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要理论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2019-12-04 21:31孙永国
关键词:实效性思政理论

孙永国

随着社会进步的加快,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当代大学生身处的环境日益复杂,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在学生个性发展与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大学思政教育需要充分发挥自身教育功能,结合需要理论改革教学工作,使学生的多种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政治道德观念,强化思政教育效果,提高大学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需要属于人类行为的源泉与动机,在现代社会受到各个领域的广泛关注。由于人类社会变革生产关系、提升生产力、发展社会形态,都需要借助人类需要的推动力量,在满足人类多层次需要的过程中,实现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也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群体的需要,借助需要理论改革教学工作,提升教育的实效性。中国古代思想家主要基于人性角度理解人的需要,将需要等同于欲望,认为其为恶,讨论需要问题集中在人性良心道德层面。但是当时的需要研究并非对需要本身进行研究,而是利用需要研究维护传统封建道德,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并不能体现需要的本质。西方国家对需要的理解在多角度进行,在心理角度,需要的内涵为人类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在科学行为角度,需要是对特定目标或事物的欲望与渴求;在社会学领域,需要是人类与客观事物之间的依赖关系。无论是中国古代对需要的理解还是西方对需要的理解,都存在一定片面性,这些理论内涵缺少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把人类的需要理解为:需要是内外环境下的客观需求影响人类产生的一种内心状态,是对某种事物的追求与要求,是行为产生的主要动力。[1]这是建立在个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的哲学基础上的,个人和社会是辩证的统一。因此,需要可以支配人类行为,使其主动寻找满足自身需求的力量,对人类的各种行为活动起到促进作用。需要的不断满足与不断产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一、需要理论对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影响

(一)提供教育的理论依据

需要理论能够为高校思政教育提升实效性,提供重要理论依据。由于高校思政教育提升教学实效性,需要从学生角度入手,关注学生思想动态与心理活动,因此,需要涉及心理学方面的内容。需要理论在心理学研究中属于重要研究课题,需要可以直接反映人类心理活动,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借助需要理论探析大学生心理活动,可以从学生需要角度出发,将需要理论视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心理学教育内容,在微观层面把握学生内在需要与思想状态之间的联系,使教育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并掌握其思想特点,从而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提升教育实效性。需要理论强调需要的层次性,在满足学生较低层次需要的基础上才能刺激学生较高层次需要的产生。[2]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借助需要理论充分理解大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与生活需求,在满足其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刺激其产生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更高层次需要,以心理教育为辅助,正确把握学生需要,加强学生思政素养,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由此可见,需要理论可以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优化教育的系统功能

需要理论的引入,有利于高校思政教育优化整个教育系统的实际功能。高校思政教育提升教学实效性,增强教学效果,需要考虑大学生自身、教学方法手段、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以实现教学质量的充分提升。在考虑这些因素的过程中,大学思政教育需要注重教师教育者因素与学生受教育者因素,使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思政教育获得良性互动。[3]同时,思政教育也需要结合社会环境因素,根据社会需要,明确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实施自我教育。很多高校的思政教育难以提升实效性,都源于其不能正确平衡这两种教育,将两种教育分离,会严重降低教学质量。因此,高校思政教育需要有机结合学生内在需要发展内容与社会需要教育内容,提升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教育的目的性,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学生自我教育的引导功能,促使学生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思政教育借助需要理论,融合社会需要与学生自我发展需要开展教学改革工作,能够有效满足学生各种需要,提升其学习积极性,增强教育效果,实现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基于此,需要理论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可以有效优化思政教育的系统功能。

(三)加强了解教育对象

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为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学生的思政素养,但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必须是思政教育足够了解当代大学生,等同于准确、全面地把握大学生的需要。然而现实情况是高校思政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大学生教育主体身份的问题,不够重视学生个人与学生需求,造成学生排斥思政教育,影响思政教育的效果。[4]因此,高校思政教育需要重视需要理论,将大学生需要作为思政工作的出发点,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由于每个大学生在心理素质、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具有一定差异性,因此,大学生这种思政教育对象存在复杂性,需要高校思政教育了解其需要,将其需要作为思政工作的前期核心内容,实施满足学生基本物质需要的思政教育,同时,实施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精神需要的思政教育,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思政素养,实现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由此可见,需要理论在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指导的同时,促使其更加关注与重视学生,了解学生个体差异与学生个性化需要,对其物质与精神等方面需要进行满足的过程,也是高校思政教育进步的过程。因此,需要理论可以促使大学思政教育更好地了解教育对象。

