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时
随着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通航,中国第一座机场——南苑机场将关闭其民用航空业务,已经109岁的我国最老机场将迎来新的起点。
经历百年沧桑的南苑机场,与中国航空发展史是同步的,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中国民航运输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程。本文梳理了南苑机场创下的诸多第一,期待和读者一起追忆它曾经的辉煌和成就,品味它留下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第一次飞行
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后,中国有志青年也进行了诸多探索。1910年6月,留日学生李宝焌、刘佐成在日本制成一架飞机,但因各种原因不能试飞。于是清政府电召他们回国,并在南苑的军营里划出一块地建立了南苑机场,以便让他们有地方试验他们的飞机。
1910年10月,李宝焌、刘佐成制造了回国后的第一架飞机,但因缺乏资金,也因急于求成,很多部件只能就地取材,临时替代,故而飞机未能飞离地面升空,宣告失败。1911年3月,他们制造出第二架飞机,飞离地面只丈把高,就失去平衡,摇摇晃晃落下,再次失败。
1911年5月底,第三架飞机制成。6月2日,飞机腾空而起,转眼却在一片欢呼声中坠落,驾驶飞机的刘佐成摔成重伤。
在李、刘二人潜心研制飞机期间,1911年春,留学法国的秦国镛学成归国,带回一架法国产50马力“高德隆”单座教练机。4月6日,他驾驶该机在南苑进行飞行表演,开创中国飞行员在本国领空飞行之先河。表演当天非常热闹,不少清朝官员和外国记者都到场参观,秦国镛起飞后绕场三周向观众致意,然后平安落地。
第一所航空学校
1913年9月,北洋政府在南苑创立中国第一所航空学校——南苑航校,向欧洲列强借款30万银元,用其中的27万向法国高德隆飞机公司购买了12架“高德隆”G IV型双翼教练机,以及维修器材和设备。同时,又拨款6万银元,在南苑的旧营房以南、校阅场以西,建筑航校校舍,包括用房百余间,停机棚厂和飞机维修厂各一座,并将南苑校阅场正式扩建为飞机场,成为中国第一个机场。
据查,日本第一所民间飞行学校创立于1916年,而日本第一所正规航空学校所泽陆军航空学校是1919年开办的,因此南苑航校被认为是亚洲第一所航空学校。其目标是培养“陆海军航空人才”,故学员基本上都是从陆海军下级青年军官中选拔出来的。
航校的首任校长是秦国镛,厉汝燕、潘世忠担任飞行教官,并聘请了法国飞行教官及技师各二人,潘世忠还兼任飞机维修厂厂长。
航校课程设置分为学科和术科两类:学科主要学习航空学、机械学、气象学、陆海军战术、战史等;术科以飞行训练为主,兼习体操、马术、汽车驾驶、无线电使用等。另外,还要在工厂实习,掌握飞机和发动机的装卸修理。
据学员回忆,学习期间,他们一边要熟记教官说的“左蹬左转,右蹬右转,扳头头升,推头头下”一类的口诀,一边仔细体会蹬与推的力度配合。最后阶段是教授油门与操纵杆的使用,同样是教官讲述,学员摸索操作。结果不时会发生将杆扳过了头,导致飞机上仰、失速坠地,所幸当时的飞机速度慢,才没酿出机毁人亡的事故。
在毕业典礼上,还举行了飞行表演,政府官员和外国驻华武官到场祝贺。日后这一形式成为南苑航校的传统,每期学员毕业都要举行隆重的典礼和飞行表演。
第二期1915年3月入学,因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器材零件补充困难,直到1917年5月才毕业,共有42人。
1918年10月,秦国镛辞职,参谋本部派厉汝燕继任校长。1920年,南苑航校脱离参谋本部改隶于航空事务处,并改名叫作南苑航空教练所,仍由厉汝燕任所长。
1921年,航空事务处扩大为航空署,统管飞行练习、机械维修和航空邮运航线等。1923年,南苑航空教练所改称国立北京南苑航空学校,生源以陆军学堂毕业生为主。
1928年5月,北洋政府灭亡,南苑航空学校撤销。在15年里南苑航空学校先后共训练4期学员,培训飞行人员159人,这批人后来成为国民政府和各省所办空军的骨干。
第一架武装飞机
1913年秋,留法飞行家潘世忠在航校附设的修理厂试制了一架单翼飞机,但没有进行试飞。此后,又以“法曼”和“高德隆”G Ⅲ为基础,改制过一架双翼飞机,名为“枪车”。该机设有一个短舱,可以乘坐2人,后座为驾驶员,前座为射手。动力装置是一台汉阳兵工厂仿制的80马力“土地神”发动机,采用推进式布局。机载武器是一挺湖北汉阳兵工厂制造的机枪。
