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寓言评价资源对比研究
——以《伊索寓言》和《庄子》寓言为例

2019-12-03 07:59黄东花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0期
关键词:级差伊索寓言

黄东花

(华东交通大学外语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

1 引言

国内学术界对《庄子》寓言的探讨主要集中于文学艺术和哲学领域,如胡如虹(1989)、王景琳(1986)和袁伯诚(1992)等。一些学者,如李艳华(2004),房娜(2008)等开始从叙事学和语言学,认知隐喻角度解读《庄子》寓言。国外,Robert.E.Allison在其专著《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2004)对《庄子》寓言进行了重新解读。与《庄子》寓言研究相比,《伊索寓言》的传统研究主要关注寓言的寓意解读和思想启迪。近年来,少数学者也对伊索寓言进行了语言学研究,如张洛溪(2009),付江涛、白丹丹(2010)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分析了《伊索寓言》的语篇体裁和词汇语法特征。此外,雷买利,侯娟侠(2010),曹文心(2001),李建伟(2008)对《伊索寓言》和近时代先秦寓言展开了对比研究,探索了中西古代寓言产生的文化背景,思想内容,艺术表现形式,民族特色,指出了两国寓言在寓意构筑和言语功用上的不同倾向。上述对比研究虽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西寓言的差异,但研究过于宽泛,鲜有理论的支撑与构建。本论文试图凭借Martin的评价理论,以《庄子》寓言和《伊索寓言》为文本语料,对两者展开对比研究。目的是挖掘同一语类的不同语言实现语篇评价功能的资源、运作模式及其评价意义的异同和理据,同时验证评价理论在古汉语研究中的可操作性。

2 评价理论回顾

系统功能语言学界对人际意义的研究长期以来集中于语气和情态系统,Martin等人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评论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意义研究的新突破,是一种新的语篇分析框架。评价理论涉及评价,包括态度、介入和级差三个子系统,其中态度系统是评价核心,介入和级差分别是评价的方式和评价的程度。评价理论经由Martin,Martin &Rose和Martin &White的发展,变得更加繁复、精细。

根据三位学者的观点,态度系统又有情感,判断和鉴赏三个维度。其中,情感维度指的是语言使用者对行为、文本/过程及现象做出的感情反应,包含品质,过程和评注三种情感类别。判断维度涉及伦理道德标准的评价,分为社会认同和社会制裁两部分。鉴赏维度范围较广,包括属于美学范畴的评价和非美学价值评价。表达态度系统的资源不仅具有评价意义,而且具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显性和隐性之别。介入系统是作者参与话语的方式,协商与话语参与者关系的手段,具有主体间性特征。介入分为单声性和多声性。前者是作者直截了当陈述命题,不提及信息来源和其他可能牵涉的观点,后者是作者论述观点时,不回避其他声音来源。多声性介入又可细分为对话性压制和对话性扩展。级差系统是一个语义系统,指强度的加强或减弱。级差系统跨越整个评价理论。Martin和White认为,级差系统有两个轴:强度或数量;典型性或确切性,前者被称为“语势”,后者被称为“聚焦”。语势可以扩大或缩小,聚焦可以锐化或柔化。Hood &Martin将语势进一步区分为强化,量化和增强三个子系统。其中量化再次细分为数量和程度,程度包括范围和距离。

3 伊索寓言和《庄子》寓言的评价资源对比

根据研究需要,作者从方勇译注的《庄子》(2010)内篇中精选了《养生主》、《人间世》、《徳充符》和《大宗师》,外篇中选择了《达生》、《山木》、《田子方》和《知北游》,共8篇,记70则寓言。对照中文寓言文本,作者从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伊索寓言故事》(2003)和译林出版社出版的《伊索寓言全集》(2010)两书中选择了最具故事性和趣味性的70篇英语寓言故事。论文对140则中英寓言文本语料进行了细致的评价分析,通过标注工具Annotool的赋码及检索工具Antconc的检索,中英寓言文本的总体评价资源分布情况见表1:

