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信息使用能力研究

2019-12-04 11:33张晓琼刘世玉
关键词:英语水平检索数据库

张晓琼,刘世玉

(中国海洋大学 教育系,山东 青岛 266100)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逐渐进入“互联网+”时代。2016年6月7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将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作为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之一[1]。大学生作为伴随着中国互联网兴起成长起来的中国网络“原住民”群体[2],养成了网络化、碎片化、互动化的学习方式。近年来,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赋予了新的内涵[3],如何更好地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和核心要素——信息素养——成为教育学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

1 相关工作

国外对信息使用行为的研究最早起源于美国学者Ayres等1916年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研究。1948年在英国举行的皇家学会科学情报会议,开启了现代信息行为研究的先河。在此后20余年里,信息行为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图书文献的存储、检索和利用情况的调研。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认知科学的引入,信息行为研究范式发生转变,用户个体的信息需求和行为成为研究的核心,逐渐取代了以信息和系统本身为中心的研究[4],认知方法广泛应用于信息科学的多领域研究中,成为近些年来信息行为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5]。国内对于信息行为的研究起步较晚。学者们通过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不同网络用户群体在信息使用方面的基本情况展开实证研究[6-9]。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探索个体在网络信息使用过程中的特点[10-11]。例如梁益铭等从认知角度研究了网络用户对信息的检索过程,提出个体的认知导向是研究信息检索过程的重点[12],邓胜利等人则分析了用户在网络信息使用过程中涉及的认知要素[13]。

纵观国内外研究,目前关于信息素养的内涵、评价标准等不同方面都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基础和框架[14]。国内学者对信息能力作了不同定义,例如田晓锟认为,“信息能力主要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应用能力和信息时代的终身学习能力”[15];常永华则认为“信息能力主要由四个方面构成,分别是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的加工能力、信息的利用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16]

基于国内外的研究,本研究将信息使用能力分为:(1)信息获取,即能够了解信息获取来源以保证全面性,掌握检索方法和检索策略;(2)信息分析,即能够从众多信息中选择所需信息,判断其准确性和有用性;(3)信息应用,即能够正确有效地使用网络信息并将其与自身学习、科研相结合的能力。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山东省某高校在校本科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58份,回收358份,其中有效问卷32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86.96%。样本分布如表1,在性别、生源地和专业类别方面均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2 问卷设计

问卷的制订在前期对大学生网络信息使用行为的初步调研的基础上,参考了国内外该领域主要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包括2000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评议通过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17]、王丽佳对搜索引擎和数据库等的分类研究[18]以及吴敏琦关于网络学术信息搜寻行为的研究中的理论框架[19]等,采用李克特量表形式,分四部分进行测量。

首先对学生的网络信息使用基本情况进行调研,包括其平时上网时间和主要上网目的等,同时该部分还关注信息检索相关课程的修课情况。

然后调查大学生的网络信息使用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检索过程中对搜索引擎和网络数据库的选择和使用情况,以及信息检索策略的运用水平;信息分析能力主要包括学生能否对所搜集到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分析和选择,包括判断信息有效性和可信性的依据;信息应用能力评价被置于具体的问题解决情境中,给定被调查大学生两段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有关雾霾危害的约120字短文,调查学生对这两个段落的选择偏好和评价过程的特点,作为调查学生网络信息应用能力的重要表现。

表1 调查样本的人口学特征统计表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网络使用的基本情况

3.1.1 信息检索课程修课情况

文献检索相关课程是一门对大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的课程。通过此类课程学习,大学生可以掌握更高效、迅速的资源检索和获取技能。调查显示,60%的大学生曾经学习过信息检索或文献检索类相关课程。其中,不同专业学生之间存在差异:54.44%的文科类学生修读过该类课程,而理工科类和艺体类学生中修读过该类课程的比例分别为63.08%和59.09%。整体而言,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网络信息使用能力,高校在信息检索课程开设上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1.2 上网时间和上网目的

在上网时间方面,超过66%的被调查大学生每天上网超过3 h,14.69%的学生上网时间为1~3 h,2.5%的学生上网时间低于1 h。进一步分析显示,被调查学生最经常从事的三大网络活动是休闲娱乐、查阅资料和浏览新闻,具体占比分布如图1。各年级学生的上网时间差异明显。随着年级的增加,上网时间逐渐呈现递增的趋势。

