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增生
(浙江省仙居县教育局教研室)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2019)》中提出“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要求.指出:以新时代教师素质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导向,改革和加强师范教育,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实施全员轮训,突出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术培训,强化师德教育和教学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教师育德、课堂教学、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实验操作和家庭教育指导等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已经提升为国家的意志和要求,这对教师的研训提出了新的课题.近十多年来,各地普遍建立了各级各类名师工作室,借此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引领和辐射区域教学及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作为政府,往往进行工作室的顶层设计,明确工作室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工作室的工作组织原则和要求,负责工作室考核,招聘工作室领衔人,招收工作室成员,提供资金及后勤服务保障等.这些工作当然重要,它是开展工作室活动的基本保证,但更重要和最核心的是,工作室开展哪些活动,活动中教师做了什么,做的质量如何,也就是说,工作室领衔人的研修方案、研修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是决定工作室研修质量和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关键.
教师专业能力是随着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发展、对教师教育活动复杂性的认识,以及对教育价值功能的重估而产生的一个专门性术语.教师专业能力指的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完成情况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反映教师职业活动要求的能力体系.对于教师专业能力,有学者将其概括为教学设计能力、知识理解和技术操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反思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影响教师专业能力的关键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李方认为,教育专业素养和学科专业水准是构成教师专业能力结构的核心指标.宁虹认为,教师的专业核心素养包括学科素养、心理教育素养、课程与教学素养、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组织实施能力、教学反思与研究能力.学科素养、心理教育素养、课程与教学素养形成了个体“教”的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教”的意识;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组织实施能力、教学反思与研究能力则是由“教”意识引领下产生的“教”的行为能力.它们之间的具体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宁虹进一步指出教师的教学能力形成的机制,如图2所示.
图2
这些教师专业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比较系统、深刻地理解教师的专业能力、核心素养的内涵.孟庆双、沈书生概括的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学设计能力、知识理解和技术操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反思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但是没有指出教师的这些能力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没有把重要的内容“课堂实施能力”包含其中;李方给出的教师专业能力结构要素比较抽象;宁虹从心理学的视角概括了教师专业能力及其产生发展机制,这种机制较好地反映了教师的“专业理论”“教学意识”“教学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了教学行为指的是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实施、反思与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性.
从教学实践来看,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指的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实践及其研究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是指向教学实践的.要界定教师的这种能力水平,应该以教师的职业内容为基础进行概括.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职业工作领域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个别指导、家庭教育指导等.教学设计和实施指向课堂教学,他们促进教师“上出好课”;教学评价包括评价“教”得怎样、“学”得如何,从而为教学改进研究提供实践依据;个别指导实际上是教学实施的一部分;而家庭教育指导要求教师与家长沟通,建立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家庭和社会教育环境,形成教育合力,这也是教学实施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从教学实践来看,专家型教师高水平的专业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如下三个方面.
(1)具有高水平的课堂设计与实施能力,能上出好课.这种好课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追求数学育人,即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关注数学核心素养落地,体现数学育人价值观并取得成效;②体现数学文化,即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蕴涵的核心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数学文化;③有逻辑,即实现数学发展逻辑与学生认知发展逻辑的高度契合,有数学及心理学的理论支撑;④返璞归真,即注重数学本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追求返璞归真、以简驭繁、引人入胜.
(2)具有高水平的教学评价能力.具体体现为:①具有较高的评课能力,能科学合理地评价课堂教学,指出其特色、优势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②能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掌握课程标准,能针对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给出具体例子说明;③能根据测试目的命制出符合命题规范要求的试题和试卷,能对试卷的命题意图及学生答题进行认知分析;④能用全程评价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改进自身的数学教学活动,提高育人效果.
(3)具有较高的教学研究能力.是否具有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是区分一般的“好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根本特征.专家型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来自于指向实践的教学研究,这种研究与高校和专业研究人员的最大区别是其实践性.
教师的这些专业能力来自于数学理论、心理与教育理论、科学与教学理论及其转化而来的教师自身的学科观念和教育价值观念,是在这些理论指导和教育价值观念牵引下形成的教育教学行为表现.在宁虹理论的基础上,借助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定义,我们认为教师的专业核心素养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形成的正确观念、教学风格和关键能力.教师的内在教育教学观念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教师专业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改进和完善教学现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把基础理论应用于具体内容的教学行为规划,在实践反思中改进教学,这些都需要尊重数学、数学学习与教学的规律,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需要建立在教学研究的基础上.由于学生的心理及其发展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差异,因此,针对自己的学生研究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是每一位教师的基本任务.通过教学研究,形成教育观念,积累可迁移的实践经验,发展教学能力.
