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战部队基层卫生工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9-12-04 13:53曹淑琴焦留宏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9年2期

曹淑琴,焦留宏,赵 珊,徐 涛,项 军,边 巍,韩 莉,吴 倩

野战部队基层卫生工作是卫勤保障打赢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服务于基层官兵,其建设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平时“保健康”和战时“保打赢”的能力问题[1]。为了配合集团军做好基层卫生人员培训、使用和管理工作,全面打造过硬卫生人才队伍,提升部队卫勤“白金10分钟”和“黄金1小时”救治能力,我们对基层卫生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梳理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基层卫生人员多较年轻,学历较高。经调查,30岁以下军医占60.25%,本科以上学历占83.33%。但其医疗能力水平不高,其主要原因是近年来的基层军医主要来自军医大学和地方医学院校的应届大学生,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基层,没有经过毕业后轮转和继续教育培训,少有机会到中心以上医院进修。

1.2工作安排欠合理 基层部队往往病种单一,疾病谱为感冒、发热、训练伤、皮肤病、外伤、骨折、腹泻等,病情简单,工作量小。由于工作任务不饱满,基层军医大多时间承担与医疗无关的工作,尤其是营以下军医更甚,严重挫伤这部分人员积极性和价值感,造成人才的浪费。此外,工作安排上有些非临床专业军医参加医疗值班,不符合对口执业要求。

1.3小特专业力量薄弱 基层单位由于小特专业人才缺乏,仪器设备陈旧,大部分项目没有开展,即使开展检查数量也很少。调查统计显示,部分基层小特专业工作量为:拍片5~20人次/周,B超2~10人次/周,血常规10~30人次/周,血生化5~20人次/周,有些单位只有在新兵体检时才会开展。大量仪器设备闲置,小特专业的薄弱直接影响基层医疗诊治,无法得到患病官兵的信任,导致过度医疗后送。

1.4工作学习缺乏激情和主动性 军医平时大部分时间用来处理日常工作,不能有效指导基层官兵科学组训和积极预防训练伤,没有立足基层需要主动革新保障手段、进行总结提高等。只有17.95%基层军医进行过技术革新和发表过论文,这与基层大幅增加的高学历人才极不相称。由于部队基层医疗体制的特点,缺乏促进军医提升自我的激励措施,个人缺乏上升进步的空间,培训机会和时间太少,医疗技术和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技术水平与社会医疗的差距越来越大等,造成军医思想不稳定,致使人才流失严重,基层卫勤保障难度加大[2]。

1.5战救技术训练缺乏科学性 目前,基层对战救技术的组织训练还停留在传统的战救五项+心肺复苏+通气技术的单项技术训练,部分单位组织训练时或在战救技能比赛时会应用运动加多点技能考核,不同的点位考核不同的操作,缺乏紧贴实战模拟战场环境下多伤员、多发伤、复合伤的救治训练。

2 对 策

2.1建立规范稳定的轮训制度 基层军医最担忧的是长期处于基层,会造成专业荒废,退役后无法作为医生参与社会医疗活动,造成思想不稳定,满意度低。建议根据部队实际,借鉴国家卫健委相关对新入职医疗人员规范化培训的做法,对刚毕业的学员,组织到集团军医院或军队中心医院轮转1年,重点进行全科医师培训,以打牢基础。其他旅军医实行集中管理,分成2组,在完成保障任务的前提下,每年每组轮训半年,使军医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进步,解决后顾之忧,提高军医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激发大家的学习和创新热情,更好地提升保障打赢能力。在培训过程中应重视思想教育和人文关怀,树立扎根基层的信念,正确看待得失,将自己的理想抱负与军队建设结合起来,实现自身价值。

2.2加强小特专业人员的培训和使用 集团军医院定期组织小特专业培训班,定向进行强化培训,并进行组织帮带,提高基层小特专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使基层应做的相关检查开展起来,实现分级救治。

2.3合理使用人才 分专业对口安排工作,科学分配医疗和训练的时间,减少医疗人员担负非医疗任务。鼓励营区医学专业毕业士官积极参加助理医师考试,通过者将其充实到军医行列,并安排参加军医值班,承担军医任务,实现其自身价值,发挥积极性,缓解基层军医力量紧张状况。

2.4积极开展创新活动 针对基层训练保障、训练伤的预防、科学组训、战士自救互救技术培训等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组织基层军医,尤其是学成归来的研究生、博士生,进行课题研究,并制定奖惩制度,形成激励机制,激发大家的创新热情和科研意识,积极投身新形势下练兵备战的热潮中,在基层工作中有所作为。

2.5改革战救训练模式 采用新材料、新方法综合演练,立足练为战的指导思想,以现代战争为前提,模拟战场环境,充分估计救治过程中遇到的危险和困难,重点加强多发伤、复合伤和危重症的救治训练,参考外军先进战救训练方式组训,提高战救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