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形势下优化推免生招生宣传工作的思考

2019-12-04 10:18吕营
关键词:生源双一流院校

吕营 潘

(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院,北京100029)

在国内各大高校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优质生源成为高校之间争夺的焦点,而推免生是优质生源的重要来源。2014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办法的通知》,指出“推荐高校要充分尊重并维护考生自主选择志愿的权利,不得将报考本校作为遴选推免生的条件,也不得以任何其他形式限制推免生自主报考”,并取消了留校限额,进一步加强、规范推免生招生管理。该政策保障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促进了学生的自由流动,同时也对高校的推免生招生宣传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一、关于推免生招生工作的相关研究

由于招生制度和选拔方式不同,国外鲜有“推免”一说,因此对推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领域。自2014年推免政策改革以来,学者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推免生源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陈伟等论述了推免制度改革对西北六所高校推免生数量、生源质量和学科发展的影响[1]。北京林业大学赵文鹤等通过比较历年相关数据,分析了推免制度改革对生源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其消极影响在于制约了传统优势学科的发展,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2]。华东理工大学王帅对本校2016级获得推免资格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认为应该从综合实力、招生宣传、考试制度等方面进行改进以实现推免生生源质量的提升[3]。众多研究表明,推免新政策对推免生生源质量和优势学科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是推免工作中的对策研究。沈阳工业大学逄红梅等认为现行推免制度对“双非”院校来说弊大于利,并从政府和学校两个层面提出了建议,在学校层面倡导打造优势专业、探寻研究生培养新途径、合理制定招生宣传政策等[4]。中国药科大学苌雅娴、梁毅运用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法,分析了推免制度改革对学校的影响,并提出了有效应对措施[5]。浙江大学邹秧珍分析了近年来本校软件学院推免生的生源和专业变化,并建议在招生宣传、复试组织、深层服务等方面加强改进,以提高推免生招生工作的质量[6]。可见招生宣传是做好推免生招生工作的重要举措。

三是对推免制度本身的研究。华东理工大学李旭等对推免制度的公平和效率问题进行了研究,运用社会学和经济学原理对优化推免制度提出了展望[7]。首都师范大学孔德琳基于政治学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论,构建了推免政策分析框架,对推免政策作出了有效性评价[8]。北京师范大学孙超凡等从招生名额分配和考核接收两个角度探讨了推免生的“出身论”公正困境,挖掘了其存在的社会根源[9]。由此可见,对推免制度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教育公平领域,一方面,如果放任学生竞争会影响高校生源质量和学科建设,另一方面,高校为了抢夺优质生源,往往会简化筛选程序,直接按学生的本科出身进行分级而忽视他们在校期间的表现,长此以往将导致学校等级固化,产生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最终影响社会公平。

从上述文献分析中可知,在“双一流”建设形势下,形势和政策的变化给推免生招生工作带来了挑战,因此,运用合理有效的招生宣传方式,加强推免生招生宣传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当前推免生招生宣传工作的主要途径

(一)举办推免夏令营

推免夏令营通常在每年六月至八月举行,目前已成为很多高校争取优质生源的主要手段,其基本流程是:院系公布选拔标准→学生网上报名→审核报名材料→公布营员名单→开营活动(一般有校园和实验室参观、专家学术报告、与在读研究生交流、综合能力测试等形式)→结营及综合评定,活动时间约一周。顺利通过夏令营选拔或被评为优秀营员的学生如果获得推免资格,可以优先进入该校推免复试名单,甚至不需再进行复试,在研招网推免系统开放后直接被录取为该校推免生。不少高校还对学生的本科院校、本科专业在全国的排名提出要求,因此参加夏令营的学生往往是各大高校成绩和综合素质名列前茅者。类似的做法还有推免“预报名”,学校通过设置与研招网推免系统相似的“预推免”系统,提前组织学生报名、面试,以便在第一时间锁定推免生源。总体来说,推免夏令营为促进高校和学生的相互了解提供了有利条件,变相突破了国家对学校接收推免生时间上的规定。