1913年10月20日,由蒋逵、何士龙驾驶试飞成功,后因发动机温度容易过高而未投入正式使用,这可算是中国境内制造的第一架武装飞机和第一台航空发动机。这对于工业基础极端薄弱的中国来说,十分难得。
有资料说,厉汝燕在南苑航校任飞行教官期间,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架水上飞机,成为了中国设计制造水上飞机的第一人,但因为飞机没有适当起飞的水面,所以一直没有试飞。
第一次参战
1913年冬,内蒙古发生叛乱,政府指令南苑航校派出飞机配合陆军作战。潘世忠驾驶一架“高德隆”飞机升空,学员吴经文担任侦察任务。这次飞行克服了因天气寒冷飞机极难发动的困难,飞了两个架次侦察任务,为地面部队提供了空中侦察情报,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将飞机用于作战。
1914年,航校還参与了追剿白朗农民起义军的军事行动。潘世忠、秦国镛、厉汝燕各驾一架飞机参战,深入河南、陕西、甘肃,执行侦察、轰炸任务。
1917年7月1日,“辫帅”张勋拥立溥仪复辟。5日,航校校长秦国镛致电讨逆军总司令段祺瑞,称愿“率飞行人员与讨逆军各部取一致行动”。其后,驻南苑的飞机据称共出动了7架次。7月7日上午,秦国镛驾机直接飞到皇宫上空,在天安门上空散发传单,还在故宫投下3枚小炸弹:一枚落在隆宗门外,炸伤轿夫一人;一枚落在御花园水池里,炸坏水池一角;第三枚落在西长安街隆福门的瓦檐上,把聚在那里赌钱的太监们吓了个半死。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曾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宫中掉下了讨逆军飞机的炸弹,局面就完全变了,磕头的不来了,上谕没有了,议政大臣没有了影子……”
第一次长途飞行
航校在高级飞行训练科目中有一项长途飞行,要从北京南苑起飞,到河北保定降落加油,然后再飞到马厂,最后再飞回南苑,顺利完成这个三角航线飞行才算合格。当时飞机发明不过10余年,航校使用的“高德隆”教练机最大时速仅96千米,载油有限,仪表、导航设备简陋,完成这条航线很不容易。
1914年3月10日至11日,校长秦国镛、飞行主任教官厉汝燕和学生章斌各驾一架飞机,飞绕保定涿州定兴一周,试航成功,创下中国航空史上第一次长途飞行记录。
随后,经过1914年前半年的训练,已基本完成航线起落、熟悉训练空域等各项基本动作练习的航校一期学员,先后完成了北京—天津—保定—北京这条三角航线的长途越野飞行,到当年年底共有41位学员完训取得毕业证书,成为我国培养的第一批飞行员。
第一次空中阅兵
1916年10月10日是中华民国成立5周年,新上任的总统黎元洪决定在南苑操场举行北洋军阅兵仪式。自1912年民国成立以来,一直没有大规模庆祝过双十节,后来又出现袁世凯称帝事件,袁过世后掌握实权的国务总理段祺瑞不服黎元洪登上总统宝座,与黎形成“府院之争”。
黎元洪想利用这次阅兵展示自己“实权在握”。当天北洋陆军骑、步、炮兵约五千人参加了检阅与操练。然而,真正让这场阅兵载入史册的是南苑航校校长秦国镛亲自驾机进行的飞行表演,成为中国历史上首次有飞机参与的阅兵。
第一个民航航班
除了培养军事航空人才,民用航空也進入了北洋政府的视线。1919年1月,交通部成立“筹办航空事宜处”,该处马上购买了英制“亨德利·佩季”双发大型运输机6架,实际上是一战结束后亨德利·佩季公司用轰炸机改装的民用型。
1919年11月第一架飞机经海运到达北京,用1个月时间组装完毕,12月初由英国驾驶员试飞成功,随后其余5架也陆续到货,分别命名为“京汉”、“京奉”、“京绥”号等,并拟定全国民用航线。
1920年4月24日,使用“京汉”号试航第一条民用航线南苑至天津段,由英籍飞行员麦肯锡上尉驾驶,成功开辟了中国第一条民用航线——京沪航线京津段。
1920年5月7日,正式开通了北京—天津间的航线。“京汉”号仍由麦肯锡驾驶,搭乘英国驻华公使、交通部代表等乘客15人以及部分邮件报刊,由南苑起飞,历时1小时安抵天津赛马场。中国商业航空由此开端。
1921年,北洋政府将航空办事处改组为航空署。航空署不久即订立了一个在全国开办5条干线、12条次干线、8条支线的民航计划。
1921年7月1日,航空署组织,使用从英国维克斯公司购进的民用型“维米”飞机(“维米”轰炸机的改型,1919年4月13日首次试飞,生产了43架,其中40架卖给了中国),由英国人任正驾驶开通了京沪航线北京—济南段。
飞机第一天由北京飞济南,历时3小时,第二天由济南返回北京,机上带有邮件,并在首航邮件上加盖“由中国创设航空邮班开幕第一次所发之班运寄”章。同日,航空署还发行了航空明信片,上有从空中鸟瞰北京天坛的图案及文字。事后,航空署发表声明:京沪航线是中国组织的首次航空邮运。遗憾的是,10天之后,这条航线便由于“设备不周,经费困难”而夭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