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收缝线在锁骨粉碎性骨折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9-12-04 13:53吴学业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9年2期

吴学业,张 冶,张 琪

在全身骨折中,锁骨粉碎性骨折的发生率高达6%,以锁骨中外1/3处骨折病例最为多见[1,2]。这是因为锁骨的骨干比较纤细,位置表浅,因而在遭受暴力冲击后,容易发生严重粉碎性骨折,治疗难度较大。当前,临床上对于锁骨粉碎性骨折多采取手术治疗,以便于实现解剖复位、牢固内固定的目标。可吸收缝线这一生物材料在临床上的应用频率不断提升,其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对人体无明显组织反应,强度高,延伸性良好,无刺激、无毒,安全可靠。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锁骨粉碎性骨折患者76例,患者临床资料完整、神志清醒;其中男36例,女40例;年龄19~72(36.46±2.67)岁;骨折位置:左侧40例,右侧36例;致伤原因:摔伤64例,车祸伤12例。患者均经各种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锁骨粉碎性骨折,并存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指征,且神志清醒,均签订了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具体手术操作如下:患者取仰卧位,颈丛麻醉后,垫高患者患侧的肩胛部位,头部转向健侧。术者沿着锁骨表面,切开患者骨折处皮肤,分离皮下组织,并使用骨膜剥离器,妥善分离骨折断端;暴露患者骨折端、碎骨块后,快速清除骨折端的肉芽组织、血块以及嵌入骨折端的肉芽组织。术者剥离骨膜期间,应注意保护锁骨下动静脉、神经、胸膜等组织。做好骨折碎块、易固定骨折端的对位处理工作后,以组织钳进行固定,使用可吸收缝线进行双道捆绑,并固定骨折碎块。医师可先行骨折断端复位,后填塞患者骨碎快,以可吸收缝线捆绑、固定。其中,小骨碎块放于原位,置放锁骨重建钢板,临时固定后,在钢板两侧分别使用3枚配套螺丝钉固定。而骨折块较小者,不可在骨折端固定骨碎块,而应先恢复患者锁骨轴线,锁骨重建、钢板固定后,在骨折端填塞骨碎块,并以可吸收缝线捆绑。检查患者的骨折断端复位情况,锁骨、内固定物均固定牢固后,缝合切口。

术后处理:本组患者术后均接受常规抗感染治疗;并以手肘托布带悬吊方式将患肢固定在屈肘位置,时间为3~4周;按照骨折三期治疗原则用药,早期服用活血化瘀药物,中后期服用正骨丸,在术后1周左右开始被动活动其患肢,术后2周开始进行肩肘关节主动活动训练。

1.3评定标准 ①疗效标准,即显效:患者手术结束后骨折愈合优秀,解剖位置完全复位,肩关节活动正常;有效:患者手术结束后骨折愈合良好,局部稍有隆起,肩关节活动基本正常;无效:患者手术结束后骨折内固定不够牢靠,解剖位置移位,需要再次接受手术治疗;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疗效指标:统计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项指标。

2 结 果

76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治疗效果良好。结合疗效标准评价,显效70例,有效6例,无效0例,治疗总有效率达100.00%。切口长度(5.06±0.25)cm;手术时间(45.62±5.42)min;住院时间(10.25±2.12)d;愈合时间(7.63±1.16)个月。

3 讨 论

锁骨是一条“∽”形状的细长管状骨,其骨折发生率较高,均因暴力所致[2],往往是因患者肩部先着地,导致锁骨外端受到撞击,最终引起锁骨骨折。锁骨骨折以中外1/3处比较常见,远端骨折线在人体喙锁韧带的内侧缘,而近端骨折线在“∽”锁骨的中心转弯部位,多表现为长斜形、粉碎性骨折。锁骨骨折端因胸锁乳突肌的牵拉效应而向后、上方移位,而远侧骨折端则因肢体重力作用及肩胛下肌、胸大肌、胸中肌等牵拉,最终向前下方移位。而因这些锁骨下肌等牵拉作用,锁骨骨折断端可导致重叠移位,如骨折向上移位比较严重的患者,其锁骨可能穿破皮肤而形成开放性骨折。而这类严重锁骨粉碎性骨折可引发局部无法忍耐的疼痛症状,而伤侧肢体功能障碍则需以健侧手托扶患肘。

