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元景 田沁艳(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鼓励学校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为推动个性化学习和针对性教学提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将大数据嵌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是大数据时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且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战略要求,二者具有内在战略契合。充分挖掘大数据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潜在价值,可以实现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助推作用。
大数据的大规模是指数据量巨大和数据具有完整性。大数据具备全方位、立体式的关于研究对象的原始数据源,能够从总体上反映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育人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整体性的思维,全面深入地分析教育主客体的现实需要,进而制定全方位的育人计划。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缺少数据支撑,其决策往往是基于主观的经验决断,难以对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整体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大数据“样本=全体”的特性,对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原始数据进行关联性分析,可以挖掘出隐藏在数据背后各个领域和层次的真实情况,让大数据准确地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涉及政府部门、党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多方主体,需要各方共同发挥作用,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大数据的多类型主要是指数据来源广泛、形式多样、结构多元。随着网络技术的扩展,各种非结构化的数据(音频、视频、图像等)成为海量数据的主要形式,其突出特点是细分化、小众化、多样化。将大数据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多元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提供多维、多样、精细的数据信息,助力教育者掌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与需要,促进教育主体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切实改变因工作协调不力、数据共享困难而处处被动的教育局面,打破教育时空限制,实现教育数据共享,促成多主体共同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局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高速度、实时性是大数据信息处理的显著特征,在一切依靠数据说话的大数据时代,教育大数据不仅体量大,而且传播速度之快让人难以想象。“当我们用1分钟去看完一行文字的时候,新浪已经发送了2万条微博,苹果已经下载了4.7万次应用,淘宝已经卖出了6万件产品,人人网发生了30万次访问,百度产生了90万次搜索查询。”[1]大数据处理速度快的特性可以很好地满足信息化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通过实时的数据获取分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需要高效的教育信息处理来保证,尤其是一些心理危机干预要做到恰当、及时,以避免不必要的恶性事件的发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大数据的途径在第一时间采集到受教育者的思想、情绪、情感、行为数据,并借助数据可视化技术高效地将信息数据形成分析图表,然后针对分析图表反映的情况对症下药,及时调整教育策略,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以大班制为主要授课形式。在主张个性发展的当代,这种疏于交流的“一言堂”授课模式在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方面受到较大的约束,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思路。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的精准性对教育对象在互联网上的行为痕迹进行剖析与整合,精确记录每个学生使用学习资源的细节,包括什么时候点击的,停留了多长时间,浏览了哪些内容,主要侧重于哪些方面等,以把握不同学生群体的行为规律、特征和趋势;通过对学生的网络聊天内容、视频音频、购物习惯、资源运用、微信日志等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处理,将其价值观念、心理状况、兴趣爱好等进行原生态的呈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以便把握不同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利益诉求和心理感受,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第二,大数据可以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个性化”设置,使不同群体的受教育者能够从浩如烟海的知识中选择符合需要的教育信息和服务;同时,教育者可以根据这些情况科学地预知受教育对象的学习需求,并动态调整、推荐下一阶段学习的优化方案,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预见性和科学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从而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教”形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
长期以来,受传统经验决策的影响,教育工作者往往缺乏“数据治教”的数据素养。这里所指的数据素养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缺乏数据思维。有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没有意识到数据作为基础性资源的重要地位和在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直接影响了其信息化领导能力和地区教育建设水平。也有为数不少的教育者由于专业限制,不懂甚至不了解数据作为一种决策性资源的潜在价值,导致很多教育数据得不到有效开发和利用,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同时,受教育者在泛在化的学习时空中,面对海量的知识信息,很容易被数据的汪洋大海所淹没,难以静下心来对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深加工、细思索,学习深度不能保证,直接影响其批判性的学科思维方式和独立人格的形成。
第二,使用数据能力不足。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原始数据日益增多。面对海量的数据信息,不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表现出数据采集、数据解读、数据分析和使用的能力比较弱,缺乏依据数据进行预测和决策,以及反思调整和策略优化的数据化应用能力。
一是顶层设计不完善,造成数据共享存在一定困难。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关法律来有效应对教育数据的使用、共享等问题,数据使用权限模糊,造成数据共享困难。
二是行业规范不完整,使得教育信息资源难以整合共享。尽管我国目前的教育信息化进行得如火如荼,各地信息基础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各地信息应用系统的数据接口、数据标准等不规范,导致校际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难以充分共享。
