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梅芳
(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浙江杭州 310003)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传播方式)。语言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相互制约,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所以,语言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文化习得的过程。只有真正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含义,才能真正掌握这门语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将文化意识列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把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1]4。
文化意识是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来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学会做人做事,成为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单元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实践。教师把一个单元当作一个整体,围绕单元的主题把课堂教学、课外阅读、主题写作有机地整合起来,集中开发课程资源。
单元设计中的决定性环节是基于核心素养整合不同的教学方略[2]。也就是说,单元设计的重心要落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因此教师应打破课时的束缚,整合不同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了探索在初中英语单元教学中有效发展学生文化意识的途径,笔者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九年级Unit 10 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的教学中进行了实践。
笔者以单元话题为载体,以文化意识培养为主线,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以讨论与比较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为主线,将整个单元分为七个课时。第一课时为听说课,学生能够理解谈论不同国家社交礼仪的对话;第二课时为短篇阅读课,学生能够以对比阅读的形式对两个分别介绍哥伦比亚和瑞士风俗的文本进行解读并做出评价;第三课时为语法课,聚焦单元语法be supposed to/be expected to/be important to;第四课时为听力课,学生通过听力课了解不同国家的餐桌礼仪,进而讨论中国的餐桌礼仪文化;第五课时为长篇阅读课,学生学习以信件形式讲述法国餐饮文化的阅读材料;第六课时是拓展阅读课,教师提供“Table Manners in China”作为拓展补充阅读材料,通过法国与中国餐桌礼仪文化的对比,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与理解;第七课时是写作指导课,以围绕一项中国的社交礼仪给海外的笔友回信作为写作任务,从文化习俗的梳理、写作支架的搭建、写作过程的开展、写作评价的推进等四个环节展开。
笔者从学生的文化意识现有水平出发设计教学途径,结合英语课堂常见的听说、阅读、写作等教学活动的开展,探讨如何在单元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文化意识。
听说是获得与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听说活动设计时,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教材编写的文化背景,深入解读文本,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与包容性,帮助学生发现与理解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避免在真实交际中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例1引导学生讨论与外国朋友交往或身处海外时是否需要尊重与顺应别国习俗的问题并思考各国习俗的具体类别,结合教材本单元中出现的十个国家,引入本单元的“习俗”主题(见图1)。教师借助图片展示四种情境下的不同见面礼仪,让学生根据情境匹配合适的动作。
图1
【解析】我国是礼仪之邦,素来讲究文明礼仪。通过询问学生“在中国,人们是怎么打招呼的?”将学生进一步带入本单元的风俗习惯话题中。通过图片的展示、情境的导入,调动学生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做好铺垫。
例2通过教材Section A 中1a 的跨文化交流实景图片,引发学生关于其他国家见面问候方式的思考,并初步感知有关文化习俗的常用表达方式,如“You're supposed to...”句型。根据听力小对话,学生匹配五个国家的见面礼仪并描述异同(见图2)。
图2
【解析】从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现有水平出发,设计听说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听力训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通过PPT 和板书的方式使学生熟悉文化现象的相关表述。
教师在中外文化知识的教学中,应通过创设有意义的语境,恰当利用信息技术,基于语篇所承载的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挖掘其意义与内涵,帮助学生在语言练习和运用的过程中学习和内化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通过感知、比较、分析和鉴赏,加深对文化差异的理解,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意识[1]34。
教材中各类阅读材料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为学生理解文化、适应文化和发展文化意识提供资源。在设计阅读课时,笔者明确文化意识的培养目标,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深挖阅读教材,让学生感悟文化内涵;通过延伸教学,适度增加背景知识介绍,让学生开阔文化视野;通过多媒体辅助,丰富课堂教学手段,让学生加深语言理解。
例3引导学生根据国旗的特征辨识Section A 3a 阅读文本中阐释本国习俗的两位作者所在的国家。在仔细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将文本要点根据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进行划分、归纳与对比,并填入Section A 3b的表格中。教师进一步补充两个国家关于时间观念的对比图(见图3),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围绕“更希望和哪国人交朋友”“更希望和哪国人做生意”等不同情境的话题展开小组讨论。
图3
【解析】作为国家的象征,国旗的样式有时也反映该国的政治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国旗特征的辨识与文本信息归纳,使其体会文化的交融与共存,提升学生对于不同文化表现形式的感知。教师除了挖掘教材的内涵之外,进一步延展教材的外延,适度增加课外背景知识,使学生借助文氏图所呈现的鲜明对比,了解课内小阅读中体现的习俗差异背后的时间观念差异,从而拓宽文化知识面,提高文化思辨能力。
