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培育
——基于北京市11所高校的调查

2019-12-03 05:05简臻锐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层面培育价值观

■ 简臻锐 黄 刚

(中央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206)

核心价值观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风貌、社会的风气、个人的价值选择与追求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从理论层面上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价值选择提供了基本遵循。然而,这一理论在培育过程中能否融入日常生活并为人们所认同,关系着它能否引领日常生活并发挥凝聚共识的现实性与实效性。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传播者与积极践行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的日常化培育状况如何?这一问题既是其理论的关切点,也是其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的关键点。

一、走向日常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之思

价值观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理论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为多数人所理解和接受,需要让理论走向实践、回归生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1]对此,学者们纷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认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既要重视非日常生活,也要走向日常生活。学界重视将日常生活置于理性研究与学术探讨中去。国外学者较早关注日常生活,列斐伏尔认为,日常生活从根本上是与所有活动相关的[2]。赫勒将日常生活定义为那些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3]。国内有学者区分了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视为旨在维持个体生存和再生产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如衣食住行等;将非日常生活视为旨在维持社会再生产或类的再生产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公共事务等有组织的、大规模的社会活动领域以及包括科学、哲学、艺术等人类精神生产领域或知识领域[4]。

对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划分,既深化了日常生活研究,也建构了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内在联系。马克思认为,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切东西”[5], “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6]。按照这一观点,日常生活是生产活动、生活活动、思想活动以及其他实践活动等所有活动交汇的地方,它与非日常生活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日常生活是非日常生活的基础和源泉,非日常生活是在日常生活基础上成长起来的[7]。非日常生活对日常生活也具有一定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但它只有走向日常生活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基于两者的辩证关系,已有研究者从理论层面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的相互关系 。有学者认为,日常生活是人类精神情感、价值意义的发源地[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的转化必须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日常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发生根基[9]。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走向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的重复实践、重复思维中得到强化。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教育对象与培育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培育,既需要从理论层面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也要通过实证研究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日常生活化培育状况。对此,本研究选择对北京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为尽可能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在简单随机抽样情况下,将置信度设置为95%,总体成数为0.5,允许抽样误差控制在3%以内,根据样本规模计算公式:N=t2/4e2=1.962/4*0.032=1067,最终从11所高校的调查中有效回收了1 109份问卷。问卷发放均考虑性别、年龄、高校类型等综合因素,以最大限度保证研究质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培育的核心概念细化与度量

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培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所在,本研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日常生活化培育状况的调查,主要通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内容的认同状况来进行,通过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日常生活因素,探析影响培育的主要因素。

在已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状况的调查中,有研究者回避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以政治历史观、国家意识观、民主平等观作为调查内容[10],或从认知、情感、行为探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心理结构[11],或单纯从重要性、必要性、了解渠道等展开较浅层的调查。有些研究者虽围绕三个层面十二个关键词进行调研,但多以简单的“是否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二个关键词“哪个更重要”等问题展开。还有少许研究者围绕十二个关键词设计问卷,但未交代量表的信效度。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过程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具有抽象化的三个层面、十二个关键词的基本内容的理解、接受和认可的过程。尽管已有调查结论多表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较好,但如果缺少对三个层面十二个关键词的日常生活化阐释,并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量表进行测量,容易降低结论的说服力。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操作化必须围绕其基本内容,从理论层面对其“中国特色”的内涵进行日常生活化阐释。在此方面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上,从国强民富、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军事提升、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理解富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设计的优势解读民主,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文化的发展方向和特性认识文明,从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等民生的角度阐释和谐[12]。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上,从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社会主义倡导的自由与西方国家所讲的自由的差异等解读自由,从权利、机会、结果三方面理解平等,从分配状态解释公正,从法律实践和法制建设认识法治[13]。在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上,从情感、行为等方面诠释爱国,从态度、理念与行为方面讲清楚敬业,从地位、作用方面分析诚信的意义,从传统文化、人与人之间的友爱等关系中解读友善[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培育,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培育中,应将理论层面的内涵阐释与大学生所处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尤其注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核心价值理念以及大学生对其的基本态度相结合。综合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考虑,本研究围绕三个层面的十二个关键词分别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细化为12个量表共53个指标,具体如下。

