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颖
〔摘要〕为了构建小学生人际交往主题校本心理课程,以广东省中山市的一所学校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从研究国家和广东省地方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文件出发,确定人际交往主题的框架。接着研究全国各地方教材作为参考,再寻找各个年龄阶段人际交往的特点作为理论依据。然后在本校展开人际交往方面的问卷调查,明确需求。最后,综合上述因素确定人际交往主题大纲,完成人际交往主题校本心理课程体系。
〔关键词〕校本课程;心理课程;小学生;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8-0025-04
一、背景与依据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文件还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从文件精神中可以看出人际交往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广东省根据本省的情况发布了《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内容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引》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包括:个性品质、自我认识、自信心理、情绪心理、意志品质、品德心理、学习心理、青春期心理、交往心理、亲子教育、生命教育、社会适应、智力开发、生涯规划等。其中自我认识、个性品质、交往心理、情绪心理、学习心理、社会适应是核心内容。其中,交往心理被列为核心内容。同时,《指南》对这些主题进行了分年级的细化和要求,同时还给出了参考主题。比如针对小学低年级人际交往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在谦让、友善中感受友情。其中参考主题包括:友善朋友多,主动说对不起,分清“借”和“拿”,学会倾听。由此得出人际交往主题在小学生心理教育当中的重要性。
国家和地方性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活动课的文件为心理课程的设计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为开发校本人际交往主题的心理课程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同伴交往在小学生心理健康发育中具有关键作用。
因此,开发符合本校特色的人际交往主题的心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二、研究方法
总体的研究思路是:首先,研究国家和地方文件,确定基本框架。其次,研究各地方教材,确定备选的人际交往主题。再次,进行文献检索,寻找设立相关主题的理论依据。最后,开展需求调查。在中高年级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困惑进行调查,得出各个年级学生最希望了解的人际交往知识。在低年级采用教师报告(访谈法),对低年级学生容易产生的人际困惑进行收集统计。与此同时,补充个案研究法,统计各个年级个案中容易出现的人际交往困惑,进行汇总。
(一)文献研究法
在构建小学生校本人际交往主题心理课程的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心理学专业的书籍和期刊,阅读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收集了各个年龄阶段在人际交往和社会性方面的发展规律,为构建校本人际交往主题心理课程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比如,研究表明,6—7岁的儿童还处于“崇拜权威”的阶段,对老师怀有崇敬和依恋的心理,教师对其影响很大。在此理论基础上,可以在一二年级设立与教师相关的主题。
(二)问卷调查法
在构建人际交往主题心理课程的过程中,对中高年级(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设计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收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最多的人际困扰,从而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学生的需求,为制定校本化课程提供重要的参考。
(三)访谈法
在调查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低年级(1—2年级)的学生因为理解能力和读写能力有限,没办法完成需求调查。为此采用了教师报告,重点对学生的重要他人班主任进行访谈,辅助科任老师的访谈,获得了低年级学生在学校常见的人际困扰方面的一手资料。
(四)个案法
作者长期在小学担任一线心理教师,有大量的心理个案,其中不乏关于人际交往问题的个案。通过对这些个案的分类汇总、收集整理,得出各个年级学生在人际方面的求助特点,从而为制定校本课程提供真实的参考。
三、实施步骤
(一)研究国家和地方文件,确定人际交往主题框架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指出:在低年级培养学生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感受友情;中年级树立集体意识,善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培养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以及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高年级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异性交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指南中低年级参考主题:友善朋友多;主动说对不起;分清“借”和“拿”;学会倾听;我的老师;我的新朋友。中年级参考主题:我是班集体的一员;我是老师的小助手;合作力量大;左手和右手;换把椅子坐一坐;用爱心说实话;说“不”没关系。高年级参考主题:我的朋友真多;让别人接受你的批评;学会合作;乐于助人;信任他人;感恩父母(师长)。
综上所述,确定人际交往主题大纲,低年级注重交往品质,如谦让友善等;中年级注重交往技能,善于交往,如善于合作等;高年级注重青春期交往,广泛交往,如两性交往等。
(二)研究地方教材作為参考
搜集了广东省、湖北省、武汉市的心理教材,另外还辅助了钟志农的《心育活动设计》,以及《珍爱生命》系列教材。总结各套教材在人际交往与社会性方面的特点如表1。
综合各地方教材的特点,参考的方面有:(1)广东省三个学段的划分标准;(2)湖北省将家庭关系纳入人际交往的范畴,以及对校园欺凌的关注;(3)武汉市关注学生和教师的关系;(4)《心育活动设计》关注人际冲突的处理;(5)《珍爱生命》关注性别和权利。这些部分都将作为本校开发人际交往主题课程的一个重要参考。
(三)寻找各年龄阶段人际交往发展特点的理论依据
研究表明:小学时期的同伴拒绝与不良的学校表现、旷课、退学、反社会行为等密切相关[1]。因此开设这一类课程显得尤为必要。塞尔曼的观点采择技能发展阶段认为:9~12岁开始设身处地地思考别人的想法感受和行为[1],因此可以在三四年级开始设立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相关的人际交往课程。随着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研究发现,性别刻板印象是重要原因[1],因此有必要将性别社会化的知识引入人际交往主题。具体在哪个年级,通过研究发现:社会性别刻板印象1—2年级意识比较薄弱,三年级开始意识到,3—6年级尤其是男生的性别刻板印象会更严重,意识到更多的性别角色压力[1]。因此性别意识的课程可以安排在三四年级。
(四)开展人际交往主题的需求调查
见上页表2、表3、表4。
(五)综合上述因素,确定课程大纲
见上页表5。
四、取得的成果和意义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校各个年级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单元模块,构建了人际交往主题的课程资源,编撰了有理论依据又符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材,并完成了配套的教案。本校24个班都能依据本教材和课程提纲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弥补了单一教材体系的不足,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能符合本校学生的需要。同时,因为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的需求,在后期的授课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大大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及时应对出现的问题,培养健康阳光的心态。通过此次校本课程主题的研究提高了本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研能力,为教师探索教育的科学与艺术谱写了新的篇章。探索人际交往主题的研究为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其他主题如情绪、自我意识等提供了范本,是开发校本课程的一个良好示范。
参考文献
[1]劳拉·E·伯克.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从0岁到青少年(第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东区竹苑小学,中山,528400)
编辑/刘永胜 终校/劉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