三是数据交换技术不成熟,导致信息资源共享度较低。数据交换是实现教育数据共享的核心技术手段,各种教育数据通过数据交换平台的相关技术处理,可以实现不同数据源的数据交互和共享。然而,目前我国的数据交换、统一数据语义、数据安全防护等核心技术还不成熟,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数据作为教育决策资源的开发应用和价值释放。
由于核心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存在问题,导致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进程缓慢。
一方面,遭遇核心技术的挑战。大数据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对海量数据的拥有,这涉及到用于保障数据质量的数据过滤、数据清洗、数据兼容、语义统一等技术难题;涉及到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和处理中的计算机硬件数据处理能力、超级计算机算法技术以及用户隐私安全防护等技术难题,这些技术难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另一方面,基础设施不完善。有效利用蕴含丰富价值的大数据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需要不断更新硬件基础设施,以支撑大数据有效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但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且监督不力,导致某些地方基础设施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也直接制约了大数据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
一是缺乏统一的教育大数据专项财政制度。虽然一些大学率先建立起大数据应用平台,但多以项目的形式筹建。项目一旦结束,建设经费也就基本用完。这意味着教育大数据经费投入多是短期行为,缺乏持续统一的教育大数据专项财政制度的有力支撑,造成基础配套设施的运行、维护、完善以及人才队伍培训等经费明显不足。
二是缺乏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人才培养制度。因专业限制,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计算机、数据统计、大数据教育背景,一些教师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甚至存在畏难心理,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去研习这些新的技术载体。缺乏人才培养制度,严重影响了大数据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三是缺乏统一的数据管理机构及相关制度。由于缺乏相关的制度、标准和统一的数据管理机构,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数据应用衔接还不够顺畅,导致许多有价值的数据信息难以有效发挥价值。
1.树立数据意识,践行数据治教理念
首先,倡导数据治教的教育理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抓住移动APP高速发展的契机,尽快出台大数据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办法,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的整合、分析和运用。其次,树立新的人才培养意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大本营,应时刻关注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大数据人才匮乏的现状,开设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数据统计类的专业课程,快速培养出一批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掌握大数据核心技术的专业人才,为大数据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再次,树立大数据思维。一是树立“复杂性思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有意识培养人、塑造人,使之成为符合社会建设需要的政治人、社会人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合力进行培育。建立在复杂思维运行方式基础上的大数据,通过全过程的数据采集、分析、预测,可以准确地预判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倾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提供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二是树立“整体性思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基于主观经验决断,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随意性。而大数据“全面性思维方式”倡导“样本=全体”,即从整体出发,以充分挖掘教育主客体的各种数据信息,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提供可靠的数据治理思路。三是树立“动态性思维”。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及时采集受教育者的全面数据信息,做到对教育对象的动态化把握,进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2.更新教育理念,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首先,培养数据敏感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积极拥抱大数据,不断提升对数据的敏感性,形成用数据改善教学决策的习惯;另一方面要能够通过解读与受教育者相关的各种数据报告,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习需求、生活动态和思想状况,开展及时、精准、个性化的评价反馈和教学干预。其次,注重数据关联性。在大数据时代,我们要在知道数据说的“是什么”的基础上,再追问“为什么”,用数据说话,提高数据关联性和科学性。再次,增强工作预见性。在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痕迹进行数据分析,提前预测教育对象的个性需求,选择和推送最适合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从而对受教育者进行个性化引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未雨绸缪。
3.改变学习理念,形成教育发展合力
第一,坚持自学为主的学习观。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应坚持自学为主,教育者辅导为辅的学习观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媒体工具,随时随地与同伴、教育者展开互动交流,并通过数据化的反馈,认真反思自己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与教育者所要求的教育目标之间的差距,进而在下一阶段的学习规划中根据自身能力定位发展的方向。第二,不断强化数据意识。首先,教育对象需要具备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意识,了解应用学习平台中的数据信息是否会危及个人隐私或是否与主流价值观相悖。其次,教育对象对各种数据分析工作应能基本掌握、操作,并能对数据分析报告正确解读分析,养成利用数据学习的好习惯,并准确识别自身的优缺点。
1.数据挖掘技术,开辟个性思想政治教育新天地
一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备课,节省时间成本。教育者通过分析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习惯、偏好、热点,进行有针对性地备课,以提高效率;另一方面,进行精准化的数据分析,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借助大数据的核心预测功能,通过数据的相关性分析,提前预判近期内受教育者可能的行为倾向,对其可能出现的不良行为提前干预或预先准备应对策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见性,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2.数据可视技术,走进可视思想政治教育大讲堂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首先应将各种复杂的教育数据借助数据可视化技术自动转化成直观形象的图表,使其能被教育主客体所解读、理解;然后通过多种可同时进行数据分析的图形方法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感、道德、价值观进行数据相关性分析,揭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实现人与数据之间的信息交互。
