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晔
[摘 要]教师作为教育者、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学校作为主要教育环境,构成了教育三要素,这三要素在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育中应实现各自作用的最大化。学校层面的五维融入、整体推进,教师层面的理念先行、能力保障,学生层面的树立自信、激发动机、优化方式,为全方位构建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体系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7-0095-02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新常态,企业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首要资源,现代企业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核心素养成为企业考查员工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在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方面要有全局意识、主动意识,基于学校,从学校可控的教师、学生和教育环境三要素出发,综合考虑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各项工作。
一、学校层面:五维融入,整体推进
1.将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融入培养目标
培养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就是在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这个培养目标上融入包括工匠精神在内的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指标。职业核心素养一旦纳入培养目标,那么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都应体现职业核心素养的因素。实际上,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既是学校本身治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校变革和发展的突破口和落脚点。
2.将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融入课程计划
职业核心素养不会凭空形成,课程教学是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主要途径,这就需要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核心素养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要做到知识、技能、素养一体化;在课程开发上要具体分析知识、技能、素养方面的不同要求;在课程活动上要体现自主发展,体现社会参与。进行课程设置时应由行业或工作部门将职业核心素养与工作岗位中具体的职业核心素养标准相对接,提出职业素养具体要求。
3.将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融入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支撑。传统的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非人性化的教学模式难以促进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发展,因此学校必须主动借力行业企业,深化校企合作,开发以实际工作情境为依托的职业素养教学内容。长期的实践证明,无论是引教入企,还是引企入教,都能够促进学生在去操作、去感知和去理解的同时,通过亲历优秀的企业文化深刻认识到个人未来的发展离不开服务意识、团队意识、诚信意识等职业核心素养。
4.将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融入学校文化
文化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源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将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融入学校文化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学校必须全方位、多层面、多路径地探索职业素养培育载体,努力构建体现职业核心素养的学校文化。在学校文化的物质层面上,学校要着力营造一种教人向上、撸袖实干、敢于担当、争创一流的氛围,使身处其中的师生于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在学校文化的精神层面上,学校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学生的精神追求,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营造师生共同关注职业核心素养、崇尚职业核心素养的氛围。
5.将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融入考评机制
考评机制是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主要保障。中职教育培养的不仅是职业人,而且也是社会人。学校应依据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行业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的现实需求等,与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开展中职生职业素养考核评价。考评的内容不仅要关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习能力、责任担当等方面;考评的方式要从单一的“一纸化”考核转变为结合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二、教师层面:理念先行,能力保障
1.建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
首先,从教学方向维度讲,我们必须实施立德树人的教学。人是教学的对象,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真正的教学是通过“教书”的形式达到“教人”的目的,日常的学科教学并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我们新时代教师应秉承的基本教学观念。其次,从教学内容维度讲,我们必须实施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课程意识本质上就是课程观,体现了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态度。教师的课程观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观,它深刻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过程、课堂风貌和教学风格。第三,从教学主体维度讲,我们必须实施围绕学生学习的教学。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是本源性的存在,教是条件性的存在,教理应服从、服务于学,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基于学生的学这个中心来组织、设计、展开。
2.提高教师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胜任力
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地生根需要正确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来支撑,这就需要提高教师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胜任力。从教学的角度而言,教师提高胜任力必须优化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策略。当下,核心素养导向教学基本策略主要包括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活动化策略以及意义化策略等。知识的整体化策略可以防止知识的孤立和片面,是将知识转化为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知识的情境化策略是将知识有效融入情境,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汲取,是知识活化并内化为素养的必需;活动化策略要求学生的学习必须动起来,活起来,注重实践、体验和感悟,因为学习一旦离开了个体的体验,知识也就无法转化为素养;意义化策略要求教育者应从“功利之教”走向“意义之教”,它指向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能够引导学生走进意义世界和建构自我意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充盈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生命意义。
三、学生层面:树立自信,激发动机,优化方式
1.培养学生职业自信
职业自信是职业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职业认知是树立职业自信的基础。正确的职业认知能够反映出个体与其从事的职业间的契合程度,而且能够预测出职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前瞻性。很多中职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对自己所学专业知之甚少,专业自信也就无从谈起,而专业自信的不足必然导致未来职业自信的欠缺。提升职业能力是树立职业自信的关键。职业自信源于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职业自信的支撑。在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班级管理需要体现企业化,制度导向需要注重职业化,唯有如此學生才能在学习中学出自信,学出担当,职业自信方能逐步建立,职业核心素养也才能逐步完善。
2.优化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学习行为。从学习动机角度来看,高中阶段是一个学生认识自我、定义自我的关键时期,优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是要发展职业体验,让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和对学业甚至专业的认识有一个评估的延续。我们要将学生所学的专业与其走向社会、安身立命的职业联系起来,将职业和建功立业联系起来,将学生的事业与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联系起来,使学生变“因分而学”为“因爱而学。”
3.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仅有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教学策略的多样和多元还不足以保证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实,必须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为保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学意味着交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和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知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精神交流,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自我培育的必然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知识是什么,而且还要能知晓所有的学科对自身成长的意义,要使所学的知识以及学习过程成为自己和社会联系的重要桥梁。这一切都需要学生自己用亲身的实践过程去体验、感悟和积累,需要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挥潜能特长,内化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