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黄陵地区长6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2019-12-03 02:34李海东
云南化工 2019年10期
关键词:粒间孔型区长

李海东

(西安石油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5)

1 储层岩石学特征

据前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黄陵探区长6层属于三角洲前缘水下滑塌浊积扇沉积。目的层储层碎屑岩以石英长石砂岩为主,还有少量岩屑长石砂岩。砂岩粒度主要呈细粒,部分发育中-细粒及粉-细粒结构;碎屑颗粒普遍为次棱角状,分选程度较好,接触方式以线性接触为主,偶见点接触等;接触-孔隙式胶结是主要的颗粒支撑方式,具有较低的成分成熟度、中等的结构成熟度。砂岩碎屑成分以长石为主,一般占碎屑整体的51%,石英的含量为27%。方解石为主要填隙物成分,甚至超过30%,绿泥石、云母的发育程度次之,石英和长石的次生加大局部发育。

2 物性基本特征

研究区长6储层孔隙度范围1.13%~16.93%,整体平均孔隙度7.62%,油层平均孔隙度9.0%,渗透率范围为 (0.01~3.29)×10-3μm2,渗透率平均 0.24×10-3μm2,油层平均渗透率 0.49×10-3μm2;总体上属低孔-特低渗储层。

3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3.1 孔隙类型

综合SEM,铸体薄片观察鉴定、阴极发光等各种实验分析成果和岩心观察,野外露头观测等,基于以往研究区及相邻区块相同层位的结论成果,研究区长6储层相对致密,以粒间孔隙为主、微裂缝次之,偶见粒内溶孔发育(图1)。

3.1.1 原生孔隙

沉积成岩过程中,填隙物部分充填改造砂质组分沉积物中的原生粒间孔隙,从而形成了残余的粒间孔隙,其在原生孔隙中占据主导地位。残余粒间孔在研究区长6储层中广泛发育并伴随着极强的非均质性,分布极不均一。此外,经历准同生成岩作用,后生成岩作用等,泥质杂基发育的填隙物内微孔隙,类孔隙经过压实作用改造后基本消失,几不可见,个别泥质含量较高的粉细砂岩中偶有发现,但其非均质性强,孔隙直径小且连通性差。

图1 储层孔隙类型

3.1.2 次生孔隙

溶蚀成因的粒间,粒内孔隙为普遍发育,压实成因的自生矿物晶间微孔隙和微裂隙在局部可见。

1)溶蚀粒间孔隙

储层砂岩中部分碎屑和填隙物在成岩过程中酸性流体侵入等发生溶解,从而改造扩大了原生残余粒间孔隙形成溶蚀型次生孔隙,也是研究区长6储层中的主要孔隙结构。研究区主要碎屑岩类型为灰色,深灰色长石砂岩,故长石是主要的溶解组分,云母、岩屑、粘土矿物和绿泥石化碎屑次之。发生溶蚀的颗粒边缘参差不齐极不规则,呈港湾状,基于次生溶蚀作用极大改善了残余原生孔隙的性能,其连通性一般较好(图2)。

图2 长石颗粒的溶蚀及溶蚀粒间孔隙

2)溶蚀粒内孔隙

沉积成岩过程砂岩碎屑内部发生部分溶解而产生的一类孔隙,即溶蚀粒内孔隙,基于岩石组分性质,在长石、云母和部分岩屑内较为常见,研究区内长石溶蚀粒内孔则相对发育,一般沿长石解理缝软弱面发生次生溶蚀(图3)。

