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晓辉
摘 要:日本国风文化与唐风文化不同,其中唐风文化是指日本在奈良朝时期到平安朝前期这一阶段内,大量吸收唐朝文化,刻意模仿唐朝文化,日本的文化中带有着鲜明的唐朝文化元素。而日本国风文化产生于平安朝中后期,它具有日本特色,代表着日本式文化,对后世日文章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本国风文化主要从经济、文化、政治格局和律令等方面进行改革,形成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具有日本特色的文化。文章主要探讨日本国风文化以唐风文化为基调、以贵族为中心、以和风为主体的特征,然后探究日本国风文化对日本后世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日本;国风文化;特征;意义
民族文化是由每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代表着每一个民族不同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是每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日本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唐风文化中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是它却不符合日本的实际情况,无法给日本文化带来进一步的发展[1]。因此日本要发展符合本国国情的、独具一格的文化,这就是国风文化。本文首先介绍日本国风文化形成的背景。
一、日本国风文化形成的背景
每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发展都是与其政治、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反之来说,国家政治与经济的转变都会影响国家文化的进程。日本国风文化的兴起过程亦是如此。
在政治方面,贵族阶级逐渐取代天皇成为国家的掌权人。自日本进行大化改新以来,逐步确立了以天皇为主的中央集权制,政权归天皇所有,但是在进入奈良朝时期以来,以大化改新功臣自居的藤原氏为代表的贵族阶级,凭借天皇政府的优厚待遇,获得了大量的土地与财富,其势力日益增长[2]。此外,藤原氏玩弄权术,通过同皇室联姻的方式,达成摄政的目的,逐渐取代天皇的地位,律令制度也逐步瓦解。
在经济方面,班田制和土地国有制被庄园制所取代。由于政府对农民的压迫,以及贵族阶级在土地面积的扩大,人民不再满足于政府过度的税收,因此进行反抗。由此很多贵族利用职务之便将土地大量私有,因此班田制度难以实行。又由于相关制度的颁布,导致贵族阶级进一步对寺庙等地方的扩张,促进了庄园制的发展。
在文化方面,国风文化逐渐失去作用。由于日本直接模仿唐朝的制度,未曾考虑国家实际情况,有些政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当看到繁荣昌盛、制度健全的唐朝由繁盛向着衰败时,意识到了国风文化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不值得全部借鉴。之后随着律令制和班田制的失效,日本部分权贵意识到国风文化并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因此需要建立属于本国的文化体系,重视本国文化的发展,而不是一味的照搬他国的东西。经过两百多年的努力,国风文化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日本也逐步建立起具有本国特征的国风文化。
日本通过对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改革,逐步建立起符合日本基本国情、契合日本人民族思想的文化体系,即国风文化。国风文化展现出日本民族生机勃勃的活力以及创造力,为后世日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日本国风文化的特征
日本国风文化是一个集宗教、文字、艺术等方面为一体的文化体系。日本国风文化并不完全靠日本人的独自创造,而是借鉴唐朝的唐风文化,在此基础上,根据国情,进行创新与改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下面主要从以唐风为基调、以贵族为中心和以和风为主体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日本国风文化的特征。
(一)国风文化的特征是以唐风为基调
任何国家或者民族的文化都不是独自发展起来的,一定是通过传播与传承形成各国独特的文化特征。特别是对于日本来说,临近中国,中国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其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3]。日本不可避免的可以从中国学到很多的文化知识,从奈良时期到平安初期日本的文化就是完全照搬中国的文化制度。其中肯定会遇到一些因生搬硬套而引起的一些问题,但是唐风文化对日本之后国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是国风文化发展的基础,是国风文化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不能仅靠借鉴,更重要的是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适时地调整,创新出适合本国发展需要的文化体系。日本在发展中就逐渐意识到了光靠借鉴他国的文化是不能在历史长河中得到永恒的发展的,必须要发展符合本民族的文化,突破自我,寻求创新,形成了以唐风文化为基础、符合本国国情的国风文化。
(二)国风文化的特征是以贵族为中心