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上,将富强细化为“中国综合国力大大提升,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等5个指标;将民主细化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尊重民意,切实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等4个指标;将文明细化为“中国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深入”等4个指标;将和谐细化为“社会主义大学充分保障了每一位学生学有所教”等7个指标。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上看,将自由细化为“自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憧憬与共同追求”等6个指标;将平等细化为 “人人都能平等地共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等3个指标;将公正细化为“社会贫富差距能够控制在合理范围”等4个指标;将法治细化为“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等5个指标。在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上,将爱国细化为“我愿意为实现祖国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等5个指标;将敬业细化为“平凡的岗位也有不平凡的人生”等3个指标;将诚信细化为“如果涉及个人利益,可以放弃诚信”等3个指标;将友善细化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4个指标(具体指标见下文表2)。

在各指标的设计上,采用李克特量表的计分方式,得分越高,表示越认同该指标所反映的价值观念。为方便统计,将所有题项得分通过公式(实际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100换算为百分制。所得数据用SPSS进行项目分析,以确保每个指标的有效性;之后对每个量表进行可靠性分析,结果发现,除了诚信和敬业的克朗巴赫系数(分别为0.627和0.790)稍微低一点之外,其他十个方面的克朗巴赫系数在0.808-0.926之间,说明量表均具有较高的信度。之后用AMOS分别对三个层面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又以三个层面的十二个关键词建立整体模型,发现四个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见表1)。整体上看,本次调查信效度良好,研究结果能够较好反映实际情况。

表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参数

项目X2/dfRMSEACFIIFITLIGFI标准适配值< 5< 0.08> 0.9> 0.9> 0.9> 0.9国家层面模型4.5450.0570.9680.9680.9620.936社会层面模型4.9560.0600.9630.9630.9490.946个人层面模型4.8770.0590.9630.9630.9520.956整体模型4.9580.0600.9810.9810.9700.96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日常生活化培育状况,既要调查其认同结果,又要调查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因素,这就需要分析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在结构。有学者将日常生活划分为以个体的肉体生命延续为宗旨的日常生活资料的获取与消费活动、以血缘关系和天然情感为基础的日常交流活动、伴随日常消费和日常休闲活动等而产生的观念,即日常消费、日常交往和日常观念[15]。关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结构,有学者将其划分为以获取生活和学习资料为内容的日常消费活动,以朋辈、家长等为对象而进行的日常交往活动,以网络影视和社团等为载体的日常休闲活动[16]。然而,这些多停留于理论探讨,未做实证调查,故难以了解日常生活的哪些因素在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此外,在影响因素方面,有研究者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寻找[17],也有研究者注重分析中介变量的作用。这些调查成果也能为之后的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

本研究尝试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视角,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影响因素。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十分丰富,他们有更多的校园活动参与、更丰富的生活观念,接受特定的课程教育,还有属于自己休闲的方式,同伴群体在他们生活中处于重要的位置。故本研究在参考上文关于日常生活结构划分的基础上,将大学生日常生活划分为日常活动参与(包括寝室活动、班级活动等)、日常观念(重视家庭生活、重视传统节日等)、日常休闲(网购、透支消费等)、日常教育载体(大众传媒和思政课)、日常交往群体(家人、朋友、教师等),旨在分析日常生活中哪些因素影响到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具体见下文表2)。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培育效果

根据数据分析可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总分为80.1,处于高认同水平。在三个层面认同得分上,国家层面高于个人层面、高于社会层面,分别为80.67、80.8和78.84分,均处于高认同水平,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培育效果良好。

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上,富强得分最高,为86.53,均有85%以上的大学生表示,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93.5%),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人们的共同追求(91.7%),中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越来越强(88.7%),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86.3%),人们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实力和魄力(91%)。文明得分次之,为83.14,绝大多数大学生认可中国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85.7%),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84.2%),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文化(85.6%),传统文化在今天作用依旧(88.1%)。民主得分紧接其后,为81.55,多数学生肯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82.7%)、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80.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84.1%)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80.3%)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和谐得分相对低些,为71.45,这说明了大学生意识到国家在改善民生方面需要长期努力,多数大学生表示国家各项惠民制度和政策能够保障人们学有所教(71%)、劳有所得(64.5%)、病有所医(66.2%)、老有所养(68.3%)、住有所居(62.1%)和弱有所扶(61.2%),63.8%的大学生认为健康中国不是一个口号。

