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化益智类节目文化传承与担当之探析

2019-11-29 11:24潘俊清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9期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担当传承

摘 要:文章以《中国诗词大会》等系列节目为蓝本。以如何强化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为载体的文化益智节目的节目形式、内容、叙事表达,节目内涵议程设置等维度出发,对该类型节目进行较系统及深入分析,试图梳理出节目成功的原因;并尝试总结出电视相关节目应如何体现对中华文化传承与责任担当功能效果。

关键词:文化益智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传承;担当

在当下娱乐综艺节目的乱象丛生,央视肩负着文化传承和担当的重任,着力打造高质量本土民族化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中华文化唐诗宋词为主线,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引领大众学习中华优秀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更唤醒了每个人心中的“诗和远方”,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一、电视文化益智类节目节目社会功能的呈现与效果

(一)节目的文化传播要素

民族文化、世界优秀文化、本土地域文化是文化益智类节目中基本的三个传播要素,它们构成节目的“民族文化”传播链。

(1)地域文化的传播

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积极开办原创文化节目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通知》,要求各媒体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青山绿水看中国》及省级卫视也推出相关节目,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节目目的就是将各地区地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出去,建立中国的文化自信。

(2)民族文化的传播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传播内容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唐诗宋词。以汉字为载体,节目中考查唐诗宋词,对于传播中国传统化和识别民族身份十分有帮助,借助大众传媒,普及古诗词等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很好的传承社会文化遗产,找回文化自信。抵御外来文化的负面冲击,地域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被不被销蚀,形成文化自觉,建立新的知识文化架构。

(二)节目受众的特点

我国的益智类节目的观众,以年龄在18岁一40岁的学生、中青年人群居多,他们对此类节目的关注度较高,节目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传播,使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既能缓解学习、生活的压力,又能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增强知识储备,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娱乐与知识并重,视觉与听觉并用,在节目中获得满足,获得自信。

(三)寓教于乐传播传统文化

寓教于乐传播传统文化,是电视文化益智类体现节目文化含量、意识形态等要素的把控正确与否,节目质量好坏的先决条件。电视文化益智类节目的寓教于乐,“寓教”是方法,“于乐”是目的。寓教要讲究艺术,于乐要雅俗共赏,例如在央视的《中国成语大会》节目中,随着赛程的推进,组队比赛搭档之间的默契度迅速上升,经常出现令人拍案的场面,双音字猜词过程中,李凡只说了“女人”,搭档达吾力江就猜出了“风姿绰灼”,单计环提示“知否”,搭档陈江宇一举猜中“绿肥红瘦”,邢正提示“十三”,恰好只有十三岁的少女选手何欣航猜中“豆蔻年华”,这些心有灵犀的场面屡次赢得观众热烈的喝彩,这种文化元素营造出来的富有趣味的场景场景,恰恰反映了《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既寓教又于乐的效果,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及因果,缺一不可,在文化价值与观看趣味之间达成了完美的平衡。

二、从《中国诗词大会》看电视文化类节目文化传承与责任之担当

(一)《中国诗词大会》带给我们的启示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获得成功与主创团队、电视人的精益求精的付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节目的模式环节设计、节目的内容导向及主持人的自身文化素养等各方面,在节目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把诗词中的声韵美、形式美、思想美融为一体,帶着自身独有的韵味,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及文化脉络的传承,节目的成功引起每一个观众及每一个传媒人的共鸣。

1.《中国诗词大会》同质化背景下的模式创新。电视综艺节目的良莠不齐,同质化是节目创新发展的屏障,节目原创内容的缺失就是主要原因。我们并不否定对国内外优秀节目的借鉴模仿,但前提是要致力于发掘节目自身的精神内核并有所开拓和创新。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在设计初始阶段采取原创路径,着力打造高质量的本土原创文化,坚持做自己的节目。经过团队主创,在策划、甄选、精编、录制、后期处理到最终审核,都有许多专家学者参与把关,各个方面全面的实现了自主创新。《中国诗词大会》也有对其他一些节目的借鉴与学习,但在节目设计、节目呈现、节目互动等环节,处处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底蕴与元素。在参赛选手自述环节、百人团与参赛选手共同答题环节、选手抢答环节、飞花令环亮点纷呈,在百人团答题环节的显示声响设置、沙画设置、飞花令设置独具匠心,从节目制作源头遏制了重复模仿的同质化问题。

