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营
摘 要:承德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之地,其文化特点具有多元性、民族性、和谐性。这是热河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是承德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宝藏,深挖内涵、打造精品,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特征有机结合,是打造“文化强市,魅力承德”重要途径。
关键词:承德;传统文化;挖掘;传承
文化是城市的品牌和灵魂,是激发城市活力的源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的文化自信,源于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承德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建设是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文化竞争力是城市发展的本质与核心,挖掘内涵,打造精品,是打造文化强市、魅力承德的重要途径。
一、承德地区具有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承德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多民族聚居于此,创造了多样性的文化,以文化形成因素和特定内涵为依据划分,主要包括:
(一)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古代文化
五千年的红山文化,一千多年的契丹文化,三百多年的皇家文化成为承德地域早期人类活动和发展的历史见证,这些古代文化赋予承德深厚的文化底蕴,千百年来塑造着这片热土上生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二)交融共生、和谐发展的民族文化
承德地区自古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其民族演化繁衍,生生不息。北方的游牧民族与中原的汉族在承德相互交融,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相互借鉴和吸收,创造了独特的承德多元文化体系。清王朝在承德实施一系列的民族政策,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加强北部边疆地区的管理,团结少数民族,建设了“塞外雄藩”,实现了“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政治目的。
(三)抗日救国、舍生忘死的红色文化
抗日战争中承德地区的喜峰口战斗,古北口战斗,罗文峪战斗,兴隆战斗等,表明承德地区各民族,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新中国建立后,承德地区的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的建设家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做出了贡献。
(四)艰苦奋斗、铁肩担道的人文文化
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塞罕坝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承德烙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动写照和成功缩影,是建设“生态强市、魅力承德”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践行塞罕坝精神,对提升承德的文化形象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各种活动和影视作品的宣传,不断提高承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为承德地区的发展赢得更大空间和长远的发展。
(五)活力自信,拼搏进取的时代文化
回眸往昔,光阴荏苒,岁物丰成,承德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正在凝聚“微力量”,汇聚“正能量”;展望未来,时序更替,梦想前行,我们要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铁肩担道、砥砺前行、无私奉献,为首都构筑绿色长城,为紫塞守护最美蓝天,用“承德蓝”驱散雾霾压城之痛,用“承德绿”涵养京津洁净水源。
二、挖掘和传承承德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必要性
多民族交融的民族民俗文化,抗日救国的红色文化,艰苦奋斗、铁肩担道的塞罕坝精神,这是热河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对这些代表性的承德地域文化进行深度的挖掘和阐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立充满活力的文化良性系统和新时代承德文化创新机制,是当今热河儿女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
(一)是消除低俗文化不良影响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
以“重礼仪、讲诚信、行善举、乐助人”的地方传统美德进行教育,不断消除负面影响,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精深的内涵和时代的特征和精神紧密结合起来,铸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用忠义爱国、慈孝廉洁的古训古风抵制各种不良的思想冲击,消除别有用心的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试图扭曲中国发展的现实,瓦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种不良思潮。
(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传统文化凝聚着我们的底色,地方传统文化是本地人民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积淀,是地方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历史发展、经济生活的综合反映,以地方杰出的人物和重要历史事件为例,进行普遍教育,便于广大民众的接受。如清代著名的民族企业家彭英甲,就是“兴业安邦、敬业爱国”的典范。
(三)是重塑传统文化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根和魂,是最直接的来源。因而汇成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挖掘、整理、構建、传承地方优秀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内涵的丰富完善和创新发展,对放大文化效应、增加文化内涵,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渊源
意识形态是人们对自己经济环境的客观反映,拥有着经济发展以及解决经济发展矛盾的无法磨灭的标记,表现了人类智力、意识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作为软实力的意识形态,其强大影响力和控制力依赖一定文化的渗透和感染力度。因此,弘扬承德区域文化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承德意识形态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建设必须立足本土,植根于承德历史文化之中,才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璀璨的前景。
三、承德地区传统文化资源挖掘和传承的路径分析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发展、环渤海经济圈、冀东经济区的崛起,承德将以科学的顶层规划为引领,将独特的丰富的文化“内核”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城市文化发展,成为带动城市发展的强劲引擎。大力挖掘和发展地区传统优秀文化离不开社会群体的精心打造和培育。
(一)以常态化课堂教育为主阵地,以传统文化环境建设为育人情境,以宣讲和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为体验,培育优秀的弘扬者和继承者
地方高校和基础教育部门将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阵地,这里人员密集、影响范围广,连接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优化、整合、构架合理的教学体系,发挥地方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育人价值,提高广大教育者和受教者的认知。同时,校园传统文化环境建设以深刻而微妙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产生重要影响 ,采用“认知—活动—体验—再认知”的循环式教育方式,使受教者深深感悟和掌握地方传统文化的精深内涵,培养广大青少年家国情怀,由对故乡的热爱情结而升华为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同时,提升了社会群体整体的人文素养。
(二)构建“校企家研政”五位一体与“互联网+”有机融合的教育传承体系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承德,在新世纪的发展中就必须要重视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品位,营造文化氛围,用文化来塑造承德形象,打造承德文化品牌。打造“校企家研政”五位一体的传承教育方式,横向上使社会不同群体得到广泛认知,纵向上使社会不同群体得到充分的受教。逐渐形成传统文化教育综合网络体系,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人们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心理。
(三)建立地方传统文化实践和教学基地
利用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区域,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聘请熟悉地方传统文化的学者或专家担任社会实践教学的指导者。校内的理论学习,实践的体验感悟,让青少年和社会不同群体更深刻地掌握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塞罕坝机械林场是艰苦奋斗的典范,长城抗日是红色爱国教育的基地,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和是民族和合的特殊区域,以这些题材为主题,广泛开展社会宣传和教育活动,让更多的民众学习和感悟承德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交融性,使每一位市民成为承德地域文化载体和传播者。
(四)打造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合作共赢的机制
承德地域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同时具备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和神秘的自然风光,如避暑山庄、皇家寺庙群、木兰围场、雾灵山自然生态区等等。将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文化资源结合,转化为独特的文化产业,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构建生态文化、皇家文化、民俗文化、商业文化相结合的休闲旅游产业链,传承历史文脉,凝练古城风韵,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氛围,助力承德区域跨越性发展。
用先进的文化理念来开发建设丰厚的文化资源,这是我们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城市文化的发达,市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最终将转化为巨大的創新能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竞争力,为建造秀美山川,生态画卷的魅力承德增添活力。
参考文献
[1] 刘云德.民族民俗文化的资源优势与品牌建设——以承德为例[J].人民论坛,2012(06).
[2] 宁洁.树立先进的文化理念建设先进文化城市[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01).
[3] 刘文一.传统儒家优秀文化思想对承德市市风建设贡献探究[J].现代交际,2017(13).
基金项目:2018年承德市软科学计划项目课题:承德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挖掘与传承策略研究(编号:201804A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