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杰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应用于脑梗死患者护理中, 对于改善患者的语言和肢体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 70例脑梗死患者, 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2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实施早期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语言能力、肢体功能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 观察患者的语言能力、肢体功能评分分别为(84.1±6.3)、(74.7±5.2)分, 对照组分别为(69.8±7.0)、(63.7±6.0)分;两组患者的语言能力、肢体功能评分均较本组干预前升高, 且观察组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于住院期间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7.37%(37/38), 高于对照组的81.25%(26/3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实施早期护理干预一方面可加快患者的语言能力和肢体功能恢复,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方法值得借鉴。
【关键词】 脑梗死;早期护理干预;语言能力;肢体功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9.075
脑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以中老年人为患病群体的脑血管疾病, 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 脑梗死患者的救治效果得到了提高, 患者死亡率较之过往明显降低, 但从临床实践来看, 相当一部分患者治疗后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 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依旧较差。为提高科室护理质量, 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本研究将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于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语言、肢体功能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参与研究的患者均经头颅CT、MRI(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诊, 且均为初次发病;排除精神疾病、沟通意识障碍的患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男24例, 女14例;年龄52~71岁, 平均年龄(65.1±4.4)岁。对照组男20例, 女12例;年龄51~73岁, 平均年龄(64.9±4.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两组患者及家属均对研究知情并自愿配合。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干预。
1. 2. 2 观察组 实施早期护理干预。
1. 2. 2. 1 健康知识宣教 患者入院时, 由专门的护理人员向其介绍脑梗死的疾病特点、进展状况以及恢复期的治疗方法与注意事项, 以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度。
1. 2. 2. 2 心理干预 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负面情绪程度, 由于患者表达能力受到影响, 护理人员应给予最大的理解和支持, 在不影响治疗进程及医院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最大程度满足患者的需求, 同时通过成功治疗案例的讲解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回归正常生活的信心[1]。
1. 2. 2. 3 肢体功能锻炼 初期锻炼以协助患者摆放正确体位, 于病床上进行关节被动训练为主, 包括:关节屈伸、外展、内旋等, 运动量以患者不出现明显的不适应为准;随着治疗进程的推进及患者耐受性提升, 可逐渐增加运动量[2, 3];待患者的病情趋于稳定后可协助患者进行更衣、洗漱、如厕等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持续治疗2周后, 可鼓励并协助患者下地行走, 运动量循序渐进以患者耐受为宜。
1. 2. 2. 4 语言能力训练 指导患者语言功能康复, 从简单的音节开始训练, 随着康复进程的推进, 从单次、單句、认人、认物至简单的对话交流, 并督促患者通过广播、看电视等多种途径提升自身语言表达能力[4]。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采用汉语失语检查表评定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语言能力, 表格包括自主谈话、复述、阅读、理解、书写、视空间和语言运动, 表格总分共计100分, 评分>80分提示语言能力良好, 评分60~80分提示语言能力一般, 评分<60分提示语言能力差;②采用Fugl-Meyer测评法(FMA)评定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肢体功能, 包括上肢和下肢运动能力测试, 总分100分, 评分越高则提示患者的肢体功能越好;③采用一对一问卷调查的形式评定并比较两组患者对于住院期间的自评护理满意度, 采用百分制形式, 评分>95分提示完全满意;90~95分提示基本满意;<90分为不满意, 满意度=(完全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语言能力及肢体功能评分比较 干预前, 两组患者的语言能力及肢体功能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两组患者的语言能力、肢体功能评分均较本组干预前升高, 且观察组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于住院期间护理服务完全满意31例、基本满意6例、不满意1例, 护理满意度为97.37%(37/38);对照组患者对于住院期间护理服务完全满意23例、基本满意3例、不满意6例, 护理满意度为87.50%(26/32);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146, 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慢性疾病, 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 近年来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该疾病不仅治疗周期长、潜在致残及致死风险较高, 同时患者出现肢体及语言方面功能障碍的几率较高, 疾病的治疗一方面要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这也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早期护理干预是近几年临床生理研究进步下的产物, 与长时间卧床静养不同, 早期护理干预是指在符合患者身体状况的基础上, 尽可能让患者进入康复阶段, 缩短治疗周期的同时取得满意的康复效果[5-8]。在研究中, 首先通过健康知识宣教帮助患者认识脑梗死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为后期康复训练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在肢体功能及语言能力的训练中, 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并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研究結果显示, 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的语言能力、肢体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早期护理干预理念对于促进脑梗死患者康复的积极作用;观察组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7.37%, 高于对照组的81.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早期护理干预理念能被患者及家属所接受认可, 对于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可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 在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实施早期护理干预, 可加快患者的语言能力和肢体功能恢复, 也有助于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方法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周妤. 探究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患者语言、肢体康复中的应用.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 2(1):152-153.
[2] 叶艳. 早期护理对脑梗塞患者语言及肢体康复的影响.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 2(34):169-170.
[3] 龚丛芬, 朱红霞, 刘永丽, 等. 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患者语言、肢体康复中应用研究.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6, 27(S2):465-466.
[4] 陈兰, 程胜男. 综合护理对脑梗塞患者的语言及肢体康复的干预效果分析.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 28(S2):631.
[5] 揣松阳. 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患者语言、肢体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杂志, 2014, 13(5):27-29.
[6] 李美红, 王迁美, 方妍. 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骨折患者康复的影响. 当代医学, 2016, 22(30):117-118.
[7] 张玉霞. 早期护理干预对胸心血管外科手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16):248-249.
[8] 周亚敏, 蒋艳, 王玉英. 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25):271-272.
[收稿日期:2019-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