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松江 张洁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会上达成了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4月8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新工科建设研讨会,明确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即“天大行动”,正式拉开了全国范围内工程教育改革的帷幕。6月9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形成了“北京指南”。从“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到“北京指南”,标志着以新工科建设为主题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近两年以来,国内各大高校、知名学者,就“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教育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李培根院士通过分析传统工科教育中的问题,提出了面向未来的工程人才应该具备的若干“新素养”。天津大学校长钟登华院士指出新工科是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提出了新工科建设需要重点把握的三个任务和三个突破。浙江大学本科生院陆国栋院长提出了新工科建设五个“两”的基本路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夏建国教授分析了“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破除瓶颈的方法。从资料来看,国内高校对“新工科”的内涵都在进行深入解读,对未来工程教育如何有效开展都在进行探索研究。
现在的大学生生长在数字化的网络时代,他们主要借助数字技术来认识世界,习惯在网络环境中寻找信息并建构知识。随着科学技术变革步伐的不断加快,这些新一代大学生拥有与以往学生完全不同的资源、技能和期望,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追求着知识和体验。参照“新工科”对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知识需求。
(1)人才培养方案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在现今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很多专业课程和方向的设置,往往在学生入学后,或者是到了大三,已经基本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同时,部分教师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也不能及时跟进,涉及新技术的教材更新太慢,种种原因导致了学生所学知识落后或单一,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和变化。
(2)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质量不高,其主要原因是实践能力不足。以往的高校与企业之间,缺乏实质性的联系与合作。高校往往侧重理论教学,缺少实践教育,而企业为了维护正常运行,也不愿无偿给高校提供实习实训场地,这就导致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3)工程教育不落实导致专业人才创新意识不强。传统的专业教学往往以大众化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的方式比较统一,所有学生都按照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来培养,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不利于教学质量提高。
(4)部分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地方高校往往存在教师学缘结构单一、强学历、弱实践等问题,专任教师缺乏IT企业工作经验。同时,由于学历的限制,很多企业技术人员无法到高校任教。民办高校更应该在用人机制上实现突破,切实落实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
结合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发展现状,深入解读“新工科”内涵,本着“理念先进,目标明确,体系优化,突出特色”的指导思想,按照“坚实基础,突出实践,重在能力,提高素质”的原则,紧紧围绕IT企业用人需求,对现有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与改革,使专业发展适应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按照这个目标,我们构建了我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以培养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的“新工科”人才为目标,以对接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根本,重塑“专业方向+前沿技术+通识素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工程能力为本位的“基础+模块”的实践教学平台,打造立足区域的校企合作工程实践训练平台,发挥自身优势,凝练办学特色。
4.1 专业发展方向
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发展、调整升级的关键期,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新经济”中不断涌现出来像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和业态,这些计算机技术领域均面临人才紧缺的问题。
在发展如此迅猛的新形势下,各高校计算机专业既不能故步自封,不求变革,也不能一味盲从,照搬照套。在结合我校办学定位和特色优势情况下,深入调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以服务地方产业升级和企业产品更新所需技术开发或技术创新为立足点,适时、适度的调整专业发展方向,为企业培养能用得上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4.2 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遵循一线工程师所必须的知识、素质和能力为依据,以工程教育模式为指导,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建立以项目设计为导向,核心课程为基础,新技术课程为特色,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整体人才培养方案。
改革学生考核办法,加强教学过程化考核,增加项目报告、设计评估等形式,让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改变学习和生活态度,并逐步掌握必要的工作技能。
4.3 课程知识体系
“新工科”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储备、专业能力、综合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现代化企业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呈现出多学科、综合化的特点,不仅要懂得所学工科专业的知识,也要熟悉人文社科方面的内容。
计算机课程体系要体现IT行业标准与企业需要,使工程教育“回归”工程,重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新的专业课程的内容设置也要体现出新领域、新技术、新应用,紧密结合“新工科”的内涵。
通过改革,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跨学科知识以及了解和计算机行业相关的前沿科技知识,能够对收集的综合信息进行提取应用。还要了解一定的社科方面的知识,其中包括经济、管理、法律和人文、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4.4 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培养和引进,改善现有教师知识结构,加强“双师”教师的培养和建设。选派教师到IT企业挂职,全过程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切实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利用校企合作资源,改善教师队伍结构,邀请企业具有丰富开发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老师,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或实习实训等实践任务,积极鼓励教师参与校企项目研发,逐步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经验丰富、潜力巨大的师资队伍。
4.5 教学模式方法
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广泛的人文素养和扎实的工程技术的综合性工科人才,是“新工科”建设的本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如何学习新技术、运用新技术、增强实际动手的能力。传统的教室也可以变成计算机房、工作室、实训室、讨论室。
通过融通线下与线上两个空间,把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纳入教育者的考虑之中。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手段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充分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及“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过程相结合”转变,丰富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4.6 实践教学平台
结合企业需求,分析学生就业所需技能,以专业必备技能为基础,前沿技术研究为模块,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优化现有实验室,加强综合性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建设。引导学生将毕业设计与相关实验或实习内容结合。加强学生的工程创新和设计能力,培养应用型技能。
通过校企联合共建专业等形式,依托相关协同育人产教融合等机制,建立一批稳定的、有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切实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4.7 协同育人机制
通过校企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与开发教程、共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培训师资、合作开展科学研究等。
切实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高校要做好学生校内专业教育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企业要积极配合高校,提供校外实践教学条件。企业也要提供政策和机会,与高校一起做好理论成果转换和产品孵化工作。由此达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局面。
4.8 质量评价体系
“新工科”建设必将导致对教师评价办法和培养机制的改革,民办高校更应该着重突出教师工程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师工程教育教学水平的考核。
改革学生的成绩考核体系,增加过程考核的分值。建立学生学习过程、实践成果的评价机制,形成“学校课程考核、专业技能考证、合作企业考评”的综合评价体系。
新工科的提出,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民办高校发展指明了方向。民办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其体制灵活的优势,借助新工科发展机遇,积极探索出一条专业特色鲜明的办学之路,切实提高其综合竞争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