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红,陆晓培,罗生辉,陈 杰,陈步枢,林赛珍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代谢障碍疾病,致病基因ATP7B 发生突变导致铜离子蓄积于肝脏、脑、肾脏等多个器官,引起各种临床症状,且多于青少年起病[1]; 肝脏损害表现多出现较早,而神经系统症状常出现较晚[2-3]。肝豆状核变性病人早期诊断及治疗预后相对较好,但神经系统症状严重影响病人工作及生活质量,积极干预治疗有助于改善病人生活质量[4]。故早期诊断与评估脑组织病变对肝豆状核变性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相关研究发现,肝豆状核变性病人可能同时存在铜、铁代谢异常,导致铜、铁沉积于脑部不同组织,引起神经系统症状[5-6],且研究认为铜、铁均属顺磁性物质,故本研究应用磁敏感加权成像( SWI) 对相关脑区( 苍白球、壳核、黑质、红核) 相位图进行定量分析,探讨SWI 在肝豆状核变性中诊断及监测病情的应用价值。
1.1 研究对象 收集 2017 年 4 月—2018 年 9 月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病人12 例,其中男8 例,女4 例。入组病例均符合肝豆状核变性诊断标准[7]: 有缓慢进行性神经精神症状或( 和) 肝病症状; 铜蓝蛋白<0.2 g /L,24 h 尿铜>100 μg,角膜 K-F 环阳性,有阳性家族史,ATP7B 基因突变基因检测。同时选取与肝豆状核变性组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2名作为正常对照组。
1.2 MRI 扫描及图像分析 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Magnetom Trio 3.0T 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采用头颅表面线圈作为发射和接收线圈。采用经正中矢状面,平行于前后连台联线; MR扫描序列包括常规序列+SWI 序列扫描; SWI 序列参数如下: TR 28 ms,TE 20 ms,翻转角 15 deg,层厚 1.2 mm: 间距 0 mm,矩阵221×320; FOV 230 mm×173 mm。得到 SWI 相位图、磁矩图及生成的SWI 图和MIP 图。所得图像导入Leonado 工作站,根据校正后相位图像,由两位神经放射科医师手动测量双侧苍白球、壳核、黑质、红核部位顺磁性物质沉积部位的相位值,测量选取核团最大成面,最后取其两者平均值,相位值计算公式为f( X) =X ×π / 4096( X表示所测得的值) ,测量相位值以均数±标准差( x ±s ) 表示。测量时尽可能避开脑脊液、血管、钙化等结构,以免影响测量准确度。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 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两组双侧苍白球、壳核、黑质、红核相位值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 ±s ) 表示,采用两个均数独立样本t 检验; 利用双变量Spearman 相关分析评估脑部核团相位值与改良 Goldstein 临床分级之间的相关性。以P <0 . 0 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脑区相位值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双侧苍白球、壳核、右侧黑质、左侧红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详见表 2、图 1。
表2 两组脑区相位值比较( x ±s )
图1 苍白球、壳核、黑质、红核相位值
2.3 病例组脑区相位值与改良Goldstein 临床分级的相关性分析 病例组双侧苍白球、壳核、黑质红核与改良Goldstein 临床分级无相关性,详见表3。
表3 病例组脑区相位值与改良Goldstein 临床分级的相关性分析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有研究证实,肝豆状核变性致病基因已明确位于 13q14.3 的 ATP7B 基因[8]。ATP7B 基因编码为P 型铜转运ATP 酶,该酶在铜转运过程中至关重要,基因突变导致转运蛋白合成障碍,造成铜的转运及排出障碍,沉积到人体其他组织器官,如大脑、角膜、肾脏、心脏及骨骼等,导致铜过量负荷,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1]。相关研究发现,肝豆状核变性病人同时存在铁代谢障碍,因脑组织对铜、铁亲和力不同,铜、铁多易于沉积于基底节区、中脑、丘脑等部位,如豆状核、黑质、红核、齿状核等区域[9-10],且上述区域均与运动区域相关,肝豆状核变性病人神经系统症状主要包括震颤、共济失调和肌张力障碍等锥体外系症状表现[11]。
SWI 是一种新发展的磁共振成像技术,不同组织的磁敏感性不同是其成像基础,该技术在传统GRE-T2* WI 基础上,采用全新的长回波时间、完全流动补偿、三维梯度回波进行数据采集,增加磁矩图的对比和组织间的磁敏感差异,使磁敏感效应的敏感性最大化。铜、铁均属于顺磁性物质,磁化率较大,引起局部磁场发生改变,导致质子去相位和相位值降低,在SWI 图及校正相位图上均呈低信号改变[12]。
本研究应用SWI 对肝豆状核变性病人及健康对照组苍白球、壳核、黑质、红核进行性定量分析,发现与对照组比较,肝豆状核变性病人双侧壳核、苍白球、右侧黑质、左侧红核显著降低,其结果与既往研究相似,考虑与铜、铁在该相位值区域沉积相关[13-14]。双侧苍白球、壳核与对照组相位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考虑两者是肝豆状核变性病理早期损害部位,可能与铜、铁对该组织亲和力更强有关[9]; 单侧黑质、红核与对照组相位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考虑肝豆状核变性病理损害具有不对称性,偏侧化的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肝豆状核变性病人双侧壳核、苍白球、黑质、红核相位值与改良Goldstein 临床分级之间无相关性,考虑铜、铁沉积于基底节神经核团引起继发神经细胞毒性水肿、变性、坏死及神经胶质的增生[15-16]; 临床症状与神经组织损害相关,而与铜、铁沉积量无相关性。结合一项研究发现,肝豆状核变性病人经曲恩汀正规驱铜治疗后,神经系统症状及肌张力障碍加重,复查MRI提示T2WI 上病灶范围较治疗前扩大,提示病情有所进展,此时SWI 上基底节区低信号无改变[17]。结合该研究结果提示改善肝豆状核变性病人神经系统症状,单纯驱铜治疗可能存在不足,应更加重视神经保护治疗。脑深部核团双侧壳核、苍白球、右侧黑质、左侧红核SWI 相位值可能作为诊断肝豆状核变性脑部病变的依据。脑区SWI 的相位值不能作为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