箬壳碱水粽

2019-11-29 03:45王蕙利
旅游 2019年7期
关键词:晒干米粒糯米

王蕙利

眼看临近端午,心里又念起当年阿娘(奶奶)裹的碱水粽来。记得过去每到这个时节,阿娘就要开始着手裹粽子的准备工作了,这也是她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之一。

作为一个地道的老宁波,阿娘裹的粽子,是甬地最常见的碱水粽。与本地裹粽多用芦叶不同,宁波碱水粽用的是箬壳。

箬壳,即毛笋成竹过程中自然脱落的竹皮。其内面呈光滑的肉色,外面則是带有绒毛的褐色。箬壳最好取竹子嫩头脱落的,韧性更好。经高温消毒和退毛处理后,置太阳下晒干,等到要用时,展平后泡于水中以石头压住,翌日可用。

传统碱水粽无馅,只是纯糯米。找一个大盆,将糯米倒在里面淘洗并浸泡过夜。第二天,阿娘通常会起得很早,她要赶着做一件裹碱水粽时最要紧的事——拌碱。既称“碱水粽”,灵魂当然在于碱水。碱水能使糯米更多地吸收水分,达到良好的黏弹性。早年时,纯天然的稻草灰承担起了食用碱的职责。将黄稻草洗净晒干后烧成灰,倒在纱布上,用滚烫的热水冲,沥下的灰汁就是最原始的“碱水”了。将灰汁倒入浸好的糯米中搅匀,就像变戏法似的,原本白白的糯米,此时已变成一种漂亮的姜黄色。再看阿娘,缓缓地捏起一张泡软捋平的箬壳,光面朝内,手一扭,先折出一个漏斗状的底,舀入一勺糯米,摁实后再将半截箬壳一折、一捏、再一横折,顺手拿起一根细箬壳缚头,打结扎好。不过数秒,米箩里就多了一只四角锥形状粽子。

印象中,看阿娘裹粽子不亚于一种艺术享受,一切都显得那般从容,整个过程中不会有一粒米掉在地上。

裹好的粽子,一般要等到灶上有足够多的空闲时间,才将粽子放入蒸笼,整齐排列,一层接一层,加盖开蒸。

煮粽子是个耐心活,火候把握很重要,地道的碱水粽,是“焐”出来的。先用猛火攻上半小时,然后转文火,慢慢煮。炉膛烈火猛烧,不时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灶间升腾起白白的蒸汽,箬壳夹着糯米的独特清香渐渐浓郁,弥漫了整个屋子,并随着窗户缝隙传到隔壁邻居家。在火的炙烤下,灰汁染透了箬壳,包围了米粒,沁入到米粒的每一层。待到柴火渐熄,再利用灶膛的余温将粽子焐上数小时,让灰汁觅到米粒间极细微的缝隙,渗透进去,直至完美融合。

在经历大半天的热切期盼后,碱水粽终于出炉。取一只出来,棱角分明,那暗色箬壳上点缀着不规则的斑点,就像裹了层豹纹般惹眼。

趁热剥去箬壳,里面的米粒已浑然一体,黄澄澄,晶莹剔透。用粽子的尖角蘸些绵白糖,咬一口,韧结结,弹性十足。细细咀嚼下,灰汁的香混着糯米的温软,那股清而不涩,香而不浓的味道,让人回味长久。

与豆沙粽的甜腻、肉粽的油润相比,碱水粽虽只有一味,但那种纯粹稻米在蒸煮中发散出来的轻简至味,已然胜过世上百味。那份满足感,涂描在我童年的每一个端午记忆里。

如今,阿娘早已离世,我也多年没吃过碱水粽了。虽说市场上粽子的馅料名目越来越多,个头越来越精致,包装越来越漂亮。然而对我而言,对粽子所有的味觉,早已深铭在那无馅却泛着金黄光泽的碱水粽间,伴着当年阿娘忙碌的身影,融化成一湾湾温情,流淌在如水岁月中了。

猜你喜欢
晒干米粒糯米
A Bite of She 會家美食
抓捕开锁大王
缤纷糯米蛋
糯米和大米
某个相同的早晨
爱你,感谢你
米粒很怕黑
第十章 米粒的错误
第十章 米粒的错误
晒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