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引领带动作用不断提升
——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十周年发展情况分析

2019-12-03 05:05胡永进安徽省统计局
安徽科技 2019年11期
关键词:比重示范区全省

文/胡永进 张 军(安徽省统计局)

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自2008年成立以来,依托区位、资源、先行先试政策等优势,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过10年发展,示范区贡献了全省四成以上GDP和财政收入、五成以上的科技成果、六成以上的进出口总额,充分发挥了示范区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

一、示范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1.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

示范区GDP由2008年的2900.9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281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速为12.1%,比全省快1.4个百分点;占全省GDP的比重由2008年的32.7%上升到2018年的42.7%。财政收入由490.9亿元增加到2276.1亿元,年均增长16.6%,比全省快1.6个百分点;示范区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重由37.0%上升到42.4%。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示范区成立以来,不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8.4∶51.1∶40.5调整为 2018年的 4.8∶47.5∶47.7,一、二产比重分别各下降了3.6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上升了7.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与全省相比,一产比重低于全省4个百分点,二产、三产分别高于全省1.4和2.6个百分点,产业层次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3.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2018年,示范区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8.1%,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2.9%,比固定资产投资快4.8个百分点。10年来,相继建成一批重大项目工程。合肥“米”字型高铁初具雏形,地铁1、2号线开通;芜湖长江二桥建成通车,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一期等项目稳步推进;蚌埠“两横三纵一联”高速公路网逐渐形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乡村出行更便利;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提高农村生活便利水平。

4.消费需求持续扩大。

示范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8年的983.2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4828.5亿元,年均增长18.1%,比全省快2.2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由33.2%上升到39.2%。伴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居民对服务性消费的需求不断释放,大众餐饮、休闲旅游等消费蓬勃发展。示范区餐饮收入由135亿元增加到483.4亿元,年均增长15.2%,比全省快1.2个百分点。旅游收入由198.9亿元增加到2303.9亿元,年均增长31.3%,比全省快4.3个百分点。

5.外向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示范区进出口总额由2008年的101.3亿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391.7亿美元,年均增长14.5%,比全省快2.6个百分点;占全省进出口的比重由49.6%提高到62.2%。与此同时,进出口结构也不断改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占比不断提高,由13.5%提高到40.4%。经济外向度不断提升,2018年,示范区经济外向度20.5%,比全省高6.4个百分点。

6.居民收入就业稳步增加

2018年,示范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851元,比2008年净增2517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20元,比 2008年净增14770元。与全省相比,收入水平优势进一步放大。2018年,示范区新增城镇就业人口42.5万人,比2015年净增5.7万人。城镇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5%,比2015年低2.4个百分点,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

7.民营经济成为推动示范区发展主力军

示范区不断加大对民营企业支持力度,逐步放开一些基础领域准入门槛,拓宽了民营企业发展空间,民营经济对示范区发展的支撑作用较为突出。截至2018年底,示范区每万人拥有私营企业309个,每万人拥有个体工商经营户536个,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多130和43个。2018年,示范区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079.3亿元,占示范区GDP的55.2%。实现税收收入1306.6亿元,占示范区财政收入的57.4%。

二、示范区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示范区成立以来,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立足创新驱动,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1.创新资源加速集聚

示范区研发投入强度由2008年的1.87%提高到2017年的2.75%,研发经费投入由54亿元增加到352亿元,占全省比重由55.2%上升到62.3%。2017年,示范区拥有研发机构2519个、院士工作站93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27家,分别比2008年净增2009、89和383家。2017年,示范区拥有研发人员13万人,柔性引进院士106人,分别比2008年净增8万人和99人。

2.创新驱动力显著增强

截至2018年底,示范区拥有省级以上高新区6个,其中国家级3个。拥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4个,其中国家级8个。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080个,占全省的57%。示范区逐步形成了以京东方为龙头的新型显示、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以晶合晶圆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以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为代表的航空、以埃夫特为代表的机器人、以丰原集团为代表的生物医药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3.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明显提升

示范区发明专利申请量由2008年的0.14万件增加到2018年的6.32万件,年均增长46.4%,占全省比重由50.8%上升到58.1%;发明专利授权量由272件增加到9072件,年均增长42%,占全省比重由55.6%上升到61.1%。截至2018年底,示范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5.2件,是全省的2.6倍。吸纳技术合同交易额由2015年的163.1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32.5亿元,年均增长12.5%,占全省的比重保持在六成以上。