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上,法治得分最高,为82.16,多数学生表示,我国法律真正保障人们根本利益(76.1%),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朝着良好方向发展(85.4%),宪法权威不容挑衅(89.4%),人们的法治素养应该继续提升(90.8%),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85.4%)。平等得分次之,为78.74,多数大学生认可,人们都能平等享有追求各方面发展的权利(88.1%),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75.4%),平等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68.3%)。之后是自由,得分为78.02,大多数人认可自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86.1%),人们可以自由参与各项活动(73.3%),人们的自由更有真实性(77.8%),且不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77.9%),自由应体现在权利与义务的对等(83.2%),社会主义自由更具有优越性(62.4%)。公正得分为76.43,多数人认为社会公共资源能得到合理充分配置(88.3%),贫富差距能够有效控制(67.5%),人们的根本利益与需求能够被充分满足(69.9%),彼此能够相互公平对待(70.1%)。

在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上,爱国得分最高,为86.58,绝大多数大学生表示听到国歌在国际场合奏响时会感到非常高兴(91%),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表现出强烈的自豪感(91.5%),愿意为实现祖国富强而奋斗(90.6%),热爱民族同胞、尊重多样的民族文化(90.2%),高度认可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85.2%)。友善观得分为85.7,有88%以上的大学生认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89.2%),待人不应区别美丑、贵贱(91.1%),人们应该尊重彼此的人格、宗教信仰与风俗(91.5%),并认为自己能够做到恭谦礼让、尊老爱幼(88.8%)。敬业得分为82.87,反映了大学生具有健康的职业心态,多数人认为,平凡的岗位可以有不平凡的人生(87.5%),在工作岗位中应有奉献精神(86.1%),应干一行爱一行(77%)。诚信得分为68.05,相对较低,反映了大学生对诚信建设更加渴望,有17.1%的同学认为,如果涉及个人利益可以放弃诚信,尽管只占少数,但依旧值得警惕;66%的大学生认为,应避免与不诚信的人交往,还有56.4%的大学生认为,是否说谎要依实际情况而定。

尽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较高认同,但也存在群体性差异。女生比男生表现出更高的认同(t=3.406,P<0.001),这或与男生具有更强的批评性思维有关;一年级的学生比其他高年级的学生认同程度更高(F=11.048,P<0.001),也提醒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不能前紧后松;没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比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出更为积极的态度(t=-3.301,P<0.001),警示相关部门应处理好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间的关系;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更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t=-2.560,P<0.001),反映了学生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为深刻的认识;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受更强烈一些(t=-4.066,P<0.001),这或与独生子女能够享受到更多资源而对核心价值观越有更强的体验感有关。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学习成绩高的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反而不如学习成绩较低的大学生(F=3.419,P<0.05)。政治面貌、家庭社会地位、专业方面则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针对性、层次性教育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培育的影响因素

日常观念影响最大,但应注意明辨。人们对价值观念的认同遵循一个由浅层的日常观念进入到深层的核心观念的逻辑。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日常观念方面,那些越重视家庭生活、关注校风学风以及重视传统节日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积极的态度(回归系数分别为0.116、0.178、0.126),而那些越关心政治、越重视西方节日的大学生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越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回归系数分别为-0.111、-0.068)。这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注意日常观念影响的复杂性。

日常交往群体影响作用不可忽视。在日常交往群体中,亲密关系和其他交往群体的政治关心度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具有一定影响。家人和好友的亲密关系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回归系数分别为0.069和0.134)。在交往群体的政治关心度上,思政课教师的政治关心度越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度也越强(回归系数为0.184)。

日常活动参与类型丰富但作用有待提升。在众多日常社会活动中,只有参与班级活动(回归系数为0.107)和学校层面的活动(回归系数为0.070)显著提升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而参与寝室活动、院系活动及社团活动的效果并没得到显著体现。

日常教育载体影响积极但效果有限。在大众传媒方面,只有微信公众号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有显著影响(回归系数为0.127),其他媒介对大学生的作用并不明显。在思政课堂方面,课堂自由表达度越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越加明显(回归系数为0.078),而思政课在尊重学生主体性、课堂深入讲解度、课堂活跃度、学生独立见解度方面则尚未见到显著的成效,也说明了思政课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入。

表2 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日常生活因素

自变量BetaSig自变量BetaSig日常活动参与日常观念寝室活动班级活动院系活动学校活动社团活动人际信任工作观生活关注节日观收入导向稳定导向兴趣导向成就导向家庭生活政治身体健康成绩颜值校风学风声誉传统节日重视西方节日关注--0.1070.000--0.0700.016------------0.1160.000-0.1110.000------0.1780.000--0.1260.000-0.0680.013日常休闲日常交往群体日常教育载体时间投入日常消费亲密度政治关心度大众传媒思政课建设度游戏投入--学习投入--网络购物0.0840.001品牌消费--透支消费--家庭0.0690.015好友0.1340.000周围同学--政治课教师0.1840.000专业课教师--家人--报纸--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微信0.1270.000尊重学生主体性--课堂自由表达度0.0780.004课堂深入讲解度--课堂活跃度--学生独立见解度--F42.971R2 /调整后的R20.338/0.330