图3 长石颗粒的溶蚀及溶蚀粒内孔隙

3.2 孔隙组合类型

研究区长6储层主要发育粒间孔型、粒间—溶蚀孔型、溶蚀—微孔型及复合孔型四种孔隙组合类型。其中高岭石充填成因的残余粒间孔隙占绝对优势,其孔隙分布非均质性弱且连通性较好;粒间—溶蚀孔型次之,长石、岩屑粒内溶孔的普遍发育,自生矿物晶间微孔隙,溶蚀孔也构成了30%~45%左右的储集空间类型,其孔隙分布非均质性强但连通性相对较好;填隙物内微孔隙及自生矿物晶间微孔隙也是研究区重要的孔隙组合类型之一,在致密砂岩储层中相对发育,研究区常见绿泥石晶间孔隙和伊/蒙混层矿物晶间孔隙,绿泥石以绿泥石膜的形式呈玫瑰花状分布于颗粒的表面,抑制了石英次生加大同时增强了抗压实力,有利于粒间孔隙的保存,但伊/蒙混层带尖刺的片状或丝缕状晶体常呈桥接式产出堵塞喉道,从而降低渗透率,故此类孔隙结构组合连通性较差且孔隙分布非均质性极强;粒间孔隙、粒内孔隙并存,溶蚀填隙物内孔隙和自生矿物晶间微孔隙孔隙发育的复合孔隙结构体系亦是不可或缺,基于次生作用程度极高,相对面孔率,孔隙直径等相对较好,必然也伴随着较好的连通性和较差的非均质性。

3.3 孔喉特征

基于罗蛰潭教授的分类标准,对研究区长6储层岩石的粒度分选,接触关系、胶结类型等进行统计研究,本区长6低渗储层喉道类型以细短型、细长型、微细型较为发育(图4);孔隙直径一般分布范围在20~46.88μm之间,平均为27.12μm左右,面孔率一般分布范围在2.73%~5.7%,平均为4.23%左右;孔喉组合类型以小-细孔微细喉型为主。

图4 储层喉道特征

3.4 孔隙结构分类

据研究区铸体薄片、压汞曲线、图像孔隙等综合分析,参考区域研究资料与测试数据,将本区长6储层主要孔隙结构划分为4种类型(表1):Ⅰ类孔隙结构占总数的16.25%,Ⅱ类孔隙结构占总数的38.75%,Ⅲ类孔隙结构占总数的17.5%,Ⅳ类孔隙结构占总数的27.5%。

表1 储层压汞曲线-孔隙结构分类表

4 结论

1)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黄陵区域长6层位属于三角洲前缘水下滑塌浊积扇沉积;目的层储层碎屑岩以石英长石砂岩为主,还有少量岩屑长石砂岩;砂岩粒度主要呈细粒,部分发育中-细粒及粉-细粒结构;碎屑颗粒普遍为次棱角状,分选程度较好,接触方式以线性接触为主,偶见点接触等;接触-孔隙式胶结是主要的颗粒支撑方式,具有较低的成分成熟度、中等的结构成熟度。

2)研究区长 6储层孔隙度范围 1.13%~16.93%,整体平均孔隙度7.62%,油层平均孔隙度 9.0%,渗透率范围为 (0.01~3.29)×10-3μm2,渗透率平均0.24×10-3μm2,油层平均渗透率0.49×10-3μm2;总体上属低孔-特低渗储层。

3)研究区长6致密储层主要发育粒间孔隙、微裂缝次之,偶见粒内溶孔发育;孔隙组合类型则以粒间孔型、粒间—溶蚀孔型为主、溶蚀—微孔型及复合孔型次之。

4)据研究区铸体薄片、压汞曲线、图像孔隙等综合分析,将研究区延长组长6储层主要孔隙结构划分为4种类型,Ⅰ类孔隙结构占总数的16.25%,Ⅱ类孔隙结构占总数的38.75%,Ⅲ类孔隙结构占总数的17.5%,Ⅳ类孔隙结构占总数的27.5%。

猜你喜欢
粒间孔型区长
Φ18mm热轧带肋钢筋三切分孔型优化及装备改进
粒间摩擦和层厚比对二维分层颗粒系统底部响应的影响
粒间滚动阻力对砂土压缩特性影响的离散元模拟研究
微张力定(减)径机厚壁孔型优化
储集空间类型对宏观物性的影响
——以鄂东临兴神府地区为例
预防四切分K3掉肉孔型设计及操作简析
区长“不开心”
最后的拆迁
苏里格气田东区盒8段致密砂岩气藏孔隙结构特征研究
优化孔型设计在四线切分生产中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