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亚楠、林德健、翟磊、荆泉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战术武器领域面对多型号并举、快速研制和常态化高强密度发射的新形势,质量管控工作应时刻围绕确保型号产品发射成功和按时保质交付为目标,而型号技术评审是型号研制过程中重要的质量把关工作方式。多年来,型号技术评审工作为型号管理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评审工作中仍然存在评审层次不清、内容重复、评审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为适应战术武器研制、生产与高密度发射等任务的需求,落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3 个“压准压实”的要求,推进战术型号精益质量保证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战术武器事业部进一步规范型号出厂评审工作,明确技术评审的层次、项目和要求。
优化评审的目的是对研制流程中质量工作和职责的再分配、流程再优化,不是降低标准和要求,而是更加精准地实施质量把关,提高评审效率及有效性。
由型号“两总”组织设计师系统,根据识别出的技术风险和产品研制需求合理选取质量工具和方法,按需对新研产品和成熟产品开展差异化的质量工作策划,由相关同行专家、上下游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对策划进行审查把关。
根据技术风险识别与控制需要,结合型号研制总要求划分型号研制阶段,系统策划各研制阶段各项工作,并明确各研制阶段工作完成的结束标志。可根据各阶段技术风险分析结果,动态调整研制阶段,增加或缩减研制阶段的划分数量、工作项目以及完成标志。在此基础上,根据型号特点、任务特点及风险辨识情况等,对型号研制阶段技术、出厂评审实施差异化管理。
在各研制阶段初期,通过采用适宜的质量工具充分辨识、分析风险点,编制技术风险项目识别与控制措施清单,开展技术风险项目评审,如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测试覆盖性分析、试验充分性分析等;在详细设计过程中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设计及相关验证工作(包括设计迭代、复核复算、地面试验、技术风险控制等)完成后,应在各研制阶段结束前针对风险分析及控制结果进行评审。
在完成设计任务书和需求分析评审之后、产品设计图样下厂之前,完成设计评审。设计评审应重点关注设计关键特性的落实、产品技术指标实现、工艺可制造性、指标可检测性、物资可获得性等内容,并应邀请有关人员参加,在评审结论中提出明确意见,由产品设计单位完成产品规范编制及评审,产品验收单位完成产品验收规范编制及评审。
产品设计图样下厂之前,组织完成工艺工作策划,按照策划下达工艺工作计划;产品设计图样下厂之后,生产单位应在产品工艺设计期间重点关注设计关键特性的落实,明确工艺关键特性,针对重点单机、重点零部组件开展工艺方案评审,如发动机、防热部段、天线罩等。评审应邀请设计、检测检验等人员参加,评审结论中应对生产工艺方案、检测方法的正确性、可实现性等提出明确意见,设计单位应根据工艺设计及评审完成情况同步完善产品规范。
在各研制阶段结束前,针对该阶段设计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设计评审。同期,可根据需要或技术风险分析情况开展单点故障模式及关键特性分析、不可检测控制、“六性”分析、环境适应性、试验充分性分析、测试覆盖性分析(特指研制性试验及测试覆盖设计分析结果)等专项审查,或结合设计评审一并审查确认(型号也可视情况将专项内容进行报告合并)。在产品验收期间不再进行专项内容审查,而重点开展面向产品质量的验收工作。
产品正式验收交付之前,应完成产品(验收)规范评审。“用数据说话”,将设计功能、性能指标转化为面向产品的可检查的指标参数或试验表征,强化面向产品的验收把关,杜绝在产品验收评审中讨论技术方案的合理性等现象。
除以上4 项外,应根据自身研制特点和研制程序,策划并实施其他技术评审,并对各项工作进行专项检查确认。
在各研制阶段结束前完成设计评审并通过后,方可开展产品验收工作,作为产品出厂交付的前提条件。应将产品(验收)规范作为验收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同时还应按照相关要求对多余物防控、超差代料分析、数据包络分析、元器件等物资质量检查确认、电子装联控制、质量问题归零等与产品实物质量相关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按照Q/Y135 标准要求,由承制单位编制产品生产质量报告;设计单位应针对II、III 类技术状态更改以及超差代料处理的合理、可行性情况编制设计质量分析报告,若无此类情况出现,可不再编制设计质量分析报告。
前移配套产品的质量控制点,正向开展产品的质量检查确认,尤其是元器件、原材料、电线电缆等物资的检查确认工作,应在产品验收过程中一次把产品质量保证到位、确认到位,并同时生成数据包。
首飞型号出厂前可根据技术风险分析结果,视情况增加试验充分性、测试覆盖性、可靠性与安全性、环境适应性、单点故障模式及关键特性分析、元器件、软件、技术风险分析等专项评审;其他型号飞行试验应将专项审查内容前移到各研制阶段设计评审前把关确认。原则上,在出厂前只针对产品质量管控过程进行审查,不再对设计工作进行审查。
对失利后首飞型号,根据故障性质针对性设置评审项目,与质量问题归零关联不大的评审项目可合理裁剪。对批生产型号飞行试验,不再开展专项评审。
可根据情况开展型号复查工作。若开展复查工作,则应于型号出厂前完成,并将复查工作结果提交出厂评审会议审查把关。
在出厂评审前,研究院主要领导或授权主管领导对型号产品出厂评审准备情况进行检查确认,一般以汇报会形式进行,对批生产型号和承担一般任务的型号,总装测试中未发生质量问题、无重大技术状态变化的,该流程可简化。
复查工作应是在靶场阶段与外部大系统相关且仅能在靶场开展的项目,只针对靶场实施工作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审查,不再开展设计及产品相关的复查工作。
通过调研学习,研究院战术武器事业部研究制定了战术武器型号优化评审工作要求,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围绕风险项目设立可动态调整的阶段性评审的工作方式,明确划分设计与生产的评审界限,为进一步适应战术武器型号研制特点提供了指导性依据;打破了传统型号出厂前专项评审的时点设置,提高了出厂评审的有效性;提出了由型号“两总”系统根据识别出的技术风险和产品研制需求,对新研产品和成熟产品开展差异化的质量工作策划方式,为战术型号的设计与生产提供了新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