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 君
( 沈阳市口腔医院 , 辽宁 沈阳 110002 )
口腔颌面部与颅脑、颈部血管神经毗邻,一旦发生骨折则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正常吞咽功能、语言、体表美观度,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临床研究发现,口腔颌面部病例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颅脑损伤症状,延缓预后速度,导致患者在治疗期间常伴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部分患者甚至会消极接受治疗,影响预后恢复效果[1]。实践证明,在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治疗期间辅以相应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睡眠障碍、消化不良、乏力、头晕等躯体化症状,促使患者更加主动地配合治疗,对改善预后发挥着积极的作用[3]。为了探讨更加合理的护理方案,本文以医院近3年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分组后就不同护理模式的实施效果展开了分析,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取医院骨科2015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104例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2组,每组52例。对照组患者男28例,女24例;年龄24-78岁,平均(48.31±6.57)岁;包括单处骨折30例,多处骨折22例。观察组男30例,女22例;年龄26-76岁,平均(48.63±6.25)岁;包括单处骨折33例,多处骨折19例。纳入标准:(1)经临床检查和X线检查确诊为口腔颌面部骨折;(2)临床资料保存完整。排除标准:(1)认知功能、语言功能障碍;(2)精神病;(3)恶性肿瘤;(4)急性感染;(5)妊娠期糖尿病。组间基线数据对比同质性优良。
2 方法:对照组采用定期查房、指导患者坚持锻炼、入院宣教、饮食指导、告知患者恢复期注意事项、遵医嘱用药、保持口腔清洁等常规护理内容。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1)病情评估。护士应主动查阅患者病例,针对患者实际病情与患者主动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个人情绪、意志、家庭信息、骨折部位、应对方式等信息内容,科学制定个性化心理疏导心理护理方案。(2)心理疏导。结合患者实际病况为患者介绍治疗方法、病人配合临床治疗对预后效果的重要性,使患者意识到面部畸形仅是暂时存在的问题,待患者颌间固定装置彻底拆除后,即可恢复正常进食,提高口腔舒适度,使患者自觉遵守健康行为。在与患者日常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主动帮助患者分析内心现存压力的原因,及时调整患者自身期望值,通过介绍预后康复良好案例,重塑患者治疗信心。对于心理压力较大患者,可采用“一对一”宣教、“心理疏导”、“转移注意力”等方式,鼓励患者宣泄负面情绪,缓解内心压力。(3)认知行为干预。采取视频教学、集体授课等方式对患者展开认知行为干预。①主动与患者接触,耐心倾听患者主诉,根据患者实际病情、既往病史了解引起患者负性情绪的事件,主动引导患者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②提炼患者具体事件中的曲解认知,采用解释、讨论、假设技术,引导患者重新审视负性心理的非逻辑性、非合理性和非客观性。③认知重建,主动与患者讨论,寻找现实认知和积极想法替代原有的错误认知,将其与原有想法相对应列出,强化合理认知。(4)心理支持。①积极争取家属支持,指导家人配合治疗,使患者在家属的陪同和帮助下完成行为能力范围之内的各项日常生活事项,建立康复信心。②采用看书、聊天、听音乐等方式帮助患者调节心态。③每天由护士或家属陪同,鼓励病人走出病房,参与社会活动,坚持康复锻炼,将精力集中在社会和家庭方面。④加强家属宣教,使家属充分意识家人关爱和支持对患者预后康复的重要性,促使患者真正感受到家人对自身的温暖呵护,改善负性情绪。
3 观察指标:(1)根据患者遵医行为判定依从性,评价项目包括定期检查,遵医嘱用药;坚持每天锻炼。①完全依从:完全执行上述3项医嘱行为;②完全不依从:未遵循任何一项;③部分依从:介于①、②之间,依从度=(①+③)/52×100%[4]。②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干预前后病人的心理情绪,各量表包含20个项目,按照4级评分制评价,无或很少时间有(过去1周内出现此类情况的时间≤1天)记1分;有时有(过去1周内出现此类情况的时间1-2天)记2分;大部分时间有(过去1周内出现此类情况的时间3-4天)记3分;绝大部分时间都有(过去1周内出现此类情况的时间5-7天)记4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心理情绪状态越差,粗分转换成百分制,SDS和SAS临界值依次为53分和50分[5]。(3)以SF-36生活质量量表为依据评价干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主要包括生理机能10题,情感职能3题,精神健康5题,社会功能3题,评分转换为百分制,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健康状态越好[6]。(4)采用院内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包括服务态度、心理护理、护理过程和总体评分4项内容,各25分,总分100分。①非常满意90-100分;②基本满意60-89分;③不满意0-59分,护理满意度=(①+②)/52×100%。
5 结果
5.1 2组依从性对比:观察组依从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的依从性对比(n,%)
5.2 2组心理评分对比:干预前,观察组患者SAS和SDS评分依次为(68.51±5.68)分和(69.62±5.27)分,对照组患者SAS和SDS评分依次为(68.26±5.75)分与(69.48±5.63)分;2组患者SAS评分对比,t=0.223,P=0.412;2组SDS评分对比,t=0.131,P=0.448。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分别为(33.82±4.63)分和(34.61±5.39)分,对照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分别依次为(47.25±5.18)分与(45.42±6.27)分;2组患者SAS评分对比,t=13.939,P=0.000;2组SDS评分对比,t=9.428,P=0.000;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本组干预前后的SAS对比依次如下,t=34.137、19.576,P=0.000、0.000;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本组干预前后的SDS对比依次如下,t=33.491、20.589,P=0.000、0.000。
5.3 2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生理机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评分依次为(75.72±8.09)分、(76.52±8.46)分、(70.34±7.41)分、(76.57±7.81)分;干预后,对照组患者的生理机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评分依次为(67.28±7.57)分、(69.24±10.21)分、(65.26±7.28)分、(71.27±7.49)分。组间数据对比依次如下:t=5.493、3.959、3.526、3.532,P=0.000、0.000、0.000、0.000。
5.4 2组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8.08%(51/52),包括非常满意33例,基本满意18例,不满意1例;对照组护理满意度84.62%(44/52),包括非常满意25例,基本满意19例,不满意8例,组间数据对比,x2=4.379,P=0.036。
国内外相关报道显示,心理护理是结合患者实际病情,有步骤、有计划地制定个性化心理干预方案,针对护理对象心理活动、心理问题、个性特征施加影响,达到调节患者负性情绪目标的干预方法[7]。大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临床护理中通过实施心理护理能够有效减轻患者不良心理情绪,帮助患者摆脱抑郁、焦虑等心理阴影,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8-9]。经本文实践发现,干预后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显示观察组采用的护理方案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理机能、精神健康等方面的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有学者对78例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研究后发现,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消除患者负面心理情绪问题,对改善患者病情发挥着积极的作用[10]。结合本文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依从性与对照组相比较显然更高,提示观察组采用的护理方案可有效提高患者依从度,改善患者遵医行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远高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患者对医院提供的心理护理、护理过程、服务态度等服务内容更加满意。干预前2组患者负性情绪评分对比未见显著性差异,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DS、SAS评分远低于对照组,且2组干预后的各项SAS、SDS评分与本组干预前对比均显著降低,表明2组采用的护理方案均可有效调节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但观察组负性情绪调节效果更加显著。
综上所述,给予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提高患者治疗依从度,促使患者更加主动地配合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护理满意度,因此具有积极的应用和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