4.科技重大专项取得突破

示范区在量子通信、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实现了由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转变。其中,在量子通信领域,科大国盾量子攻克了量子安全加密关键技术,加密密钥达到10G网络数据加密处理的最高性能,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京沪干线”合肥至上海段顺利开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奇瑞第三代纯电动汽车系统效率显著提高,江淮汽车集团智能电动汽车成功开发,全国首个中外合资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合作项目首款汽车即将上市。在新材料、集成电路等领域,世界首条液晶显示10.5代生产线、世界最薄0.12毫米电子触控玻璃、12英寸晶圆驱动芯片制造项目相继实现量产。2008—2018年,示范区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09个,占全省的84.5%。

三、存在问题

1.示范区首位度偏低

2018年,示范区GDP占全省的比重为42.7%,分别比福建福厦泉示范区(58%)、湖南长株潭示范区(43.4%)低15.3和0.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全省比重为42.4%,分别比福厦泉示范区(57%)、河南郑洛新示范区(44.3%)、长株潭示范区(42.8%)低14.6、1.9和0.4个百分点。常住人口1522.7万人,仅相当于郑洛新示范区的66.7%、福厦泉示范区的73.8%。

2.承接产业转移势头放缓

2018年,示范区引进省外境内投资项目1282个,比2012年减少149个;占全省比重23.3%,比2012年下降5.6个百分点。2018年,示范区实际引进省外境内资金由2012年的1972.7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707.4亿元,但占全省比重由2012年的37.3%下降到2018年的31%。

3.高素质人才缺乏

区域人才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人才短缺问题较为突出。2017年,示范区拥有研发人员13万人,比长株潭示范区、郑洛新示范区分别少0.2万和0.7万人,仅相当于福厦泉示范区的86.4%。

4.区域发展不平衡

蚌埠与合肥、芜湖两市相比,综合实力偏弱且发展步伐较慢。2018年,蚌埠人均GDP达5.1万元,仅相当于合肥的52.3%、芜湖的57.8%。2008—2018年,蚌埠GDP年均增速11.2%,低于合肥(12.2%)、芜湖(12.2%)。此外,创新载体、平台和人才等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合肥,其次在芜湖,蚌埠相对较弱,创新能力不均衡,导致创新成果差异较大。

四、几点建议

示范区集聚了全省五成以上的科教资源,与全国其他26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比,首位度偏低,优势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为此,示范区要以长三角一体化、“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为契机,充分利用区位、科教资源等优势,着力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自主创新示范区。

1.适应新时代新形势,高起点谋划发展战略

面向新时代,示范区要在更高站位上确立新的目标,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和主攻方向。一要打造创新发展新模式。示范区应加快塑造以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为引领、以产业创新为重心、以承接高端产业转移和营造创新、创业、创造环境为方向的新型发展模式。二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形成特色。示范区同时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等国家支持的重大战略平台叠加,突出自身的特色优势,更好地完成国家赋予的创新试点任务。三要在“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中树立标杆。示范区应紧紧围绕产业创新这一重点,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新兴产业发展、构建区域性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争取更大作为。

2.加强交流合作,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近年来,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以来,沪苏浙在皖投资的亿元以上项目年均在3000个左右,全省利用省外资金的50%都来自长三角。示范区要积极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广泛开展区域合作交流,建立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联动机制,在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中推进自主创新,开辟自主创新与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叠加效应”的新思路和新路径。

3.因地制宜,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

合肥发力原始创新。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优势,瞄准世界前沿,建设高端协同创新平台,将研发、人才、产业、资本融合起来,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芜湖聚焦新兴产业。坚持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内容,持续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优势特色新兴产业链。蚌埠振兴传统产业。坚持以转型升级引领工业发展,综合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4.整合资源,强化优势互补

围绕创新发展需求,统筹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着力打造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聚众智汇众力,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难题攻坚和科技成果转化。建设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实行市场化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更好地带动示范区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跨区域、跨行业组合,实现比传统产学研合作更高效的协同创新模式。

5.突出重点,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按照“高端引领、产业提升、先行先试、辐射带动”的原则,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加速成果转化为核心,以示范带动全省为目标,逐步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效率高、经济社会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创新型区域,努力在产业转型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集聚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走出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自主创新、加速崛起之路。

猜你喜欢
比重示范区全省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上半年全省工业实现“双过半”目标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201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表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