承上所说,指向教学实践的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梯.那么,怎样进行工作室研修活动的顶层设计,让成员在指向教学实践的研究中实现专业核心素养的提升呢?
(1)基于实践,形成研究主题.
从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形成研究主题,可以让教师经历完整的教学问题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过程,从而发展其专业核心素养.2013年至2015年带领的第一届工作室,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及新教材的实施,确定“基于脑、适于脑、发展脑的数学教学策略研究”这一研究主题.追求用数学的内在力量发展学生的大脑智慧.要求成员学习数学理论、课程标准,分析研究教材,用课程视野理解数学对发展学生大脑智慧的价值;学习心理学、脑科学的理论,把握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规律;在教学设计中追求基于脑的生理发展阶段性,适于脑的信息加工规律,发展学生的大脑一般认知能力,实现基于学科、超越学科的教育价值.2016年至2019年带领的第二届工作室,从教学实践中发现亟需解决“刷题操练型”复习课育人价值低下的问题,形成“基于脑的初中数学总复习教学研究”这一研究主题,用复习课研究为切入点,引领成员分析和研究初中数学知识体系,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技术、理解教学,进行初中数学总复习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研究,借助这一主题,发展成员的专业核心素养.
(2)以研究主题为纲要,整体构建研修方案.
①明确研究的目标.
例如,《基于脑、适于脑、发展脑的数学教学策略研究》的整体目标是:理解初中数学知识体系、数学的核心育人价值;理解学生大脑数学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数学认知的基本规律,构建基于脑、适于脑、发展脑的教学策略体系;明确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数学关键认知能力,即数学感知、数学抽象概括、数学逻辑推理、数学记忆、数学问题解决等;形成数学概念、数学原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问题解决、数学复习等不同学习内容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并能应用于改进教学实践.再如,在2016年的基于脑的初中数学总复习教学研究主题下,提出的研究目标是:研究分析初中数学的知识逻辑结构,理解初中数学知识体系及其反映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概括“怎样研究一个数学对象”形成数学的一般观念,开展单元整体复习,构建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的复习教学策略体系,并进行教学实践检验,提升复习课的育人价值,实现复习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②构建研究路径.
在明确研究目标的基础上整体构建研究路径.例如,基于脑的初中数学总复习研究中,构建如图4所示的研究路径,在研究中学习,研修一体.
图4
③设计研修任务.
为每一位成员设计特定的研究任务.例如,第一,理论学习,学习项武义的《基础数学讲义》,理解代数、几何、分析的基础理论;学习史宁中的《数学思想概论》,理解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学习《标准》及其解读,从课程视野理解数学和数学教学;学习John Aderson的认知心理学,把握学生认知发展及活动的规律;等等.邀请章建跃、曹一鸣、鲍建生、汪小勤、王光明、马复等国内知名专家来工作室进行数学教育教学讲座、指导;邀请周新林等国内知名专家来做脑与数学认知报告,指导课题研究;等等.这样,让工作室成员能接触和了解国内外数学教学及数学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前沿,使课题研究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第二,落实研究任务.在整体复习策略体系引领下构建复习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工作流程、设计要求、设计体例等,要求团队成员每人承担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任务,给出研究时间进程表,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必须完成任务.
(1)加强研究过程的指导.
在研究的不同阶段,开展研究交流与指导活动,例如,在成员完成第一轮教学设计的时候,组织了为期4天的闭门交流与指导活动,每位成员展示和讲解自己的教学设计,全体成员进行讨论,由领衔人进行逐个点评和指导;成员第二轮修改基本完成的时候,再用4天时间进行交流、研讨和指导,并选择一些内容进行现场教学实践研究,并进行第三轮修改;在第三轮教学设计修改完成后,要求每位成员在自己的学校进行教学实践验证,并修改完善.在研究过程中,根据工作室每位成员的特点进行一对一的个别指导,帮助他们制定个性化的研修计划,选择适合于每一个个体的研究任务,扬长避短,促进其专业水平的提升.例如,有的人课堂教学水平高而研究能力不足,有的人教学研究能力比较强而教学水平一般,前者让他从课例研究开始,逐步过渡到更综合的研究,发展其教学研究能力,后者让他多进行课堂实践、反思和改进活动,多评课.
(2)加强教学实践研究.
