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利
摘 要: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跨入学校大门不久,对一切都存在着好奇心和新鲜感。但因年龄太小,注意力不容易稳定、集中,只能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会全神贯注,而对不感兴趣的则心不在焉。所以在质量的把控上存在很大难度。为了打破这个瓶颈、补齐这个短板,我抓住学生的心理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出奇招、妙招,采用了三种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关键词:低年级教学;教学质量;学习兴趣
一、 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低年级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众所周知,小孩子爱听故事。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有效联系起来,以故事的形式贯穿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如:在教学“连减法”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引入了《亡羊补牢》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个人养了18只羊,为了能让每只羊吃得饱饱的,他每天早出晚归,辛苦极了。一天放羊回来,他发现羊圈破了一个洞,由于洞口不大,也就没放在心上。可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不见了3只(此时,我趁机问了一个问题:“他原来有18只羊,不见3只,还有几只?用什么办法计算呢?”学生争先恐后,对我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18-3=15只。”我借机板书了18-3。),当邻居知道此事后,劝他把洞补上,他却说:“羊已经不见了,补上也没用。”就这样,到了第三天早上,他又发现羊不见了5只(我又顺势问道:“他原来有18只,第一次不见了3只用18-3,第二次又不见了5只,现在还剩几只怎么算呢?”顿时教室里沸腾了,全都嚷嚷道:18-3-5=10只。),“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他不停地问自己。原来呀,他的羊是被狼从破洞进入羊圈叼走了。后来,他找来石头把破洞堵得严严实实,羊再也没丢了。由于我创设了这一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有趣的现实问题,不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二、 设计有趣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低年级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兴趣是开发智力、启迪智慧的钥匙。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孩子们好玩、好动,天真活泼,采用“游戏式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如:在教学“第几”(数的序数意义)时,由于学生年龄小,对于方向的正确判断难度大,如果用传统的教法学生很难理解。为了让孩子们直观、轻松的理解“第几”,我设计了“开火车”游戏:选出4名学生,让他们依次手搭着肩组成一列火车,我扮演火车头。“开火车”游戏开始了,伴着全班同学为我们配上的火车开动的轰鸣声,我们从讲台向教室后“开”去,整个课堂欢乐而活跃。一会儿,“火车”“开”到了后面,我大喊一声:“火车到站了!”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我立刻提高嗓门说:“谁能帮老师的忙?”孩子们顿时停止了吵闹和欢笑,变得鸦雀无声,都等待着我的问题。在这种充满求知欲的局势下,我让学生从“火车头”开始,正确表达出每一位同学所排的位置,并用“××所在的位置是第……”完整表述数的序数意义。紧接着,我让火车往回开,火车尾变成了火车头,火车头变成了火车尾,并用了同样的方法开到了讲台处,又让学生分辨改变了方向后老师和同学的正确位置。通过本次游戏,使孩子们在玩中既轻松掌握了“第几”,同时还知道了从不同方向去判断,出现的结果是不一样。
三、 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低年级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多媒体是集声、色、光、画为一体的设备,它能以其特有的方式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巧妙地把多媒体引入数学课教学中,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学习思维,还可以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如:在教学“6和7的认识”时,孩子们对待枯燥的数字很乏味,要想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让孩子们乐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关键。想到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我灵机一动,何不让其走进我的数学课堂呢?于是,在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实际播放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当跃动而漂亮的画面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时,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他们嘟着嘴巴举起小手,数着那可爱的小矮人:1、2、3、4、5,刚数完5,我便故意卖了个关子,让孩子们猜猜下一个是谁。当学生都说出自己的答案后,那顽皮的小矮人“6”才出现在屏幕上,用很卡通的声音说:“对,我是老6,你们可要记住我哟!”此话一出,乐得孩子们哈哈大笑。接着,我再引导学生学习其意义、组成、大小等知识(同理认识7)。这一电教手段的巧妙使用,让静态的枯燥的东西变为动态的、有趣的东西,形象、直观,知识由难到易,学生学得很轻松且掌握的效果特明显。
总之,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纵然很多,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用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计有趣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来提高低年级数学教学质量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也是最好的選择,它将会让你的教学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作者简介:
王小利,贵州省仁怀市,贵州省仁怀市城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