二、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难以提升的现实问题

(一)教育活动缺乏吸引力

现阶段,大学思政教育提升教育的实效性,面临教育活动缺乏吸引力的现实问题。近几十年来虽然中国高校思政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教育内容与形式日益丰富,但现有高校思政教育活动仍存在缺乏吸引力的问题。思政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欠缺吸引力,会影响教育对受教育者的有效引领,弱化情感与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教育效果,难以教育学生转变自身思想状态,提升自身思政水平。大学思政教育对应的吸引力主要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主体、教育环境、教育载体、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吸引力,同时,这些方面的吸引力需要相互作用,才能构成吸引与影响大学生的教育合力。吸引力作为指引大学生向某一方向前进的重要力量,需要受到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视,以思政教育吸引力的增强,提升教育的实效性。而大多高校并不具备足够的思政教育吸引力,究其原因是思政教育在主体、方法、内容等多方面的教育吸引力不足,教师教育水平不能与时俱进与教育形式方法的局限,造成学生难以对思政知识产生学习兴趣,也不会产生相应的学习需要,进而影响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

(二)受教育者的心理与政治观念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政治观念问题,是阻碍高校思政教育提升实效性的主要问题之一。虽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在整体上表现出良好的主流态势,但是高校思政教育也需要在关注学生思政积极层面的同时,重视学生的消极层面问题。在现代社会,部分大学生存在自我意识较强、过于功利化、政治观念模糊以及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等问题。[5]这些问题都是阻碍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提升的现实问题。由于大学生在大学阶段三观尚未完全成熟,且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在多元文化冲击下,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等大是大非问题,对于网络不良信息容易偏听偏信,同时,自身思想道德的滑坡造成自身产生考试作弊、传播谣言、贪图享受等不良行为,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增添了很大难度。学生的不配合与教育对学生问题的不了解,造成大学思政教育不能有效掌握学生解决多种问题的需要,使教育改革工作面临瓶颈。因此,思政教育需要关注学生心理与政治观念问题,以了解学生的多种需要入手,满足其解决具体问题的需要,以此提升教育的实效性。

(三)思政教育与需要脱离

高校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面临自身思政教育缺乏吸引力问题与学生心理、政治观念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思政教育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直接限制思政教育提升实效性的核心问题,是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需要的脱离。分析前两种问题可以发现,大学思政教育脱离学生兴趣需要,造成教育欠缺吸引力,思政教育脱离学生解决问题的需要,造成学生心理政治观念问题的持续性,使高校思政教育提升实效性难以获得学生的支持与配合。在此基础上,高校思政教育并不了解学生的多种需要,对学生需要的基本分类,需要对应的思政教育效果,都存在掌握不足的问题,造成思政教育工作中难以体现需要理论,无法实现思政理论的充分应用,使思政教育脱离需要,降低了学校思政教育的质量。即使部分高校能够认识到需要理论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基于需要理论的视野,开展思政教育改革工作,但是由于教师能力不足的问题,也会造成需要理论无法融入思政教育的全过程,限制需要理论应用的有效性,造成学生需要、需要理论与思政教育的整体或部分脱离,降低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基于需要理论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提升路径

(一)基于基本需要加强教育的目的性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高校的思政教育为满足社会经济体制需要,作为一种教育工具,培养国家合格接班人,使大学生成为维护社会安定与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人才。但是这种教育目的对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过分强调,造成思政教育忽视学生的个人利益与需要,使大学生在实际思政教育中表现出漠不关心甚至产生排斥心理的问题。大学生缺乏思政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会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造成极大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大学思政教育需要了解和关注学生的基本需要,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为其提供具有目的性的思政教育,以此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中强调需要在人类思想与行为中的重要性,认为需要是联系个体与环境的重要纽带,也是个体行为产生的动力,在人类有目的性活动中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因此,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充分了解学生需要,以此对学生行为进行有效预测与引导,提升思政教育的目的性。[6]了解学生需求应按照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的同时,也需要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高校思政教育以人为本,需要在教育全过程中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着重考虑学生的实际利益,结合学生观念、思想与行为,降低思政教育的空洞感,使其切合学生实际。高校思政教育在提升大学生素质的同时,也需要借助政治理念教育、道德规范教育、社会价值教育等内容,保证学生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建立沟通机制,深入学生群体,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讨论,通过真诚沟通与诚恳聆听,了解大学生基本需要,对于部分学生的不合理思想进行及时纠正。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高校思政教育满足学生的需要才能有的放矢,提升思政教育的目的性,才能加强学生自身需要的正确调节,解决其心理、政治观念方面的问题,促进其全面发展,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基于合理需要提升教育的现实性