目前,对于锁骨粉碎性骨折临床上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3],而在传统手术治疗中,锁骨粉碎性骨折患者术中多应用克氏针、钢丝、“8”字绷带、锁骨固定带等固定其双肩,可实现坚强内固定目标,且较少骨折移位现象。然而,因术中骨膜剥离的范围相对较大,容易在术后并发骨折不愈合、骨折愈合迟缓等。尤其是“8”字绷带固定法,可导致固定不稳、复位不佳、患处尖锐刺痛、功能障碍、肩部畸形等一系列并发症,对患者日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在术中以钢丝捆绑骨折块者,术后骨折难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甚至因钢丝深埋而较难取出,影响患者骨折愈合进程,并增加患者痛苦。采取保守治疗锁骨粉碎性骨折,则需要耗时3个月以上,而现代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较大,社会竞争激烈,保守疗法明显不适合当代需求。传统保守疗法的骨折整复效果也无法达到解剖复位目标,不但影响美观性,其锁骨承载能力也较低,可能导致肩锁、胸锁关节等部位并发创伤性关节炎。当前,有国外研究人员认为,对于锁骨粉碎性骨折而言,手术治疗为首选方案,而伴随现代化内固定技术快速发展,重建钢板内固定术为最常见手术治疗方案,但关于使用何种内固定材料,临床上尚无统一意见,临床上常用的克氏针、钢丝等应用效果显然不佳,因此探索新型内固定材料十分必要。

近几年来,医学工作者为获得强度、柔韧性更高,且能满足具备降解性能、并满足不同术式不同需求的缝合线,不断进行研究,发现可吸收缝合线性能优异。据相关文献报道,可吸收缝合线用于锁骨粉碎性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优势明显,其内容包括:①可吸收缝合线有组织反应小、强度高、吸收作用好等特征,克服了传统胶原线、肠线缺陷。可吸收缝线无需长时间置于生物体内,能在一定时间内彻底降解,仅提供暂时的支持,加上其降解物可经一定途径排出人体外。鉴于此,建议临床医师使用由人工合成的缝合线,在水解后,其物质反应大幅度降低,容易吸收,无致敏反应,且无刺激、毒性作用,安全性较高。②可吸收缝线的生物相容性极高,可通过水解方式自行吸收,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减少患者痛苦,且方便快捷、费用低。同时,可吸收缝线质地柔软,手感良好,使用时比较爽滑,打结牢固、方便,且不存在断线的风险,对于骨折块、骨折断端的固定极为牢固,在术中使用不影响患者骨折端的血液运行,并能降低骨不连发生率。③应用可吸收缝合线进行锁骨骨折端术中固定处理,可避免骨折移位,保证骨折端的内环境稳定,减小破坏程度,避免骨膜缺损,为骨折愈合奠定良好基础。④不存在“应力遮挡”等副作用,可在绑扎锁骨粉碎骨折块后2个月开始吸收,此时骨折端趋于稳定,移位的风险较小,因而能避免钢丝等固定材料长期捆扎所致应力遮挡等弊端。

然而,锁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在应用可吸收缝合线治疗时还需注意如下几点,以保证治疗效果:①遵照微创原则,减少骨膜剥离,粉碎状态的骨折块应尽可能保留骨膜,在复位后应缝合。②可吸收缝合线应多加几道,以加固绑扎,其绑扎缝线应尽量贴附骨质,必要情况下,应在骨质上锉一个浅层的骨槽,保证可吸收缝合线同周围软组织如骨膜等密切缝合在一起,预防从骨折端滑脱,降低固定失败率,保证对位效果和骨折愈合进程。③术后应督促患者在进行功能训练的同时,予以手肘托布带悬吊固定其患肢,时间约2周,预防肢体因重力作用而引起骨折再移位。

笔者在本研究中分析可吸收缝合线在锁骨粉碎性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治疗总有效率达100.00%。可见可吸收缝合线在改善锁骨粉碎性骨折患者治疗效果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分证明了可吸收缝线取代钢丝等内固定材料在锁骨粉碎性骨折手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可吸收缝线用于锁骨粉碎性骨折手术中,可优化手术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早期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