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亚晶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4年1月,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的思想落地。2015年6月,总书记来到贵州省,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中央明确提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要想在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奔向全面小康,对于曾经有几亿贫困人口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场艰巨的“大考”。距离2020年还有一年多的时间,“交卷”时间越来越近。如今,这张“考卷”答得怎么样了?14亿中华儿女都在期待。回首这条充满艰辛的脱贫攻坚之路,曙光在前,重任在肩,中国人民拧成一股绳,一鼓作气、顽强作战。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张“考卷”最终会写下让人民满意的答案。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比起登太行山的艰难,我国的扶贫之路走得更是不容易。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一次讲话中说道,“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日之暖”,对于曾经有几亿贫困人口的中国来说,消除绝对贫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回顾曾经,虽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中,全国3亿多无地农民获得土地,但直到改革开放前,广大农村群众生活仍然很艰难;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按我国当时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150元属于贫困户的标准,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超过2.5亿,占农村总人口的33%,还有无数农村人口挣扎在温饱线上。
到“十一五”末期,我国仍有1.5亿人没有脱贫。这些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石山区、深山区、极端干旱山区、高寒阴湿地区。这里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比较差,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向干部“面授机宜”。2013年他在湖南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要“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2015年两会,他在吉林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要“一件接着一件办,不要贪多嚼不烂,不要狗熊掰棒子”;2019年他在甘肃考察时强调,把脱贫攻坚重心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如今,“交卷”的时间紧迫,习总书记下了决战令,“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如期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习总书记明确指出,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脱真贫、真脱贫,“决不能搞急功近利、虚假政绩的东西”。他提醒扶贫干部,要真正沉下去,扑下身子到村里干,“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
2020年,面对中华民族将彻底摆脱绝对贫困的这个目标,我们有底气实现这全面小康的千年梦想,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胜利就在前方。这底气来自于举世瞩目的扶贫成就,这背后是举国上下的共同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甚至每一分钟,我国贫困人口的数量都在减少。8239万——这是6年累计减贫人数。超1300万——这是每年平均减贫人数。截至今年5月中旬,全国共有436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占全部贫困县的52.4%,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创造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惠及人口最多的减贫奇迹。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前署长海伦·克拉克也由衷赞叹:“中国最贫困人口的脱贫规模举世瞩目,速度之快绝无仅有!”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扶贫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奋力拼搏、艰辛付出。据了解,目前坚持在扶贫岗位的第一书记20.6万人、驻村干部70万人,还有197.4万乡镇扶贫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习总书记评价他们“打通了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在这一伟大的扶贫战役中,还有很多一线扶贫干部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据国务院扶贫办不完全统计,自2013年以来,全国已有700多位扶贫干部牺牲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然而,“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广大扶贫干部奋力拼搏,燃烧自己的生命,照亮了贫困群众的致富之路。
“苦心人,天不负”,值得骄傲的是:中国因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尤其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实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成为全世界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加速了世界减贫进程,为全球减贫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回首来时路,展望新征程。预计到今年底,全中国95%左右现行标准的贫困人口将实现脱贫,90%以上的贫困县将如期摘帽。再经过2020年一年的努力,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2020,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份写满壮举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