3.新型智能技术,开创智慧思想政治教育新潮流
首先,构建智能化的教学平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智能诊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育者可以利用智能监控软件实时监督每个受教育者的学习行为,智能诊断受教育者的不良情绪。其次,智能分析受教育者学习需求,实现教育资源的按需推送。智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系统可以精确地记录每位用户使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和细节,例如,什么时候点击的,点击了什么内容,停留了多长时间,什么时候应该被推荐,以何种方式推荐等。教育者可以依据这些资源的使用记录,优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再次,构建合理的评估机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智慧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评估系统应构建评价数据的动态数据库,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形成可视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报告,为相关教育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传媒学家麦克卢汉认为:“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2]为适应新的社会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立足大数据时代背景,抓住大数据对人们生活观念与生存方式产生重大影响的客观事实,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创设与大数据时代能有效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1.努力打造泛在化的教育时空
首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利用专项资金购置新兴的教育媒介,为智慧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其次,不断探索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时空。建设一批优质在线课程,使受教育者可随时进行免费访问、学习,并支持超大规模人数交互参与,这应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的重点改革举措。再次,相对于传统的纸质媒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两微一端”可以承载、发布更大的信息量且便于携带,使受教育者能够在任意时间选择所要接收的信息,阅读时间更加灵活。教育者应该随时将积极、正面的知识发布在这些微型载体上,从而延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时空。
2.借助大数据大力开展精神文明活动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效利用各种文化经典开展各类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内容独特的网络教育活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数据化、智能化;各级各类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单位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网,开展文明校园网络评选活动,打造各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数据分析平台,并将此类平台建设成思想政治教育宣传高地。
3.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借助大数据的核心预测功能,建立起集心理健康测评、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咨询辅导于一体的综合性心理健康预警防控体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针对性。此外,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有师资有能力的学校、单位率先开发优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在线活动课程,并以此作为示范基地,逐步扩大实施范围,努力以大数据助力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首先,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应用制度。主要包括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共享机制和应用衔接机制,以实现综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治理。通过大数据支持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共享平台,大大加快全国各地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的互通有无、交流共享,保证各方所掌握的数据能够连贯衔接,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运作效率。其次,建立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制度。大力培育领军人才,教育部门要出台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分析人才引进、评聘、晋升制度,率先遴选一批骨干队伍;加大原有师资培训力度,定期、定点组织原有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参加新技术、新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原有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教学水平;以项目为支撑,规划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数据分析人才支持计划,培育一批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分析专家。
首先,建立责任承担机制。相关法律应明确规定思想政治教育数据提供者、使用者、运营者、管理者等各自的权责,并制定清晰、恰当的惩处条款。其次,建立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机制。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情况,不断推进个人数据保护的相关立法,规定个人数据的使用范围、类别规范、权利属性、权能等基本准则。并且还应将大数据预测功能的发挥限制在合理限度内,明晰数据信息控制者的责任,坚持公平公正地运用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数据信息,避免数据独裁和滥用。再次,建立大数据监管机制。加快数据监管立法,规定各单位、各部门对教育数据的日常运行和管理的权限,保证数据安全出现问题时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总之,将大数据嵌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仅有内在的战略契合,而且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当然,我们在努力促进大数据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要深刻分析其背后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不断地完善提升策略,以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