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凡力 宋雨晗
摘 要 巴蜀地区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浓厚的人文底蕴,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巴蜀园林文化,但目前国内对巴蜀园林研究起步较晚,尚待深入。基于此,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巴蜀”“园林”的相关主题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及信息挖掘,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1994年至2019年7月的期刊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为数据源,通过对研究主题聚类分析发现巴蜀园林研究领域的现状及热点。结果显示:对于巴蜀园林的研究整体呈上升趋势,研究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前对于巴蜀园林的研究多是从文化、景观特征等视角进行分析。
关键词 巴蜀园林;聚类分析;文献计量
中图分类号:TU986.4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3.014
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中国古典园林,从最早园林雏形——囿的出现算起,已有3 000多年历史,园林艺术水平高超,风格独特[1]。巴蜀园林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在历史发展中遭受的破坏较少,经济发达,拥有独特的地域文化。著名学者汪菊渊先生[2]曾说:“园林是一种艺术,又是耗资巨大的物质产品,它的发达,脱离不了经济、文化发达的基本条件。四川具有了这两项条件,也自有了比较发达的古典园林。”足见巴蜀园林已具备形成完整地域园林的条件。但现在学者对于巴蜀地区园林的研究只有零星涉及,完善的理论体系还待进一步挖掘。
文献计量学方法是通过对文献工作进行一系列统计工作后进行定量的方法。它能够通过分析数据来找出文献主题的变化规律,进而描述、评价和预测不同研究领域的现状及前沿态势。中国知网以其文献收录全面、来源广泛、真实性强、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等特点而成为国内最大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是研究者分析特定领域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3]。基于此,就巴蜀园林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以便科研工作者准确掌握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前沿动态,了解该领域的整体研究状况,指导未来的研究方向。
1 数据来源与分析内容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的“博士”“硕士”和“期刊”引文数据库,以“巴蜀”“园林”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时间跨度1994年至2019年7月,共检索到文献题录86条。采用Excel软件进行文献数据的清理统计分析,将研究论文以发表年度、关键词频、引文分析等信息用Origin、SPSS等软件进行统计,并进行研究主题的聚类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论文年度变化趋势
文献的年度数量分布反映了该领域的发展程度和研究水平,对巴蜀园林研究的文献年度分布见图1。根据1994年至2019年7月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的期刊论文、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共有86条结果,其中期刊论文46篇(53.49%)、硕士论文34篇(39.53%)、博士论文6篇(6.98%)。对于巴蜀园林的分析最主要的来源是期刊论文,占总研究文献的50%以上;其次是硕士论文。
由图1可知,国内对于巴蜀园林为主题的研究文献数量随着时间变化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在2008年发表的相关文章数量达到历年顶峰,为15篇,其主要贡献者为刘庭风教授。他对巴蜀园林进行了系统赏析,涉及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楼、桂湖、三苏祠、文君井、罨画池、东湖、房湖公园、二王庙以及离堆公园等。国内对于巴蜀园林的相关文献研究时间较晚,最早的是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李先逵先生于1994年发表在《四川建筑》杂志上的《巴蜀建筑文化简论》,对中国建筑传统尤其是四川建筑的特色进行系统阐述,如注重环境绿化和园林化,曲轴运用,巧用地形、智取空间,讲求风水、注重相地等。到2003年,重庆大学李旭的硕士论文以巴蜀山地和临江城市绿地与景观规划研究为例,系统分析研究了山水城市形态与文化理念。2009年,贾玲利的博士论文《四川园林发展研究》系统论述了四川园林的起源及其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包括先秦(萌芽期)、秦汉三国(发展期)、两晋南北朝(滞缓期)、隋唐五代(第一个高潮期)、宋元(平稳期)、明至清初(转折期)、清中期(第二个高潮期)、近现代(多元共生发展期)等阶段。从时间维度上可以看出,关于巴蜀园林的文献数量随时间变化呈整体增加趋势,但总体数量偏少。