大学思政教育在了解与满足学生基本需要的前提下,需要从实际出发,在教育实践工作中满足学生群体的合理需要,为大学生自我发展提供有效帮助与有利条件,实现思政教育现实性的提升,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在需要理论中,人类需要具有层次性与多样性的特点,当代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正处于心理与生理变化的重要时期,会区别于一般人,产生许多不同需要,表现出不同的需要特点。如,学生在这阶段会表现出强烈的交往与求知需要,此时,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对学生的这些需要进行重点关注,为满足学生合理的需要提供基础条件,切不可对其合理需要进行压制。例如,为充分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工作,需要借助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建立人性化的管理体制、创建平安校园等,满足大学生合理的、健康的生活需要,使大学生在校内可以积极健康的成长。这种需要的满足属于较低层次需要的满足,但是该层次的需要的满足能够为更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奠定基础,使思政教育可以有效满足学生的交往需要与情感的需要。对于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突出的交往需要,大学思政教育可以通过组织多种方式的教育活动,满足其需求,提升教育的实效性。例如,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与校园集体活动等,使大学生生活得到丰富,加强学生在群体中的融入,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在更高层次满足其交往的精神需要。针对大学生该时期的求知需要,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创新教育方法与内容,在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为大学生提供最新的教育模式,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主动进行知识的获取,有利于其求知需要得到满足。由于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环境比较复杂,学生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对现代社会的新问题、新情况与新知识充满了解与掌握的兴趣。[7]因此高校思政教育需要结合现实情况,改革思政教育方法,利用新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思政教育工作。同时,结合现实社会的时事热点,丰富思政教育内容。这些教学改革举措,能够有效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强化学生思政的知识与能力素质,促进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三)基于差别需要提升教育的针对性

大学思政教育基于需要理论提升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差别需要的充分满足,提升教育的针对性。提升思政教育自身的针对性,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充分了解学生的差别化需要,以此为基础,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与形式,实施因材施教,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提升教育的针对性,需要在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共同实施教学改革工作。在理论层面,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有效指导,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清楚马克思强调的事物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在传统普遍教育所有学生的基础上,考量学生的特殊性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实施思政教育,践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相关理论。在实践层面,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基于理论指导,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由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个人思想情况以及家庭状况等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大学生表现出多样化的个人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应全面分析这些需要,按照差别化需要实施差别教育,借助教育方法与内容的创新,使思政教育有效满足学生的差别化需要,实现因材施教,提升教育的实效性与吸引力。以改革教育内容为例,思政教育满足学生的差别化需要,提升教育的针对性,需要保证教育内容在改革后能够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满足其需要的教育内容,如,对于政治观念较强的学生,满足其获取社会热点内容的需要,对于爱国主义较强的学生,满足其获取社会建设、国家进步等内容的需要,以此拉近学生与思政教育的距离,提升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四)基于高层需要加强教育的方向性

大学思政教育基于需要理论提升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引导其产生高层需要,从而加强思政教育的方向性。在需要理论中,需要具有一定层次性,多种需要相关理论都证实了这一点。在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中,需要层次密切联系需要分类,强调人类生存、享受与发展等需要,这三种需要的层次是逐层升高的,符合事物的一般发展规律。生存为享受提供基础,享受促进发展欲望产生,体现需要在人类自我发展中的引导与推动作用。因此,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关照大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需要,采取分类指导的方式方法推进。大学生的基本需要是普遍性的,基本的身心健康成长需要是开展好高校思政教育的提前和基础;大学生除了基本的生理需要外,还有成长与发展的需要。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在大学生当中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导权,为大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切实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四、结语

基于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而开展的思政教育,弥补了以往单纯理论灌输的缺陷,更加符合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的新的学生观,即围绕学生、关照学生和服务学生。基于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而开展的思政教育工作,开辟了思政教育的崭新途径,与传统思政教育正面引导为主形成了呼应,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同时,基于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而开展的思政教育,对于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崭新课题,那就是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转换视角,更加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关切受教育者的现实需要,合理关切与正当维护成为了新的方法和途径选择。综上,大学思政教育与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具有现实契合性,两者的深度结合,必将对推动大学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发展,提升大学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发挥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实效性思政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学实效性探究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