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的思想研究

2019-11-29 11:24张婉陶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9期
关键词:价值取向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伟大时代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其基本逻辑主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幸福的根本价值追求以及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幸福的思想包含了思想价值与现实价值,并从中提出了相关的实现路径。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发展的新篇章,为我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思想提供了价值与行动指南。

关键词:习近平思想;人民幸福;价值取向;现实内涵

一、人民幸福的思想价值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且从“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方面对其进行了总结与概括。从中不难发现,无论是“八大明确”还是“十四大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不体现着人民幸福的观点,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政治领域,社会文化领域还是生态领域,都围绕着人民幸福的中心。习近平曾说:“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可以说人民幸福的思想在本质上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一)人民幸福的思想内容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社会主要矛盾理论,以及“中国梦”、“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等相关理论,均体现着为人民谋幸福的思想内容。具体来讲,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归根到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实现人民更加幸福、更有质量的发展理念。社会主义矛盾理论的提出,更是深刻关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梦”具体表现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即实现“人民幸福”之梦。“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理论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民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以及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明确将人民幸福放在战略位置,“四个全面”每一面都关乎人民幸福的福祉。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明确指出: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将人民的幸福最为发展的归宿与最终目标。总之,关于人民幸福的思想深刻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强调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和谐统一。强调社会性,集体性,为他性,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其他一切伦理学在幸福范畴上的本质区别。

(二)人民幸福的实践要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为评价国家一切工作提供了评判的价值标准。2013年,习近平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面对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和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再次指出,带领全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党始终奋斗不渝的目标。因此,在实践工作中,要牢牢以人民幸福为判断的基本标准,着眼于社会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踏实办事,提升人民幸福感。

二、人民幸福的现实价值

实现人民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议题,而实现人类的解放最基本的就是要摆脱支配与奴役的自然力量与社会力量,消除剥削、消除压迫,实现人民 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马克思幸福观的核心主要表现在通过人的劳动实现人的自由生存与发展。在此基础上,习近平坚持马克思的幸福观,以人民为主体,实现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

(一)人民幸福是全面的也是有重点的。

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的时代。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与进步,解决了大部分人民的温饱问题,在总体范围上实现了小康社会,并且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广泛,不仅对经济、物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在民主与法制、生态发展以及文化发展等方面的需求也更加广泛。因此,以人民幸福为根本价值追求,就要着力解决好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全面提升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全面满足人民群众在民主、法制、生态以及文化需求方面的要求,推动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在着眼全面发展过程之中要有重点、有选择发展民生,增进民生福祉,牢牢把握习近平“八个更”重要讲话内容,重点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深化脱贫助贫工作,使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得到更多幸福感,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全面富裕。

(二)人民幸福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马克思曾提出经济是基础,精神是上层建筑。我国人民的幸福也如此,物质是基础,精神是升华,只有兼顾物质与精神双重保障的人民群众才是幸福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人民幸福的论述便是建立在兼顾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层面。无论是习近平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两步走,都强调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结合,不仅仅要实现经济的富强,还要实现精神的繁荣。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因此在我国经济基础得到保证之后,要以人民为导向,大力发展大众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事业与产业的发展,实现文化强国。

(三)人民幸福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

马克思主义分析幸福的基本方法论便是在以社会物质为基础,从社会关系中把握个人的幸福,离开社会的个人,是很难拥有幸福感的。人民幸福是我国所有人民群众的幸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分注重社会的和谐发展,注重“共享发展”,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的思想也是着眼于全体人民的幸福,习近平指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从中可体会其人民幸福观。习近平论述全面决胜小康思想时,也十分强调全面发展,总体的发展,个人的幸福离不开社会的保障。因此,在现实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全面協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保障体系,法制体系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等,为全体人民提供平等的教育、就业、医疗的发展机会,竭力实现全体人民平等发展。另一方面要反对个人主义、个人保护主义,提倡先富带后富,把蛋糕既要做大又要分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三、人民幸福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套科学体系,其逻辑主线与主要内容时刻以人民幸福为中心,也为实现人民的幸福提供了科学指引、价值指南以及实现路径。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的思想包含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现路径,具体体现在生态文明的建设;大力发展民生,增进福祉;法制的保障以及人民价值观的指引。其中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习近平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幸福的客观保障与自然环境。大力发展民生主要关注人民的医疗、教育、就业等民生问题,习近平“八个更”思想讲话深刻体现了对民生问题的关怀。法律的保障要求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与法律体系。最后,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的思想离不开对人民幸福价值观的指引,要让人民认识到幸福不能等、不能靠,不会坐享其成。人民幸福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劳动与努力。习近平的人民幸福思想与我国的传统美德息息相关,离不开传统优良传统,需要全体人民树立劳动最光荣的理念。

总之,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习近平关于人民思想的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相辅相成,既涵盖了社会民生范畴,也涵盖了法律建设领域,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改敏.习近平民生思想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8(21):114-115.

[2] 江畅,潘从义.习近平幸福观对中国古典幸福观的弘扬与超越[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71(04):5-12.

[3] 王华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阐释[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7(02):5-10.

[4] 刘小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托起人民幸福的中国梦[J].求知,2018(03):30-32.

[5] 袁久红.人民幸福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追求[J].群众,2018(05):21-23.

[6] 湛利华.习近平人民幸福观论析[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2018(01):3-.

[7] 江畅.论习近平幸福观[J].思想理论教育,2018(01):10-18.

[8] 杨卫芳.论习近平人民群众观的特征、内涵及当代价值[J].学理2017(09):1-2.

[9] 卢雪,赵伟力.从“中国梦”和“四个全面”角度浅析习近平的人民幸福观[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4(03):96-99.

[10] 窦孟朔,张瑞.论习近平的民生幸福观[J].科学社会主义,2015(05):54-59.

作者簡介:张婉陶(1996- ),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
浅谈课堂提问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