文化的形成都是通过经济与政治的改革而得到发展,自然政治主体发生变化时,文化会得到相应的改变。当日本权贵登上历史舞台时,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意识到唐风文化不适合本国国情,要做出一些调整,并且他们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日本国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一方面,他们勇于创新,创造出国风文化,使得本国的文化得以延续。另一方面,由于改革主体是日本权贵,他们的精神信仰、审美品位代表着当时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的设计方向,这就形成了独特的日本国风文化。除此之外,在此期间,阿弥陀堂等建筑与大和绘等都将日本国风文化带入了一个巅峰时期。
(三)国风文化的特征是以和风为主体
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还依赖与其地理环境与自然风土。本国的文化只有符合当地的地理环境与自然风土,还能够得以发展,因此,想要发展完美的本国文化必须要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相契合。
日本是一个南北狭长狀的岛国,处于亚洲大陆的东端,其气候类型是亚热带气候。日本四季分明、气候温暖、降水丰富、空气湿润、植物种类繁多且植被茂密。这样的气候条件最适宜水稻的种植,因此根据此处的自然风土培育出了农耕文明与日本固有的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中国作为农耕文明发展非常成熟的国家,日本借鉴过去的祭祀等活动都十分有意义,再通过将文化与本国的自然风土相结合,就形成了具有日本岛国特点的祭祀活动,丰富了日本国风文化。
三、日本国风文化的影响
日本国风文化在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历史特征,标志着一个独立民族的产生,标志着日本有了属于它的文化符号,为日后国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其中国风文化的影响具体有完善了日本民族文字体系、促进了本土佛教的发展、确立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这三个方面。
(一)国风文化完善了日本民族文字体系
文字对于一个国家文化的傳承来说非常重要,后人只有通过研究古代先贤留下来的历史文献、文章,才能够了解到那个时期所发生的事情,了解人民当时的生活状态。民族文字体系的建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交流,是一个国家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在平安朝以前,日本人使用汉字或者音节或者将汉字与日语相结合进行文章记录,但是这样的方法是非常困难的。汉字与日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无论在语序、语法、词汇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区别,想要用汉字来写文章就更为困难,词不达意、语句不通等问题时有发生。终于,日本在经过几个世纪对汉字的研究与发展,最终建立了属于日本的汉字体系——假名。假名的创造解决了日本文字表达的难题,帮助日本人脱离汉字,更好的表达民族思想与情感,为后世日本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二)国风文化促进了佛教日本化的发展
本土宗教的发展往往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因此宗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当引入外来宗教时,如何将外来宗教与本土宗教相结合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日本在引进佛教时,也出现了不赞同的声音。在大和朝廷时期,就出现了崇佛教和排佛教,两者之间展开过剧烈的斗争。最终以崇佛教得到统治阶级的拥护而成功。但是,在当时,这只是因为佛教思想符合统治者的需求,百姓还没有过多地接触与了解。之后,通过僧人空也在街头的演讲,将神佛相融合。随着神佛本一体等说法的流传,在百姓中得到了很好地反响,日本百姓大多都接受这样说说法。因此佛教才可以很好地与日本本地的宗教文化相融合,既将百姓们接受佛教,又促进了佛教日本化的发展,丰富日本本国的国风文化。
(三)国风文化确立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
古代日本人的意识形态是十分质朴、简单的,因为他们对大自然十分的崇敬,用心去感受自然的美好,这就是最原始的日本人的审美意识。然后经过唐风文化的影响,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渐渐地就被唐朝文化所影响,但是由于是借鉴唐朝的文化,与本国国民的实际审美意识差别太大,最终也得不到很好地效果。最后,在经过国风文化的影响,日本人民的审美意识终于回归。国民意识到唐朝的文化制度与国内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因此慢慢回归到本有的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质朴的精神品质。再通过假名文字的创设,更有利于国民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将审美意识向着古典浪漫主义转化,由此确立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
四、结语
总而言之,日本国风文化的发展对于后世日本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它首先帮助日本完善了文字体系,为后世文化的研究打下基础。然后引进佛教,为日本佛教本土化发展做出贡献。最后国风文化又确立了日本的民族审美意识,保证国人的精神面貌与人性品质。
参考文献
[1] 魏薇,李文英.日本国风文化的特征与意义[J].日本问题研究,2011,25(01):47-52.
[2] 韩昇.纪贯之——日本“国风文化”之先锋[J].上海文博论丛,2006(02):105-109.
[3] 梁青.历史语境下的日本“国风”[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