赛制的创新也是节目成功的关键之一,每场比赛分为“个人追逐赛”、“攻擂资格争夺赛”、“擂主争霸赛”,总决赛则是让前九场每个赛点表现优异者同场较量。这样的赛制充满悬念与趣味。评委则是来自国内著名高校的大学教授,他们亲和力强,谈吐风趣,完全与节目融为一体,成为节目主体的重要成员。

2.节目策划的导向站位---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中国诗词大会》以唐诗宋词为主线,立意远,价值高,节目内容上弱化了明星、真人秀、讲故事之类的节目弊病,以益智、竞赛为主,划分了与其他文化节目差异。主体构建的采用了“做减法”,先进行了多方案的制作然后根据中国诗词大会的博大、精深、资源丰富定位,完成了内容大于形式的目标。节目所选取的作品也非常考究,入选的诗词以为观众熟知为准则,精美凝练,富含深厚文化内涵,无论是历史典故还是人文风貌,以及特定时期的作者情感。诗词多出自名师大家,苏轼、王安石、李清照等经典作品,或是诗词主人公是大众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受众不仅对历史人物和历史背景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通过画面的视听效果,给予受众丰富的视觉体验,提升了节目的内涵和深度,明确节目的传播导向站位。

3.传媒人自身的职业素养。一档成功的节目中,主持人是联系电视和观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信息只是文化传播的第一人,主持人较高的职业素养是节目质量提高的前提,也是节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主持人需要有丰富的文化和渊博的知识素养,不断的学习,完善、充实自己,才可以在节目中胸有成竹,游刃有余,担起传播文化的责任。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主持人董卿功不可没,董卿以她的文学知识储备,强大的信心和能力很好的将节目呈现给受众。在其中一期节目中在听闻百人团中一位父亲因工作不能陪伴女儿,将女儿要背的诗词谱成曲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爱和教育后,董卿脱口而出俄国诗人叶赛宁的《我记得》;在选手王轶隆因为家中母亲突然重病而决定遗憾离场时,董卿巧用龙应台的《目送》给予他鼓励。董卿信手拈来的诗词以及恰到好处的运用,不仅是作为主持人基本的职业素养的体现,也是节目的成功之处。更得益于她多年的知识文化积累;这也说明了一个优秀主持人背后也都是其长期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付出。因此,未來作为电视人的我们,应不断学习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具备深厚的学识文化,这样更能受到观众的喜欢和长期的支持,更能够在观众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及独特的形象,做好传媒人传承和传播文化的使命,进而有助于电视节目收视率的提升;

(二)《中国诗词大会》热火之后的理性思考

《中国诗词大会》播放后社会反响强烈,其重要意义在于中国诗词走出了学术圈,唤起了对大众诗词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关注。节目如何创新发展,由专家、学术界、业内等不同的声音引发作为传媒人就个人对节目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思考。

(1)节目能否尝试改变,从考察选手古诗储备量和熟练与完整度,到考察选手对古诗词的内涵、背景理解与诗词文化艺术修养。以达到倡导人们学习及热爱古诗词的同时更需要深度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创作背景、艺术手法、表达的情感等,而中国诗词大会对此并无此系统的设计及环节表现,给人一种只要死记硬背就能胜出的感觉。

(2)要转变“诗词背诵大会”的现象,就要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对诗歌的吟唱、领悟诗歌的真谛,评委老师可运用诗词作为例子来讲述历史故事、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诵读诗词不只是局限于能背会写,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诗歌中理解和感受诗人的创作情怀,从而提升自己的修为,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同时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三、结语

通过分析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获得成功的元素,即在电视意义转型方面,由模仿借鉴到本土原创、由娱乐至死转到内容至上;在受众诉求方面,完成了精英文化转为大众文化、娱乐休闲与家庭温情的对接;更有主流媒体新媒体积极宣传,使节目持续升温,体现其社会功能的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 王博.中国电视汉字文化益智类节目研究[D].吉林大学,2016.

[2] 甘季平.央视文化益智综艺中国大会系列节目电视元素及传播功能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7.

[3] 杜佩.传统电视文化类节目崛起之路——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N].采写编,2017.

作者简介:潘俊清(1997.07- ),女,壮族,广西防城港人,本科,研究方向:播音主持艺术。

猜你喜欢
中国诗词大会担当传承
论林语堂的《语丝》创作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顺应党建趋势,党员干部如何作为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掀起诗词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