如表1所示,在520个《伊索寓言》小句中,231个小句使用了评价资源,占44%;《庄子》寓言小句总数920个,使用资源的小句有425个,占46%。两者的评价资源比例接近,其中又以态度系统评价资源占据的比例最高,分别是58%(《伊索寓言》)和48%(《庄子》寓言)。其次是介入系统资源,《庄子》寓言(42%)比《伊索寓言》(28%)高;最后是级差资源,各占14%和10%。各系统资源的比例相差较大。

3.1 态度资源对比

两类寓言丰富的态度资源不仅与各自产生的时代背景相关,而且与其内容紧密相连。《伊索寓言》故事来自民间,突出反映了底层平民和奴隶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寓言既有对贪婪自私的揭露,残忍本性的鞭挞,社会不平等的抨击及对懦弱、懒惰的讽刺,也有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肯定及对勇敢斗争的赞美。与《伊索寓言》近时期的《庄子》寓言,产生于一个充满动荡,战争频仍的时代,百姓生活穷困,统治者荒淫无道,阶级对立严重,因而《庄子》寓言中含有不少对人生悲哀的感叹和对社会的失望,亦有对昏上乱相,名利之徒们卑劣虚伪行径的无情揭露与批判,更有追求心灵纯净,大道虚静,逍遥物外等境界的描述。由此,寓言中出现丰富的情感表达及对是非行为的判断也就不足为奇。

在《伊索寓言》的态度评价资源中,消极资源148例,积极资源73例,相差较大。《庄子》寓言的消极资源数目(147例)略高于积极资源(132例)。消极资源数量的多寡取决于寓言故事自身。《伊索寓言》多以故事情节加讽刺性或劝诫性的道德教训构成,因而消极评价资源的使用概率高于积极评价资源。相比之下,《庄子》一书虽然不乏揭露、批判社会黑暗面的寓言故事,但《庄子》寓言创作的目的更倾向于借人、物、事特定形象行宣扬道学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之便,因而消极评价资源和积极评价资源的比例倾斜不似伊索寓言那样明显。为更好说明这一点,下面分别以《伊索寓言》和《庄子》寓言中的一则寓言为例:

[1] One day,a vaincrow found some feathers which a peacock had shed.He was picking up some feathers and sticking them among his own.Then he began to strutabout ignoring his old friends.He introduced himself with the greatest assurance /into a flock of those beautiful birds.Instantly finding the true nature of the intruder

,they stripped him of his finery and falling upon him with their sharp beaks.The unlucky crow /went to his former friends.But remembering his pride/,they all drummed him out of their society,too.

Happiness is not to be found in borrowed finery/

.(《伊索寓言•虚荣的乌鸦》)

[2]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庄子•养生主之庖丁解牛》)

例[1]讲述了一只爱慕虚荣的乌鸦,用脱落的孔雀羽毛装扮自己,以为这样很美丽,于是在同伴面前趾高气扬。然而其他美丽鸟儿并不认帐,它们揭开了它的伪装,并将它驱逐出去。当它再次回到同伴中间时,同伴也因其之前的行为而拒绝接受它。vain的使用表明作者对这只乌鸦的消极情感,strut的出现说明其行为的不可取,随后unlucky再次显示其行为的非正常性,同时又暗含作者的怜悯情感,最后pride一词的运用揭示了这只乌鸦“众叛亲离,形单影孤”的结局。这则寓言中,作者塑造了一只栩栩如生、自负的乌鸦形象,目的就是告诫人们“不幸来自虚荣”。为此故事中使用了较多消极、负面的评价资源,以引发人们对寓意的深思。伊索寓言中诸如此类的故事比比皆是,不一而足。例[2]中庄子不吝词藻高度赞誉了庖丁解牛的动作和声音。庖丁解牛重视“道”更甚于重视“技”。庄子借庖丁解牛之道扬养生之道主旨:养生如解牛,亦须了解人体结构,掌握人体活动规律。此例的养生主旨只是庄文众多寓言主旨内容之一,其他如乱世如何保全,如何学道,求道,体道,悟道等主旨也是庄文关注对象。总之,庄文主旨牵涉广,思想深沉凝练,与《伊索寓言》松爽,负荷量小,轻捷明快不同,故而消极和积极评价资源的比例倾斜不是特别明显。