(二)举办研招现场咨询会

作为招生宣传的传统手段,通常是由招生单位借助相关教育机构举办的研招现场咨询会开展招生宣传活动,咨询场所通常设立在某些高校,便于该校及周边学校的学生参加,学生可与心仪的高校招生组面对面交流、了解报考信息。这种做法的局限性在于无法自由选择咨询会地点,如果教育机构选定的城市不是潜在生源地区,或选定的高校与招生单位的招生宣传需求不匹配,便很难达到有效宣传的目的。因此,有些高校会通过联系友好合作院校或自租场地的方式,自行开展专场宣讲和招生咨询,并邀请相关推免专业的学科老师参加,事先制定、公布面试办法,同步开展招生宣传和推免面试工作。

(三)借助自媒体平台进行网络宣传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除了在学校官方网站发布招考信息外,许多高校的研究生院或研招办都成立了自媒体平台,其中最便捷的传播载体就是微信公众号。通过灵活的宣传形式、精美生动的页面设计、贴合当代学生交流习惯的网络用语和“表情包”,及时更新院系信息、专业介绍、导师风采、就业情况等等。还可以利用后台的筛选功能,将留言回复展示在评论区,实现信息共享。目前看来,自媒体平台是高校和学生最喜爱的宣传方式。

此外,很多高校都加大了对推免生的奖励力度,如提供推免生奖金、学业奖学金、优先提供出国交流机会、优先获得硕博连读机会等,发挥制度优势来吸引生源。

三、“双一流”建设形势下推免生招生宣传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生源流动性加大

推免政策改革对不同层次的院校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冲击,造成顶尖生源流失,整体生源质量下降。出于“人往高处走”的观念,最优秀的学生往往选择更高层次院校的推免机会,比如传统“985”院校的学生更多地选择留校或去往其他“985”院校,或出国深造;中层“211”院校的学生倾向于参加“985”高校的夏令营以获得推免许可,或选择其他“211”院校;普通院校的学生则会全力冲刺“211”院校。因此,高校会将更多的推免名额留给本校学生,以保护本校生源,但也阻碍了许多普通院校的优秀学生向上流动的渠道。例如某“985”高校某学院的招生数据表明,2014年共录取推免生40人,毕业于本校的学生21人,出身于“985”高校的学生32人,出身于“211”高校的毕业生38人,而出身于非重点高校的学生仅有 2 人[10]。

(二)招生宣传方式有待创新

如今,很多高校都在举办推免夏令营,但这种宣传方式并没有为普通高校带来良好的效果。学校综合实力和多年来在社会的影响力已根深蒂固,即使在提出“双一流”建设的大环境下,社会各界仍习惯性地延续“985”“211”等固有称号,普通高校“跟风”开展推免夏令营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难以在生源竞争中与一流院校分一杯羹,变成“事倍功半”。

同样的问题出现在网络宣传上,互联网既是最快捷的信息渠道,又是最不易彰显学校优势的手段。尤其在我国进入5G时代后,可以预见信息传播速度会愈发加快,更新频率愈发提高,高校和考研辅导机构信息量的井喷式爆发会使学生在甄别、筛选时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如何帮助学生更加方便、准确地获取招考信息,减少无意义的消耗,是招生宣传人员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三)招生宣传时间过于集中

研究生招生宣传应该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作,每年招生宣传的黄金期通常在四月至七月。这段时间大三学生普遍已确定考研意向,并通过“广撒网”对比各大高校的专业信息、考试科目、报录比等。所有高校在同一时间段进行招生宣传,比拼的只有学校自身实力和在某些传统优势生源地区的影响力,而对非目标地区和人群进行宣传的效果微乎其微。因此,学校需要定位本校推免生源的目标人群,避免随波逐流、按部就班式地开展招生宣传。

(四)招生部门工作压力大

对于研究生招生工作人员而言,每年招生工作从七、八月编制招生目录和招生简章开始,一直持续到来年十月办理新生报到手续,才算完成一年的招生工作,其间还穿插着下一年的招生任务。从招生宣传的黄金期来看,研招办四、五月还在进行硕士和博士的复试录取工作,无法腾出时间和精力组织招生宣传。当六、七月录取工作进入收官阶段时,又要奔赴全国各省市参加招生咨询会,还要想方设法在宣传手段上“出新招”,造成招生部门压力巨大。