例4学生学习Section B 2b 中讲述法国餐饮文化的文本材料,完成2d 中关于法国餐桌礼仪的表格填写。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立场设想自己遇到这些文化冲突与挑战时的心理,并思考应对方法。
【解析】教材的话题和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中西方在餐桌礼仪上的差异正是其不同文化使然。阅读文本中体现的餐桌礼仪给在法国参加交换项目的中国学生带来的挑战折射出的正是文化冲突。引导学生发现与关注法国餐具使用、餐桌话语等方面的习俗与禁忌并设身处地感悟中西方文化差异,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异国文化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开拓文化视野,以更加客观、包容的心态恰当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把“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英语课程的育人目标。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由于受到输入语为英语的影响,教师更多地把文化的关注点集中在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教学上,很少提及中华文化,这与英语课程的育人目标不相匹配。笔者在单元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入中国文化的元素,引导学生欣赏和鉴别中外优秀文化,感受文化差异,使学生在生活中自觉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规范自己的行为取向。
例5教师提供“Table Manners in China”作为拓展阅读,引导学生利用Section A 3a 阅读学习时出现的文氏图比较法对中西方餐桌礼仪的不同点与共同点进行分析与记录(见图4)。教师追问异同点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异同,学生自由发言。
图4
【解析】比较法是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因为有了比较,才会懂得鉴赏。本单元的大阅读文本主题围绕法国餐桌礼仪展开。教师所提供的中国餐桌礼仪拓展阅读材料可使学生对中西习俗差异的理解更加直观与深刻,有效引导学生以文氏图的形式呈现中西餐桌礼仪文化的异同,引发学生对于文化差异以及原因本质的思考,帮助学生认知、理解并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敏感性与文化理解力得以提升。中外在餐桌上的差异也体现了两国文化的差异。中国人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中国人待客热情,喜欢招呼人吃饭,“多一个人只多双筷子”体现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而西方人的刀叉更适合自取自用,这就造成了中国饭局热热闹闹、西方餐桌却很安静的现象。而这个恰好与中国人热情好客、西方人独立平等的文化相吻合。通过两篇阅读材料的学习,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从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从观察法国的餐饮文化和中国的餐饮文化到分析文化差异原因本质,为学生讨论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原因提供了语言支持,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文化意识得以提升。
文化是传播的产物,传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3]。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可以主要分为三个层次:通过语言习得,把英语国家的文化现象以不同方式呈现给学习者并转变为其文化意识的一部分,在真实情境中表现出来;以英语为媒介,将其他非英语国家文化作为目标,进行学习和运用;以英语为媒介,将传播中华文化作为目标,向全世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因此,文化传播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将学习别国文化与传播中国文化双管齐下。
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要求思想和语言高度结合的能力。写作是思维的重要表达方式,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渗透在写作活动中。在开展主题写作时,教师要发挥教学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将写作与英语阅读教学相结合,实现资源的整合。
例6让学生每四人一组进行头脑风暴,为即将来到中国的海外同龄留学生介绍中国的社交礼仪,帮助他/她尽快适应与融入中国的新环境。引导小组自由发挥,借助思维导图(见图5),尽可能提出更多更全面的建议。每个学生围绕一项中国社交礼仪,如时间观念、餐桌礼仪或探望朋友,为海外留学生写一封信。
图5
【解析】通过跨文化交际情境的设定,教师引入小组学习与合作学习,对本单元所学文化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和升华。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挖掘本土社交礼仪的不同类型并提出中肯建议,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再次迸发。在推动学生语言学习和文化知识的内化与巩固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把握好自己作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者的角色定位,加深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习俗。
实践中,笔者以文化为主线,将文化内容的相关材料适度统整,并以文化意识的培养为目标整合教材的话题和文本,从而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结构化的文化知识学习。文化意识的形成是一个从感知到意识、从意识到修养、从修养到行为的内化、提升和养成的过程[4]。文化意识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
塑造文化意识的前提是中外文化知识体系的建构。掌握充分的中外文化知识,将文化知识内化为价值观念并积极付诸实践,有助于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5]。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让13亿人的每一份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笔者认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化事实,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对西方文化持理解、包容、尊重的态度,通过交流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并能够用所学的英语主动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讲述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