日常休闲影响力度较小,但值得关注。从课余休闲时间的投入上看,不管是在游戏上的投入还是在学习上的投入,并没有显著影响到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而从日常消费上看,大学生的网购行为显著正向塑造了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回归系数为0.084)。这或与大学生在网购过程中通过产品质量、便捷的物流、良好的服务等对国家的发展有良好的体验有关。

数据分析表明,日常观念影响作用最大,作为内在的认知要素,它在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同时,是否也会受外在因素所影响?即日常生活的外在因素是否会通过日常观念间接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对此,本研究在回归分析的基础之上,以日常观念为中介变量,以其他四方面中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为外生变量,用AMOS进行路径分析。为方便建模,班级和学校活动合并为学校日常活动,将家人、好友的亲密关系合并为日常亲密关系。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分析图

图的路径分析,反映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是外生变量与中介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日常观念中的重视校风学风、重视传统节日、重视家庭生活为中介变量,日常社会参与、日常交往群体、日常教育载体中所包括的一些外生变量会通过中介变量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比如,学校日常生活参与、亲密关系支持和微信新闻关注度除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之外(直接效应分别为0.134、0.179、0.107),还通过重视家庭生活、校风学风和传统节日的方式间接塑造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间接效应分别为0.072、0.089、0.017),大大增强了综合效应(分别为0.206、0.269、0.124)。然而,思政课堂自由的氛围则通过负向影响大学生对家庭生活的重视,削弱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此外,日常观念之间的各要素也相互影响,增加了影响路径的复杂性。

五、结论与启示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培育效果较好,但要正确对待存在的群体差异性,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处于高认同水平,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培育效果较好,但也存在差异性。其一,三个层面认同存在一定差异,社会层面认同度相对低些,说明大学生对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有更深的思考与认识,也反映了社会层面的四个关键词与西方国家的价值观表述类似,难以为大学生所理解,启示我们在进行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注重讲清楚其社会主义内涵。其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在性别、年级、宗教信仰、是否学生干部、是否独生子女、学习成绩高低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这些差异:一方面要正视差异存在的客观性,比如应尊重不同性别和宗教信仰所产生的差异,不能“一刀切”;另一方面也不能无视差异。如一年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要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习成绩好的价值观认同未必高,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性全面教育有待加强。

日常生活影响因素多,但潜在因素有待激活。日常活动参与、日常休闲、日常交往、日常教育载体、日常观念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塑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影响因素多且复杂。这一方面启示我们要继续在具有影响作用的日常因素上下工夫,如注重发挥传统节日的作用、班级活动和学校活动的参与的作用、微信公众号新闻的作用等。另一方面,还启示我们,要注重激活那些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不够明显的潜在因素。如在思政课的众多因素中,只有课堂氛围产生作用,说明教师在思政课主导作用与尊重学生主体性尚未得到很好发挥,有待改进;在大众传媒中,只有微信产生效用显著,说明融合媒体优势有待发挥;在校园活动参与中,寝室活动、院系活动、社团活动所发挥的作用有限,应在活动主题、内容、形式上进一步反思与优化。此外,应注意引导或减少日常生活中那些起负面作用的因素。如大学生的政治关心度削弱了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要注意引导他们通过正式渠道获取较为全面的政治内容,防止被一些别有用心者所误导。关注西方节日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普遍现象,要防止他们受节日背后的西方价值观所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化培育是外生变量与中介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要注重中介变量作用的发挥。日常观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综合影响力最大,其主要原因在于它们作为中介变量在发挥作用。日常活动参与、日常休闲、日常教育载体、日常交往中的一些外生变量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路径共同作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外生变量的间接效应会削弱直接效应,如思政课自由的氛围虽直接正向塑造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但却负向、间接削弱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效果。这些发现,一方面启示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注意遵循人们的认知由浅到深的规律,可以通过培育正确的日常生活观念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另一方面启示我们,在培育过程中既要注重发挥那些直接效应为正的因素,也要避免间接效应为负的因素,以发挥最大的合力效应。

猜你喜欢
层面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