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朝晖
(瓦房店市中心医院脊柱创伤科 , 辽宁 大连 116300 )
椎体压缩性骨折是骨科临床上的常见病,主要由于直接或者间接暴力打击所致,一般是指前屈伤力导致椎体前半部压缩,脊椎后部椎弓正常,部分患者可伴有牵拉伤力损伤。在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椎体通常为楔形变,是脊柱骨折中最为常见的损伤类型[1]。在此类患者中,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均较为常用,故此本研究特借助回顾性分析方式对比PKP和PVP在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的效果,详情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对医院2017年3月-2017年8月收治的84例椎体压缩骨折(共107个伤椎)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其中有41例患者(共52个伤椎)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记为对照组,剩余43例患者(共55个伤椎)采用PKP治疗,记为观察组。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龄45-78岁,平均(56.9±5.0)岁,伴有骨质疏松症16例,骨折原因:交通事故20例、高处坠落17例、其它4例;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43-79岁,平均(57.2±5.3)岁,伴有骨质疏松症18例,骨折原因:交通事故22例、高处坠落18例、其它3例。组间临床资料经对比并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
2 方法:对照组均采用PVP治疗:利用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局麻。选取俯卧位,在C型臂透视下引导将14G穿刺针从椎弓根外上缘钻入针尖直至椎体前1/3位置,将骨水泥调制好(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并且在侧位严密透视下通过压力注射器将其注入单侧椎体,当骨水泥到达椎体后壁,则可停止,直至骨水泥硬化后将穿刺针拔除。观察组均采用PKP治疗:麻醉方法、选取体位和穿刺入路方式均与对照组完全相同。待穿刺针尖到达1/3位置时将针芯退出,置入工作套管,并将套管的前端置入直至椎体后缘的位置,采用手动钻人工钻出一条通道,并经过此通道放入扩张球囊,在C型臂透视下将其缓慢撑开直至满意的高度,将球囊取出后按照对照组的方法注入骨水泥,直至骨水泥硬化后将穿刺针拔除。
3 观察指标:对比2组椎体压缩率、Cobb’s角变化,评价腰椎功能恢复优良率,统计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所有患者均随访3个月,椎体压缩率和Cobb’s角借助超声检查确定;腰椎功能恢复效果分为优、良、中、差,将椎体压缩率和Cobb’s角基本消失,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者记为优;将椎体压缩率和Cobb’s角显著改善,仅对日常工作和生活有轻微影响者记为良;将椎体压缩率和Cobb’s角有所改善,有自理能力者记为中;否则记为差。
5 结果
5.1 2组椎体压缩率、Cobb’s角变化对比:治疗后2组椎体压缩率、Cobb’s角均远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对照组椎体压缩率、Cobb’s角变化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椎体压缩率、Cobb’s角变化对比
注:与治疗前对比,aP<0.05。
5.2 腰椎功能恢复效果评价对比:对照组和观察组腰椎功能恢复效果分布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优良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对比可见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对照组和观察组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分别为12.20%(5/41)、0.00%(0/43),差异显著(x2=4.017,P=0.042)。
表2 2组腰椎功能恢复效果评价对比(n,%)
手术治疗是椎体骨折患者常用的手段,保守治疗并不能显著改善腰椎功能和生活质量,且很容易由于长期卧床诱发尿路感染、压疮、坠积性肺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致残率较高。手术治疗椎体骨折则可以快速达到复位和固定的目的,促进骨折的愈合和结构的恢复,并且保证腰椎功能的恢复[2]。由此可知,在椎体骨折患者中手术应当是最佳的选择。目前此类患者中常用的术式有PKP和PVP,关于二者的优劣仍需要进一步对比。
本研究中,治疗后对照组椎体压缩率和Cobb’s角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数据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提示PKP和PVP治疗椎体压缩骨折均能够促使椎体结构的恢复,但是前者的效果更佳;此外,腰椎功能恢复优良率对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证实PKP相较于PVP能够显著改善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腰椎功能。PVP操作简单,不需要做椎体通道,因而手术操作时间短,创伤小且术后恢复快,PKP术中需要在椎体内利用人工钻做一个通道,所需时间长,但是该操作有利于椎体高度的良好恢复,并且还可保证骨水泥注入量和术后椎体结构的恢复效果,因此PKP术后患者椎体结构恢复效果更佳[3]。此外,PKP术后钻出通道后再注入骨水泥有利于其硬化和固定,并且有助于术后形态的保持,因为PK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较低。由此可知,相较于PVP,在椎体骨折患者中PKP的优势更为明显,临床应用的价值更高。
综上,建议在椎体骨折患者中采用PKP治疗,能够促进椎体结构和功能的良好恢复,还可减少骨水泥渗漏,相较于PVP手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