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佛赏 吉林工商学院
当下,国内多数地方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改革,纷纷将应用技术型人才定为人才培养规格,尤其是物流管理相关专业,对输出人才的应用能力要求比较突出,如何选择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般来说,地方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上有自主培养和协同培养两种备选方案,其中,协同培养多同物流领域相关企业或从事与物流教育相关业务的教育集团进行合作。无论是自主培养还是协同培养,对于高等院校来说都有一定的优势和弊端,应斟酌选择。
高校自主培养人才是一直以来占主导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一种传统的模式,其优势表现在高校可以全程设计和控制对人才的过程,在人才培养中拥有绝对的主动权和控制权,包括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目标的确定、方案的制定、教学环节和管理的安排、输出路径的设计与追踪反馈等。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多年来物流行业中始终存在一种现象:高校输出的人才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简单的说供求在能力上不匹配,数量上也存在很大差距。和明显,这是人才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协同合作所导致的。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将目光投向了校企合作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方式: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目前多数地方性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常见的一种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方式,也是各种人才培养方式中相对比较简单的一种。一般来说,企业会根据自己的生产运营周期大量需要临时用人的时间分布情况来向学校提出安排实习实践的要求,学校则根据自己的教学运行计划适当的进行配合。这种方式比较切实可行,但执行起来往往面临一些困难,一般来说,可能会遇到企业用人时间与学校教学安排冲突而导致学校教学安排需打乱重新调整以配合企业计划调整的情况,这就需要校企双方保持密切的沟通,使双方在计划安排上可以协调和对接。
在校企协同人才培养进入到比较密切的阶段时,为了配合企业的用人实际,一些高等院校与企业达成了“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协议,为企业“定制”所需人才。这种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方式其优点在于,校企双方可以进行深度的合作和融合,校方所培养的物流人才与企业所需人才的规格、要求几乎“完全”匹配。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容易形成“制式”模式,批量提供“无差异”输出,就行工厂生产出来的标准化产品一样,同时,学校在合作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不利于人才培养计划的灵活安排。
在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方式中有一种教育机构之间联合人才培养的方式:协同育人项目,如吉林某学院与青岛某教育集团之间的合作。某教育集团有着多年的与高校协同育人项目开发和实施的经验,将自己开发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与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合,形成面向特定方向(如互联网商务+物流)人才培养的体系。课程的内容、资料、教法、面向高校教师师资的培训等工作由集团来负责,而教学的具体实施由高校来执行。这种方式双方各有分工,但学校对教育集团方的工作无法进行全程跟进与监控,一定程度会影响人才培养的管理工作。
对于一些将物流作为特色专业开设的高校来说,拥有研发实力和条件的高校还可能与企业之间就某个具体的项目进行联合的横向科研课题开发与立项,将高校的科研成果实现应用和转化,这对于校企双方来说,既是协同人才培养的升级,又是校企的深度合作,更有利于推进社会科技进步。但该方式对于高校的要求比较高,要求高校应有一支在物流管理或工程方面研发能力较强的师资团队,有优秀的有意向并有能力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可以参与其中,且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要求较高,范围较小。
目前多数地方性高校在物流管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上都很注重实习实训环节的安排,相应的模拟实践教学需要有配套的软硬件来支持,因此,一些厂商通过对其产品的推广与应用的平台,与高校建立协同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如北京某公司,借助推广参与学科竞赛、资助实践教学用软件、在线教育平台等产品及师资培训吸引各地方性高校与其建立合作关系,并协同进行人才培养。这种方式的局限在于,企业投入有限,高校需进行一定的投入,需要必要的资金支持,包括自有资金、财政专项资金等,项目周期比较长,而且产品随着技术更新使用年限有限,需双方共同投入与维持,以资金保障为基础。
一些有财力且有社会责任感、热心教育的企业或企业创始人为某高校毕业的知名校友,有时会向高校提供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培养或校企合作办学,通过合作办学,既可以提升企业的形象,又可以为高校提供阶段性或持续、有保障的用于人才培养的专项资金。但这种协同人才培养方式可能会受到投入企业或出资人的经营情况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创新创业的浪潮,高校鼓励学生和教师参与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物流专业的相关项目。一些有条件、有资金、有意向支持创业的企业则与高校的物流相关专业创业团队形成联合投资创业的合作关系,既促进了创新创业项目的有效孵化,又为企业开辟了新的发展项目,可谓双赢的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但这种项目依托于“创业”、“投资”,面向的人才培养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
综述所述,为培养应用技术型的物流管理人才,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但选择合适的协同人才培养方式很重要,需要企业与高校根据实际的条件和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定位,通过充分、持续的沟通方能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