在基于脑的初中数学总复习研究中,完成教学设计三轮修改后,2018年上半年选择13所实验学校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验证,通过实验教师的培训,实验过程中的研讨交流.在实践检验结束后,获得数据并进行分析,听取实验学校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他们的建议,着手研制学生复习用书和学生作业及评价试卷,于2018年12月正式出版教学设计专著、学生用书、学生配套练习及评估试卷,于2019年1月开始在30多所学校推广使用,进行第二轮教学实践检验.结束后获得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于2019年7月用一周时间进行再次集中修订.在第二轮实践检验过程中,根据复习的不同阶段,开展基础复习、专题复习的专门教研活动,邀请章建跃、鲍建生、马复等知名专家来做现场指导,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指导实验学校的教学研究.
提炼、总结和推广教学研究的成果,可以帮助工作室成员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升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工作室领衔人负责课题研究成果的整体提炼,形成研究报告,撰写专著论文;工作室成员总结自己承担部分的总结和提炼,撰写研究文章;加强课例研究,要求工作室成员从简单的课例研究做起,学习撰写论文,鼓励其投稿.两届工作室形成了《用数学发展智慧——基于脑、适于脑和发展脑的数学教学策略研究》《科学用脑,高效复习》等一系列专著,其中《基于脑、适于脑、发展脑的教学策略研究》获得浙江省政府的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成员发表论文20多篇,2019年8月,工作室的7篇复习教学研究文章以专题形式发表于《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9年第7/8期.
通过指向实践的教学研究,给出了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策略,通过推广辐射,改进了区域数学课堂教学.例如,通过推广复习教学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改进了本区域的复习课教学.开展单元整体复习,用一般观念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回顾与整理;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平衡协调;重视认知重构;重视对知识及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思想和方法进行再抽象,形成研究一类数学对象的一般套路并迁移应用到新情境;等等.这些教学主张逐步得到认同和推广,在区域教学比赛、教研活动展示课、日常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师越来越多.同时,通过与外省的交流(如广东、河南、北京、黑龙江等地),辐射范围逐步扩大.借助中国教师研修网及浙江省网络名师工作室进行教研活动的现场直播,全国30多个省市在线观摩的教师总人数每次都在5 000人以上.
通过指向实践的教学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在笔者领衔的工作室团队中,有3人成长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有6人成长为市、区级名师,有4人成长为省级教坛新秀,有7人成长为校长、副校长或县级教研员,有20多人在省级以上期刊正式发表文章.笔者自己也出版专著2部,计100多万字,发表论文20多篇,有10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可以说,通过这种研究,使工作室成员更深刻地理解了数学、数学课程基本理论,理解了心理与教育理论,形成自己的教育意识及正确的教育观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了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专业能力.也就是说,促进了教师专业核心素养的发展.在这样的研修过程中,工作室领衔人与成员一起成长.
(1)名师工作室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平台.促进成员的专业发展是名师工作室工作的核心任务.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这一规律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专业水平取决于他的专业核心素养水平,这种专业核心素养的需要以数学、数学课程理论、心理教育理论为基础,通过结合实践的反思形成教育教学观念,再在这种教育教学观念的引领下发展数学教学实践与研究能力.
(2)指向实践的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学科理论、心理和教育理论、课程理论需要基于实践、内化和整合才能形成教师个体的教育观念,教学实践又是体现教学能力的主要平台.因此,教学实践是把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能力的中介,指向实践的教学研究是实现教师专业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为了构建这种教师专业发展的脚手架,需要选择具有实践性、理论生成性、发展性的研究主题,明确研究目标,构建研究路径,设计研究方案,把发展教师专业核心素养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活动融入到研究方案中,重点研究教什么内容、怎么教;需要引领成员在研究中着重思考教学中如何分析和研究教学内容,加深对数学内容及其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一般观念的理解;需要引领成员分析和研究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需要引领成员设计适当的活动融合知识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实现数学育人.
(3)在研究过程中进行个性化的指导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保证.在安排研究任务时,根据教师个体的专业基础、个性特点设计个性化的研究任务,在研究过程中对教师进行一对一的个别指导.例如,推送个性化的学习材料(专著、期刊、视频、课例等),对教学能力比较弱的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反复磨课,让其在不断的实践反思中提升教学能力;对研究能力比较弱的教师进行从易到难的研究,从研究课例,写课例反思与评价论文开始,逐步发展到综合性的研究,从经验总结逐步发展到实证研究,帮助教师修改教学研究论文;等等.
(4)创建高层次的交流学习平台是激发教师专业自我发展内驱力的有效方法.组织参加高层次的学术活动,让教师参与,展示教学观点,发表论文,可以拓宽其专业视野,提升其职业自信心和幸福感,由此进一步激发其研修的动力和专业发展的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