四、“双一流”建设形势下推免生招生宣传工作的优化策略

(一)改变固有观念,主动适应新形势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必须合力创建公平竞争、开放包容的教育环境,为人才培养营造良好氛围。推免生生源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但高校决不能以自身利益为标准,为了争取优质生源而损害学生的自主报考权,而是应该看到优秀学生外推也是对本科教育质量的肯定:一方面动员优秀学生留校,另一方面也要尊重他们去更高平台发展的意愿。对于接收单位,特别是一流院校也要本着“兼容并包”的态度消除对本校生源的“偏爱”,积极改善学缘结构,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11]。事实上,有些普通院校虽然名气不如“双一流”高校,但本科教育质量并不差,其优秀学生的专业基础扎实,科研和创新能力较强,在研究生阶段也能取得突出成果。

(二)加强自身建设,培育学科特色

学校的综合实力固然重要,但不是每一所院校都要办成综合性大学、研究型大学。大学战略规划领域有一句行话,没有重点就没有规划,只有知道自己不做什么,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12]。对于普通院校而言,培育学科特色比提升整体实力更为可靠,这就需要集中力量发展传统优势学科,通过增强硬件和软件实力,组建一流教师团队,加强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在优势行业领域彰显学校特色,达到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吸引优质生源的目的。若学校教育资源有限,需对学科结构进行动态调整,变追求学科点数量为依靠教育质量,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三)创新宣传模式,增强学科吸引力

除了常规招生宣传手段外,还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生源特点,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开发新的宣传策略。学术实力是学生择校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本科生参与学术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提高他们在学术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融合度是一种可行的宣传方式,比如学校可定期举办各类学术报告、学术竞赛、“校园开放日”活动,开展跨校学术交流,举行学术年会等。北京化工大学自2018年起在各学院开展“科研零距离”系列学术报告活动,邀请本校院士和知名专家为本科生作专场报告,介绍所在学科领域前沿研究的重点问题,学生可以就感兴趣的话题和专家交流互动,一方面收获了知识,另一方面增进了他们对本校学科动态和科研情况的了解。该活动在校内反响良好,学校也在不断创新宣传举措,努力打造活动品牌效应。

(四)重视人际宣传,发挥导师力量

虽然网络已成为考生了解学校信息的最主要来源,但仍需加强线下人际宣传力度。有调查显示,学生获取招生信息的途径中,32.3%是通过高校网站的介绍,21.1%是因为本科教师的推荐,19.1%是在该高校读研的师兄师姐的推荐,11.5%是因为家人朋友的推荐,4.5%是该高校的研究生招生宣传资料,6%是参加相关学术活动[13]。可以看出,通过导师、同学、家人、朋友等人际网络途径的比例合计高达51.7%。人际交流具有网络宣传途径不可替代的作用,将两种方式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达到宣传效果,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定期组织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同参加的集体活动,增强本科生对学校研究生教育的了解,或邀请毕业生回母校进行宣讲,调动校友在招生宣传中的积极性等。

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导师的作用。导师是研究生的领路人,特别是院士、长江学者等知名导师,他们的学术实力、人格魅力、社会资源等在吸引优质生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导师深入课堂甚至学生日常生活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校在招生名额分配、扩大导师招生自主权等方面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以鼓励导师参与到招生宣传中。另外,导师也可以通过在外参加学术活动的机会,适时宣传学校的教学成果和科研水平,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五)建立评价机制,着眼长远发展

每年招生宣传工作结束后,学校应及时进行数据统计和总结,为下一年的招生宣传策略的制订提供依据。通过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招生宣传工作评估和评价机制,及时反馈信息,调整宣传策略和方法,增强宣传效果,做好自我检查、自我反省、自我校正[14]。同时,应该树立长期宣传的理念,改变单纯在招生宣传“旺季”开展集中宣传的做法,制定每年的学校招生宣传工作规划,围绕办学理念、学科特色、人才培养等内容,在不同时期多层次、多角度向社会公众宣传学校。

在“双一流”建设形势下,推免生招生工作面临来自政策、学校、院系、导师、学生的多方压力。高校招生部门应与时俱进,积极应对挑战,提高招生工作质量,进而为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供坚实保障,为我国“双一流”建设工程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生源双一流院校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两类生源高职生的比较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①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跨省生源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