3.2 介入资源对比

介入资源是仅次于态度资源而被两类寓言文本广泛使用的资源。在介入资源中,压制资源的比例(分别占86%和67%)高于拓展资源比例(分别是13%和33%),其中“否认”资源、“公告”资源的“意料之中”占主体,大大超过其他压制资源,但《庄子》寓言文本中这两部分资源的数量远高于《伊索寓言》。这可能与《庄子》寓言中“无,亡,莫,未,勿,不,非,恶”等否定语气副词的大量使用有一定程度的关联。如:

[3] “请问,蹈水有道乎?”曰:“亡,吾无道。”

[4] 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恶可

[5] 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

/

否定副词的高频运用,“意料之中”介入资源运用的多少也与庄子籍寓言故事扬其道学主张和哲学观点的意图密切相关。出于宣传哲学思想主张的考虑,庄子大量应用因果关联论述,探讨生死问题及“学道”“悟道”问题。而“意料之中”介入资源正是因果评价手段。可想而知,该资源在《庄子》寓言中占据了很大比例。

3.3 级差资源对比

级差资源又可分为语势和聚焦两类资源。从研究的具体数据和统计得知,两类寓言文本的级差资源主要体现在语势级差资源上,聚焦级差资源数量较少。《伊索寓言》有50项语势级差资源,且都为强化资源;《庄子》寓言有63项语势级差资源,其中强化资源54项,数量资源3项,增强资源6项。在所选伊索寓言文本中,very/most(12处),more及其他比较级、最高级(11处),always(9处),really(3处),及certainly,never,nearly等强化和柔化前置语的应用一方面体现了《伊索寓言》的语言等级性差异,另一方面也说明《伊索寓言》的通俗性和平民性(由读者对象决定)。不同于《伊索寓言》简洁明快的语言,简单明了的情节结构,《庄子》寓言是表达作者哲学思想或政治主张的载体,被称为“哲理寓言”或“政治哲理寓言”。寓言故事中各种修辞手段,如夸张、比喻、对比、拟人、对偶等的综合运用,强化语言的同时,也让读者感叹作者构思精妙,事理阐发独特,寓意深远。因篇幅原因,仅举一例加以简要说明:

[6]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

。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

/,以为舟则沈,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例[6]选自《人间世》篇中的寓言“栎社树”(被当作土地神的栎树)的第一部分,该部分描述了栎社树的树冠(遮蔽数千条牛),树围(粗达百围),高度(高出山顶几丈才生出树枝)及功用(可造几十只船),言辞极尽夸张,给读者带来强烈视觉冲击,随后的一个长排比句(以为舟则沈,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除强化气势之外,将栎社树大而无用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导出“无用为用”的主旨。

4 结语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描写了奴隶悲惨无助的生活境遇,讽刺了奴隶主的无理与凶残。与《伊索寓言》近时代的《庄子》一书,一方面体现了庄子学派共有的无为政治主张和虚无的人生哲学、相对论等思想;另一方面,不乏对社会黑暗面的无情披露和对昏上乱臣之徒的辛辣讽刺。可以说《伊索寓言》和《庄子》寓言故事中到处充满人际意义的评价。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意义理论新发展的评价理论,为两类寓言文本评价资源对比分析提供了理论框架。两者的结合,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际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两类寓言文本中态度资源占所有评价资源总量的比重最高,其次是介入评价资源和极差评价资源。此外,《伊索寓言》和《庄子》寓言在具体资源分布上存在些许差异:如态度资源中,《伊索寓言》的消极态度资源总量似乎比积极态度资源总量高,《庄子》寓言这方面相差不明显;《庄子》寓言的多声压制否认资源和拓展资源总量多于《伊索寓言》在相应方面的资源。两类寓言文本评价资源总量的细微差异可能与其关注的内容和接受对象心理的不同相关联。由于所选样本有限,且评价资源的认定带有较大主观性,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如何?作为同一语类,中西寓言不同结构成分间评价资源状况又将如何?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另文探讨。

表1 伊索寓言和《庄子》寓言评价资源总体特征

猜你喜欢
级差伊索寓言
级差会话隐涵推理的若干问题探析
寓言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专业录取规则介绍:级差制
基于功能评价体系视角下微电影广告语篇的研究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伊索和旅行者
寓言的马甲
谈高考录取中的分数级差与志愿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