图1 被试上网目的分布图

3.2 网络信息使用能力

3.2.1 信息获取能力

(1)搜索引擎使用情况

在搜索引擎的使用方面,被调查学生对百度的使用频率最高,超过89%的大学生表示自己经常使用百度搜索信息,他们对国内外其他搜索引擎(如搜狗搜索、360搜索、谷歌、必应等)的使用频率均明显低于百度。并且数据分析显示,女生使用360搜索的频率显著高于男生,农村学生使用搜狗和360搜索的频率显著高于城市学生;Google搜索的使用情况与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年级相关,英语水平较高的大学生使用Google搜索的频率显著高于英语水平较低的大学生,高年级学生使用频率显著高于低年级学生。

(2)网络文献数据库的使用情况

对于被调查大学生常用的网络文献数据库来说,中国知网的使用率最高,百度学术次之,维普、万方和超星低于前者,英文数据库的使用频率显著低于中文数据库,Elsevier使用率相对较高,接下来为SpringerLink、ProQuest和OCLC。

数据分析显示,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在使用上述中文数据库时存在显著差异,而对英文数据库的使用情况则无明显差异。整体而言,英语水平较高的大学生使用这些中文数据库比例比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要高。另外,学生的年级与其对中国知网和百度学术这两个数据库的使用情况呈现显著性差异:高年级学生对于中国知网和百度学术这两个数据库的使用频率整体高于低年级,另外,是否学过信息检索或文献检索类相关课程与学生对Elsevier、SpringerLink和ProQuest这三个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学过该类课程的学生对这三个数据库的使用比例显著高于没学过该类课程的学生。

(3)检索策略使用情况

数据显示,在选择和使用检索关键词方面,75.62%的被调查大学生经常直接将检索任务作为检索词,84.38%的学生表示有时会从给定任务的表述中挑选一两个关键词,76.88%的学生一般会选择了解给定任务之后再总结提炼关键词。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不只是仅采取一种方法选择检索任务的关键词。在检索策略方面,75.63%的学生表示自己不会只进行简单查找,而是使用不同的检索词及其相关词语进行查找,67.82%的学生会使用高级检索功能进行层次性筛选。在使用不同的搜索引擎或数据库方面,43.44%的学生不会只拘泥于一种搜索工具或数据库。

3.2.2 信息分析能力

在对搜索结果进行选择方面,84.69%的学生会综合比较所有结果,29.38%的学生会直接选择第一条搜索结果。这说明在搜索结果选择方面,大多数学生会对所有搜索结果进行比较,综合分析,然后筛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在对信息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选择方面,73.76%的学生会根据信息发布者的权威性来对其进行评价;60.63%的学生表示会通过其他渠道验证其可信性;57.82%的学生表示根据发布时间来判定;接下来是数据支持,占比42.19%;最后是信息的长度,占比28.75%。结果表明被调查学生面对一条网络信息时,最重视的是这条信息的真实性,会通过其发布的平台或者发布作者的地位判断,说明大学生群体具备良好的鉴别真假信息的能力,一般不会被网络上任意散播的虚假信息所迷惑。信息发布的时间和其他纸质媒体信息的一致性程度也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于信息是否有数据支持,有71.25%的学生的态度为比较同意或不一定,但是整体来讲还是偏向于同意。

3.2.3 信息应用能力

调查的最后部分为材料分析题,有针对同一主题的两个段落供被调查学生选择,结果显示选择观点性结论的人数与选择事实性结论的人数并无明显差异,比例为140∶180。关于影响对搜索结果进行评估的因素,各种因素考虑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分别为来源的可靠性、数字的真实性、所引用研究的科学性、语言表述的专业性、文章的出处、专家的姓名和机构和段落的长度。这表明在对搜索到的网络信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即信息来源的权威性程度、信息中提及到的研究或数据的科学性或真实性程度。这些判断会影响学生对信息进行取舍,是学生是否将其纳入自己知识系统和价值系统的主要依据。

问卷数据显示,被调查学生对于两个段落的选择结果与其认为该段落是否源自专家观点、是否呈现详细数值以及是否基于研究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选择段落(1)的原因就是因为其结论来源比较可靠,来源于领域内比较权威的人物,而选择段落(2)的原因则是该结论基于具体的研究并有详细的数值。与自身观点的一致性程度这一因素对选择的倾向性也有一定影响,42%的学生表示选择某段落是因与自身观点一致,38.13%的学生为中立态度。

