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情境中能运用(综合)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的社会发展必需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与帮助。
关键词:核心;教学;系统
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的基础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是现阶段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这也是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新课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这一新理念为核心的新教材就要求学生要培育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学科素养。
那么,在新教材改革中如何培育这些素养?
首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充分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特色素养,培育学生的人文底蕴,学科精神素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伟人名人和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以真实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养成,学习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渐获得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传统文化十分注重对个人德行的修炼和要求。《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人有耻,而能有所不为”等经典名句。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方面高度一致,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展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面。如学习九年级上册第5课《守望精神家园》这一课时,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动力,新时代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塑造中華文化新辉煌,这样充分挖掘和阐发其中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培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素养。
第二,将价值引领实践导向放在首要位置,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培育健康生活,责任担当素养。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价值引领与实践导向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最核心的理念,也是基于核心素养教育改革的本次追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将价值引领和实践导行于知识教学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认同,强烈的法制意识,科学的理性精神和积极的公共参与意识,实现德育教学目标入耳入脑践行。
活动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契合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的特点。活动的探究离不开一定的情景问题和案例的选择与设置,这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体验感悟学习的载体,强调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下,你所学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时知识才能转化为素养。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美好集体有我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些集体活动,让学生在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集体给我们成长带来的积极影响,进而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也间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形成健康的乐观的学习生活,培养责任担当。
第三,老师要主动“放权”,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培养实践创新素养。
核心素养时代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主动放权,同时能够更多的关注当代中学生的学习诉苦,从而确保课堂教学模式能够被学生所接受。例如当代学生被称为网络的“原住民”,对互联网有着较高的兴趣,教师可以更多的利用多媒体互联网进行课堂教学,包括现阶段较常见的慕课、公开课与微课等,都可以尝试引进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互联网教学,基于互联网的辅助教学模式,也继承了互联网开放共享的特点。教师可以将教案发布到校园网、QQ群里进行共享,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内下载课件,自行学习,温故而知新。
第四,进行学科整合,培养综合素养,落实课程目标。
未来的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跨越文化差异、观点差异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又有批判和创新思维,这一素质都是跨学科的综合素养。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要让学生具备这样的素质,就需要有超越学科教育的“大教育”观念。
道德与法治与初中其他文化课有一定的关联性,例如历史地理等教师在进行本学科内容讲解时,也可以根据具体内容,适当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在讲解《国家利益至上》这部分内容时,可联系历史上一些名人,像林则徐、周恩来等名人,这样不仅使得道德与法治内容更加生动灵活,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新课程改革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围绕立德树人,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整合相关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实施的综合性实践性。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观念和创新精神的教育,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接班人奠定基础。这一学科素养的培育正是落实课程目标所需要。
总之,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已成为当代中学生必备的一种品德和能力。从中学阶段开始就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教师角度来说,在开展教学时,注重转变传统观念,进行学科整合,提高自身素质。而学生应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本学科的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
陈秀华,福建省龙海市,龙海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