2.2 关键词频分析
关键词是研究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可从题名、文摘及正文中抽取出来具有检索意义的词语。表1为在检索到的86条文献中,出现频次排前10位的关键词。
根据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分析得出,关于巴蜀园林的文章中,对于杜甫草堂和青铜时代文化的研究较多。其中江南园林的出现频次达到了4次,说明部分研究者对江南园林和巴蜀园林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关键词中也可以看出,巴蜀园林属于巴蜀文化的一部分,具有较强的地域性。
2.3 引文分析
表2为CNKI期刊数据库中关于巴蜀园林被引频次居前5的文献统计。可以看出,期刊数据库中被引用最多的是李先逵1995年发表在《建筑学报》期刊上的《古代巴蜀建筑的文化品格》,被引用了74次。该文从巴蜀建筑文化的品格进行了详细论述,如风韵独到、自成体系,谐合环境、融于自然,植根民间、质朴率真,古风遗意、独创鼎新,兼收并蓄、多元融合。
CNKI硕士数据库中关于巴蜀园林被引频次居前5的文献如表3所示。彭丽莉的硕士论文《巴蜀书院建筑特色研究》被引用了45次,其内容主要对巴蜀书院的缘起、發展和流变进行了细致介绍,并对巴蜀书院建筑的选址、空间形态、建筑装修艺术、环境建设及园林艺术等地域特色进行了分析。
CNKI博士数据库中关于巴蜀园林被引频次居前5的文献见表4。可以看出,方志戎的《川西林盘文化要义》累计被引频次为74次。该文通过生产、生活、景观和生态的多重视角对川西林盘体系、林盘文化进行了综合研究,为川西平原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2.4 研究主题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通过统计主题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并以此为基础按照词间欧氏距离将研究领域加以分类,进而归纳出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结构与研究范式[4]。关于巴蜀园林相关文献不同研究阶段的高频关键词如表5所示。
由表5的聚类分析可以看出,1994—2007年,可将研究内容分为3类:1)关于重庆园林与江南园林的景观特征研究;2)对于建筑美学及庭院空间的相关研究;3)关于巴蜀地区的文化,尤其是杜甫草堂的研究。2008年的文献中,对于私家园林特征分析较多,如陆游祠、罨画池、浣花溪、石假山、玉垒山等;对于巴蜀文化的探究更多的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2009—2015年,关于巴蜀园林的研究主要是结合巴蜀地区的文化来研究其造园手法,对其建筑特色及建筑风貌(木构建筑、文化建筑、现代化建筑)关注较多。2016年至2019年7月,关于巴蜀园林的研究体现在3方面:1)集中在巴蜀地区风景园林的空间布局及造园艺术;2)对于康乾时期的巴蜀园林进行了分析;3)巴蜀文明作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充满地方特色的风景园林风格也是一种视觉盛宴。
3 结论
通过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的“期刊”“硕士”和“博士”引文数据库对“巴蜀”且“园林”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并基于文献计量学从年度变化、研究机构、引文及关键词等多维度分析并据此对研究主题进行聚类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国内对于巴蜀园林的研究随时间推移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总体数量偏少,有待更进一步研究。2)通过共词聚类分析可知,在不同时期对于巴蜀园林的研究重点不一,对于园林的研究更多的是与文化相结合,对其建筑特色及建筑风貌的景观特征研究较多,在后续研究中可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巴蜀园林在空间维度上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周凡力,阴帅可.从杜甫草堂园林化过程管窥巴蜀纪念园林之流变[J].中国园林,2016,32(4):124-128.
[2] 赵朝庆.巴蜀文化对川派园林艺术风格的影响[D].天津:天津大学,2012.
[3] 翁勝斌.CNKI数据源的关键词共现分析与多维尺度分析的现实方法[J].现代情报,2013,33(4):27-30,38.
[4] 张勤,徐绪松.共词分析法与可视化技术的结合:揭示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结构[J].管理工程学报,2008,22(4):30-35,50.
(责任编辑:刘昀)
收稿日期:2019-07-20
基金项目:重庆文理学院一般项目“从武侯祠园林化过程管窥巴蜀纪念园林空间特征”(2017YLX44)。
作者简介:周凡力(1993—),女,重庆合川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为通信作者,E-mail: rainsalt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