提到影响对搜索结果进行评估的因素时,各种因素考虑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分别为来源的可靠性、数字的真实性、所引用研究的科学性、语言表述的专业性、文章的出处、专家的姓名和机构以及段落的长度。表明在对搜索到的网络信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该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即信息来源的权威性程度、信息中提及到的研究或数据的科学性或真实性程度,这些判断会影响学生对信息进行取舍,是学生是否将其纳入自己知识系统和价值系统的主要依据。

笔者对学生在情境之外对于网络信息评价标准的看法与在具体应用情境中对具体网络信息的选择标准进行了相关分析,数据表明,学生对于网络信息评价标准的选择具有情境内外的一致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选择的标准不受具体情境的影响。具体来讲,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学生选择“主要根据信息发布者的权威性”的情况与在问题情境中学生选择段落内容“源自专家观点”和“提及国际上的权威机构”的情况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学生选择“根据信息是否包含数字等依据”的的情况与在问题情境中学生选择段落内容“呈现详细数值”的情况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

3.3 信息能力评估及分析

在分别分析网络信息使用能力各项维度之后,笔者尝试将被调查大学生文献搜索策略的使用能力、对搜索结果的选择以及对搜索结果的评价分析这三个主要维度进行计分,来对大学生的网络信息使用能力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学生最终得分之和与其英语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英语水平高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英语水平较低者得分。

4 结果讨论

4.1 信息使用能力调查结果总结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最常使用的四个搜索引擎按照使用频度排序分别是百度、搜狗、360搜索和谷歌;最常使用的两个网络数据库是CNKI中国知网和百度学术;部分搜索工具或数据库的使用情况与被调查大学生的年级、性别、英语水平、生源地或者是否学过文献检索类课程密切相关。对于网络信息的获取和分析,大多数学生会根据不同任务的难易水平使用不同的检索词,有针对性地选择检索策略,譬如多次查找或使用高级检索功能。多数学生会综合比较整体搜索结果之后再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并根据信息的权威性、新颖性、可信性、科学性等程度来判断信息对检索任务的有用性。

4.2 网络信息使用的认知因素和过程

用户在一定任务驱动下产生信息需求之后首先通过一些搜索工具和网络数据库对信息进行获取,接下来就要对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根据一些评价标准去对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评价和选择,以判断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进而运用到实际学习和工作中。从认知角度看,用户首先对获取到的网络信息做出接收和感知之后的直接反映,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选择性注意,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之后采取一定的信息行为。

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选择性注意时,用户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目标指向性,只有感知觉刺激引起用户的信息意识,才会被特别关注。换言之,在用户信息需求范围之内并且被用户感知到的信息就会引起用户的特别关注,而一些无关信息则会被自动忽略。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对信息的选择过程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会综合比较所有检索结果之后再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这在网络信息使用过程中非常重要。另外,学生不仅会对搜索结果进行综合考虑,还会根据具体信息的某些特征来对其进行选择,包括信息发布者的权威性或者可信程度,以及是否有相应研究或具体数据做理论支撑,这将会很大程度地增加对搜索结果进行选择的准确性,提高信息检索的效率。

4.3 网络信息使用能力与个体差异

本研究的调查数据得出结论,学生的英语水平是网络信息能力的关键变量,这说明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其网络信息使用能力有关。其中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可能会接触到更多的中英文信息,在获取、分析和应用信息时思考的角度可能更加全面,因此网络信息使用能力相对较高。这中间具体的影响机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5 小结

大学生思想活跃、涉世未深,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信息使用能力的教育和培养,有利于提升其网络信息识别能力,让大学生能明辨是非、以身作则,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传播者[2]。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相比多数关于调查大学生网络信息使用能力或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行为的研究,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体现在研究视角的微观性。通过在微观层面关注大学生使用网络信息的过程,从认知视角入手探索学生如何获取和分析信息。与已有研究相比,本调查不仅反映了大学生网络信息使用的现状和基本情况,更为深入分析大学生信息使用能力的相关研究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英语水平检索数据库
从中式英语探析我国大学生英语水平现状
通道形式与英语水平对大学生英语听力成绩的影响
数据库
数据库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数据库
数据库
英语水平
国际标准检索
国际标准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