派出所、交警大队、消防大队共建安全教育基地,组织开展消防疏散演练、安全常识讲座和法制教育活动;与附近街道、社区共建社会服务基地,开展为孤寡老人送温暖活动;与学校附近的环境监测站共建社会调查基地,在专家指导下开展环境污染与整治调查;与附近的烈士陵园共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讲烈士故事、谈报国志愿”活动;与附近驻军部队共建军事训练基地,开展新生入学军训活动……实践证明,遵循内外统一律就能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三、指导学生发展,遵循个性成长律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的智能都是由语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空间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身体动觉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音乐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人际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自我认知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自然观察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和存在智能(Existential intelligence)等九种智能共同构成,只是这九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而存在,从而使得每个人的智能表现各具特点。在全面开发学生智能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培养学生的优势智能,了解学生有待开发的智能,使其扬长避短、健康成长,充分发展个性,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这就是个性成长律。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提出了“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改革考试科目设置,改革招生录取机制”等五大改革任务,开始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三门必考科目之外,适当自主选择一些高考科目。学生自主选择高考科目,除了要考虑各高校的选考科目要求、自己平时的学习兴趣和各科目考试成绩等因素以外,选考科目能否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优势智能也是一个重要考量因素。但是,通常情况下,学生对于自己的优势智能是什么并不十分清楚。因此,从基础教育的起始年级起,教师就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向学生介绍多元智能的有关知识,给学生提供展示不同智能的空间和时间。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分层递进教学,给学生学习不同科目不同学习内容设定难度不等的学习(教学)目标,多设计一些师生合作实验、小组合作学习等活动,同时在课堂中多给学生发言、展示的机会;适当留一些非书面形式的课外作业,如“家庭小实验”“观察报告”等;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社团、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帮学生建立不同层面、不同内容的兴趣小组;引导家长经常带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参观博物馆、动物园、美术作品展、摄影展等;指导学生写学习反思和学习心得;利用现代科技分析学生平时的学习和应考情况,了解学生对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和素养点的落实情况,知道每一个学生在群体中的排序;建立学生个性特长档案,记录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借助专业工具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判断自己的优势智能;等等。

每一个学生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活动不同,其发展方向和培養方法势必呈现出个体的差异。学生、家长、教师如能准确判断学生的优势智能,有的放矢地展开教育教学,便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其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健康成长。

四、组织课堂教学,遵循感官协同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如下记忆规律:初次学习两周后,通过阅读学习能够记住内容的10%,通过聆听学习能够记住内容的20%,通过看图学习能够记住内容的30%,通过看影像、展览、演示等学习活动能够记住内容的50%,通过参与讨论、发言等能够记住内容的70%,通过做报告、给别人讲、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等能够记住内容的90%。也就是说,人在学习过程中越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就越能提高学习效率,这就是感官协同律。

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比如采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倡导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广度和深度适宜的学习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注意倾听彼此的讲解和发言,广泛合作,互相问答、讨论,共同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设计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探究活动,提出探究的要求并给予指导,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开展探究;学生在课前养成预习习惯,利用思维导图等学习工具建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网络,并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向度的交流使自己所建构的知识网络更加科学、有效,等等。多种感官并用,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共享优质资源,遵循人机结合律

将人的优势与现代化教学设备(机)的信息优势结合起来,实现足不出户共享优质资源,就是人机结合律。

我国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多数集中在城镇且城镇对农村骨干教师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农村教育发展明显落后于城镇教育且未来发展前景依旧不容乐观。国家在近几年着力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采取了许多办法弥补农村教育的各种不足,但仍有一些问题短期内无法解决,比如某些农村教师的素质较低和个别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等问题。为此,各地采取了“支教”“走教”“城乡结对帮扶”“送教下乡”等办法,但这些办法对农村学校师生的帮扶终归是暂时的、有限的。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刻而广泛,它为课堂教学城乡同步互动提供了可能:只要投入必要的机器设备,对有关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人机结合,就可以让大规模的城乡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同步互动,让城乡学校的师生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柳州市政府从2018年起,把“提升农村学校信息化教学水平”作为政府为民办10件实事之一,计划用三年时间,为柳州市原来的6个县(即现在的五县一区)所有学校配置同步互动教室设备,让优质学校的教师在城镇主讲教室上课,乡下村小及教学点的师生可以在辅讲教室与主讲教室的师生同步互动。这种人机结合的方式,具有实效性、持续性、全面性,既可以解决语文、数学等学科农村教师业务水平总体相对较低的问题,也可以解决英语、音乐、美术等学科农村教师短缺的问题。“信息化同步互动课堂”实施一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提高,学习成绩有了明显进步,城镇教师和农村教师的教研能力、教学水平都得到了提高,这就为“教育扶贫”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六、考核师生成绩,遵循发展评价律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基于其进步值,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基于其所教学生的进步值,就是发展评价律。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互补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所以,用同一把尺子去评价不同的师生是不科学的,应该放弃以原始分数表示的师生绝对成绩,而采用师生当前成绩与过去成绩进行比较后得出的进步状况相对成绩。

柳州市教育局从2003年起探索“实施发展性督导评估,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对学校、教师、学生的总体成绩、阶段成绩、某一个方面的成绩进行考核时,既考虑当下又考虑原有起点,给每一个人设定的目标都处于他的“最近发展区”,从而让每一个人都有努力的动力。同时,对师生的成绩不仅作出努力后结果优或劣的判断,还借助相关软件让师生了解自身某一方面或总体情况在全班、全年级的位置,看清自身的发展现状(即进一步发展的起点),识别出自身的成功与失败所在,为发现问题、制定问题解决方案提供依据,促进师生不断进步;了解自己发展变化的轨迹和趋势,帮助师生树立发展的信心,明确发展的重点,优化发展的策略,促进师生去实现新的更高的发展目标。这一规律的应用,使得柳州市各级各类学校师生焕发了活力,建立起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机制,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从而实现自主发展。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A类资助经费重点课题(立项编号:2015A004)、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FHB170527)“‘168教学改革模式实验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 白聪敏)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师生智能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