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市政污水处理中膜处理技术的运用

2019-11-30 02:12武克亮
市场周刊·市场版 2019年49期
关键词:运用

摘 要:基于社会发展对于水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以及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水污染问题较为严重的背景,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需要提升污水处理技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缓解上述问题。文章介绍了膜处理技术的优点与缺点和在市政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市政污水;膜处理技术;运用

一、 膜处理技术优点与缺点

优点:应用灵活,没有规模限制,可连续进水,也可间接进水,工艺简单,操作简便;系统集成化程度高,有效节约污水处理设施占地面积,属于物理处理形式,采用较少的化学试剂;过滤性能突出,出水质量高。

缺点:目前技术设备一次投资相对较高;所用膜元件需要定期进行更换。

该技术具有极高的过滤效果,可更为有效的实现分离、浓缩、提纯功能,具备运行简单、环保、易于控制、高效等优势。在废水、污水处理方面应用较为广泛,创造巨大经济效益,并促进技术进步。任何一种技术均具有优点与不足,以上是膜处理技术的部分优点和缺点,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膜处理也会继续得到优化。

二、 膜处理运用

(一)污水处理厂改造

文章结合某污水处理厂现状展开分析,探究实际运用的效果。该处理厂规模达到50000m3/d,采用交替式活性污泥法工艺(CAST二级处理工艺)实施污水处理工作,以往出水水质仅能达到一级B标准要求。因经济高速发展和收水区域管网系统的完善,应环保部门要求,该污水处理厂需提升至一级A标准要求,同时扩大处理能力至100000m3/d。见表1。

在污水处理厂现基础上进行改造,需要科学运用膜处理技术,保证根据工艺流程开展工作。还需对进水水质和排水水质进行科学管理,按照污水厂2017~2018年实测数据,明确水质指标。为保证工作时具有良好稳定性,且出水水质能够达到设计要求,不会引发二次污染,重点关注点源治理。据经验而谈,部分工业向污水厂集中排放废水的处理方法缺少科学性,需要尽量在企业内部完成处理工作,同时按照项目环节影响报表,明确要求各个企业均需要完成生活雨水和生产废水预处理工作,符合污水三级排放的综合标准后,向排水系统排放。

污水厂改造过程中,主要采用A2O+MBR工艺方案,建设新的格栅间、膜格栅间,格栅选用网格状板式形式,在精细格栅方面,据污水处理量最大值展开设计,即5417m3/h,精细格栅数量为3台,单台过栅流量设计为2710m3/h,设计孔板孔径1mm,同时设置栅渣压榨装备与中高压冲洗装备。

再进行MBR膜池与AAO生化池设置。流量设计为100000m3/d。可以将膜滤池与生化池分为两组,AAO生化池借助原有CAST池进行改造处理,拆除内部间隔墙,增设不同类型分隔墙与走廊道,实现AAO生化池不同处理区域的功能要求。MBR膜池利用周边空地新建,与生化池之间通过管道连通。一般,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的浓度会影响生化段工作效率,AAO工艺中混合液的污泥浓度通常为3000~4000mg/L左右,结合MBR技术之后,污泥浓度能够达到6000~7000mg/L左右,效果显著提升。

所以,某污水厂改造实施过程中选用AAO+MBR方案。并且采用新型中空纤维膜一体化膜组器,见表2。

因此,该膜组器具有寿命长以及高通量等特点,实用价值较高。

(二)其他膜处理技术应用实例

该方案在多年实施中已经展现出技术性与先进性等特性,应用较为广泛。①昆明第四污水厂改造项目规模设计为60000m3/d,2010年建成通水。②南京东阳污水处理厂一期项目规模设计为50000m3/d,2013年建成通水。③济南水质净化一厂扩建工程100000m3/d,2018年建成通水。

这些污水厂均采用MBR工艺,实现稳定出水目的,在污水处理行业中具有良好先进性,广泛用于污水厂改造和新建项目中。基于膜技术良好的过滤性能,有效截留微生物菌团,并回流至生化反应池,从而大幅提高反应效率。据实际运行效果,目前采用MBR工艺,基本均可达到类地表水环境标准IV水质标准,且水质稳定,成本适中。

三、 结语

綜上所述,膜处理能够有效提高市政污水净化效率,也存在一次性投资高,膜需要定期更换等不足,使得该技术进一步推广受到限制。在科技不断进步过程中,膜技术也不断改进,随着膜产品的更迭,膜技术的应用成本也逐步降低到合理水平。同时,该技术并非单一手段,可以和其他类型技术设备组成膜组合工艺技术,进一步有效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参考文献:

[1]卢嘉锡.市政污水处理中膜处理技术的运用研究[J].大科技,2018(20):343-344.

作者简介:

武克亮,江苏凯米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运用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企业管理中社会网络的运用及相关问题阐述
节能降耗技术管理在电气设备的运用
工厂电气节能技术综述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