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海生 祝雨洁 王柳佳 宋李红
摘 要:文章以大类招生背景下,阐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涵,分析其落实“立德树人”的现状与困境,建议从构建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师德师风建设、加强道德修养等方面落实“立德树人”的实践要求。
关键词:大类招生;立德树人;困境与对策
当前,高校招生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按照专业方向招生,另一种是高校将学科门类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合并后进行招生,即大类招生。大类招生作为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国内众多高校重要、甚至是主要的招生培养方式,目的是强化基础教学、拓宽人才口径,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大类招生涉及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分配与管理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大类招生培养与大学生入学后重新选专业必然是一种趋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指明了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努力丰富“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探索实践路径,提高成效。特别是在大类招生背景下,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下,高校如何实践“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作为,尤为必要。高校唯有充分审视、客观分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践困境,对德育自身存在问题深刻反思,对受教学生主体进行微观剖析,才能从中找到破解困境方法,找到具体实施路径。
一、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務的内涵
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德。“立德树人”不仅是一种德育关切,更是一种整体的育人理念,关系大学生的生涯、道德和理智的和谐发展,在能力、美德、智慧、人格等方面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根据教育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是一个包含各种教育关系、教育环境和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更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解决好的根本性问题。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在与北大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总书记对“立德树人”的阐述, 明确了“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的培养标准, 明确了“大德”、“公德”、“私德”之间的层次与关系。时代新人要“明大德”, 即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正确的政治信仰体现在对国家政治理想、政治目标、政治制度的理性认识上。大学生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 激发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 确保自身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经受住风浪的考验。
立德树人,既强调了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又强调了成长成才要素的全面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有其深刻内涵,其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核心是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和强有力的保证;其根本就是要让学生树立起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超越性道德标杆。
二、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立德树人”现状与困境
当前,高校的行动指南是如何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新时代背景下,大类招生培养实施下,推进“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过程中,需要有宽广的视角、全面的要求与洞察力去把握可能面临的问题。据统计,全国几乎所有的“985”、“211”及“双一流”工程院校都已全面实施大类招生政策,这些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改革与实践的方向标,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力军。百年树人,德育为先,强化对学生思想政治的德育工作,保障实现大类招生效果。高校在进行大类培养的同时亟需同步进行与强化“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
首先,高校“立德树人”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以市场经济利益为导向下多远道德体系、互联网时代的新思维,彰显社会转型的矛盾,多元化的文化传播方式增加德育工作的难度和深度。各种信息与价值观充斥着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一些消极信息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与健全,种种迹象表明高校的德育工作不仅局限“象牙塔”中,而是要跳出“围墙”看世界,从更加宏观、微观的视角,多渠道、多手段来面临和解决高校“立德树人”的困境。市场经济是以“利益”为导向的,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必然会促使人的价值观发生改变,使得人们更加的功利化、现实化,特别对价值观尚未建立或形成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影响巨大。
此外,信息全球化使得西方的文化广泛进入我国,特别是一些不良的西方文化带来错误的、片面性的观点对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与形成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譬如,一些西方媒体传播一些委屈历史、扭曲现实的网络文章,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冲击不容小觑。
与此同时,教育者自身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立德树人”工作的影响不容忽视。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的德育成效整体上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特别是在习近平新时代思想的指引下成效显著,但是还是有部分高校更多的将精力、物力、财力放在了学科建设与项目上,热衷关注学校排名和科研绩效上。尤其是大类招生背景下,众多高校模糊专业概念,按大类培养,停招弱势专业,强化强势专业,导致对德育工作的忽视更多,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忽视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必然就降低了“立德树人”的效果。
三、强化高校“立德树人”对策与思考
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强化优化路径、着力践行成为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因此, 要从构建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道德修养等路径层面进行设计, 进一步提升高校立德树人路径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首先,德育面临的问题与困境不仅是学校“围墙”里面的事情,而是要整合方方面面的德育资源,努力搭建与共享德育资源平台,形成合力,提高“立德树人”成效。加强高校协同育人的领导,建立健全育人工作机制和领导机制。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把思政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用好课堂的上课渠道,实现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协同互补。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明晰课程价值取向,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同时又有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功能。另外,思政课自身也要加强改革,实现理论实际相结合、教学内容之间的协同融合,引导学生形成整体理性认知思维。
其次,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高校要建立教师“立德树人”评估机制,教师的职能不仅是教书与科研,更要育人,用科学的评估机制来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教师自身道德修养,强化“四个服务”意识,努力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和要求。
教师在对学生的德育修养实践中,要树立以生为本的德育观。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培养学生道德修养的自我意识。通过解析案例、讲好故事等教育形式激发学生道德发展的内在动力,提高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实践。
总之,在大类招生背景下新时代的“立德树人”内涵,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立足当下, 着眼长远, 引领大学生树立牢固的共产主义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学校、社会、家庭育人等方面结合起来形成合力, 不断有效拓展延伸高校“立德树人”的深度与广度。
参考文献
[1] 颜兵兵,魏天路,李德君.高等学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背景下的课程体系设置研究以--以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34):156-157.
[2] 徐彩球王凌璐.高校立德树人实践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8(5):111-115.
[3] 李力 金昕.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内涵、难点及实现路径[J].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49-154.
[4] 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实践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3):39-43.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委员会专项课題(编号:18FYHLX010);2018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8SJSZ025);南京林业大学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编号:2019NFUSPITP0902)。
作者简介:吕海生(1985- ),男,安徽合肥人,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