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
摘 要:爱德华·维亚尔(Edouard Vuillard,1868-1940),法国画家和图形艺术家,也是纳比派代表人物之一,强调对写生对象的主观综合,不完全受传统写实原则的束缚,主张追求感受、形式的绘画体验,画面具有鲜明的装饰感。文章以维亚尔的生平背景、艺术风格、构图特点为切入点对他的绘画作品进行分析,结合他的绘画作品中对空间的处理方法,探寻维亚尔绘画作品中的形式美感。
关键词:分割;重构;爱德华·维亚尔;形式美;画面
德华·维亚尔对日常生活场景有着敏感而细腻的观察力,这使他能够自由而深入地表现生活中熟悉的题材,他擅长把所观察到的情景通过自己的感受描绘到画布之上,用娴熟的空间分割法将画面安排得井然有序。他以日常生活为题材,将色彩的大胆想象与微妙变化相结合,把形式美感的魅力发挥到极致,从他对色彩的细腻处理和画面呈现出的艺术效果中,我们不难看出维亚尔对生活的热爱、对绘画的执着、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淳朴真挚生活的向往。他对空间的分割和对画面的重构,以及他的绘画理念与艺术精神,全部都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他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中。他的绘画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着我们,本文将对其绘画作品的形式美感进行解读。
一、生平背景
维亚尔1868年11月生于法国索恩-卢瓦尔省的古依索(Cuiseaux),逝于拉伯尔(La Baule),幼年时期家境富裕,他在母亲的织绣坊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少年时期的他与罗塞尔一起在第欧根尼·马雅尔的工作室里学习绘画。随后,他进入朱利安美术学院学习,1887年7月,维亚尔考入枫丹白露艺术学院,后加入了纳比派。1910到1930年期间,维亚尔在创作上进行大胆尝试,将艺术與装饰相结合,影响力提升并兴起了流行趋势,他的作品处处透露着温馨和谐的生活气息。
二、艺术风格
综观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们,都在努力追寻艺术语言的转换方式和个人艺术语言的独特性,维亚尔也不例外。他的早期绘画作品诠释着“平面化”“象征性”“装饰感”“简洁化”,散发着强烈的装饰感,通过对画面比例的分割,根据不同的绘画题材进行区域分割及设色,利用光线的走向调节画面的明度变化,形成了独特的结构语言和色彩表达。画面中的色彩呈现出明亮、轻快的风格,有时还会将精美的织布图案融合在画面之中,装饰感较强。如1891年创作的《缝纫女工》《在床上》《散步的女孩》等几幅画都能让人感觉到浓厚的装饰性。到中后期,他打破了以往的条条框框,开始尝试新的画法,运用点染技法和反复罩染的方法,使颜色在画面中充满流动性并且互相渗透,如1899年的《餐桌前的鲁赛尔一家》。到了1900年后,他的绘画题材逐渐转为室内,笔触更加轻松,维亚尔十分擅长对室内空间的处理,如《维亚尔夫人》(1868-1940),他用铅笔在有色纸上绘制的素描,用粗而实的线条刻画暗部,画面整体强调暗色和中间调子的运用,在受光面用笔较轻,明暗变化微妙而自然,给观者一种舒适轻松的感觉。在平面化构图的基础上,将人物置于视觉中心,并巧妙地融合在背景之中,营造一种比例协调、韵律稳定的画面统一感。分割是他的常用手法。
受到东方浮世绘艺术的影响,维亚尔常用构图打破传统的透视和因空间关系造成的虚实、远近关系,用色彩变化与冷暖对比来体现多维空间,室内的空间结构和布局常能激发他的创作灵感,在多数作品中,空间结构、人物形态与色彩渲染都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铺设了一个安定、平和的画面形态。
三、维亚尔作品中的形式美感
(一)用几何图形强化空间的装饰意味
维亚尔的油画常以灰色调为主,用面来拉开空间效果,再用线分割面与面,巧妙地加入点状元素来打破画面的沉闷。《坐着的老太太》一画构图形式感强烈,将人物巧妙地放置在居室内,家居物品的处理和细节的烘托,既表现了人物的身份,又体现了画家敏锐的心理洞察力。平涂的蓝色和纵向排列的菱形图案分割了画面的纵深感,增强了装饰性特色,使人发现忽略画面主体,这块图案就是视觉中心,也正是画家喜爱的纺织品花纹,同时背景的黄色和褐色大面积色块与蓝色形成冷暖对比,维亚尔运用色彩来平衡画面空间的同时也给画面营造了平静、素雅而舒适的氛围。网纹纸表面粗糙,易于保留原色与肌理,形成独特的画面效果。而《在床上》这幅画沉浸在一层暖灰色的调子里,用同色系的颜色调和了画面的整体感,平涂的色调和拉伸的线条分割了画面的比例,冷暖相间的涂料加强了人物与背景之间的关系。从宏观上看这幅作品,维亚尔将空间的切割、笔触的藏匿、空间的搁置、色彩的主观整合在一幅画中,也为后面的创作风格过渡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光影变化拉开空间关系
维亚尔擅长从身边的景物着手刻画,他充满热情地描绘着工作室里每天发生的日常场景,于平静的生活场景中,填上饱满的色彩,在分割后的平面和空间内进行渲染,如在红房子里的女人们、桌前的诅母、纳坦森的瓦罗顿、头等舱里看报纸的绅士、门廊下的女人……每一个可能被我们忽略的角落都化作他笔下熠熠生辉的色彩,都在他细腻温情的画笔下成为流传至今的佳作。如在《缝纫店的女工》中,他运用饱和度较低的色彩来调节画面整体色调,空间布局上采用二分法,将背景环境与主要人物用颜色和结构联系起来,塑造的画面效果给人一种笃定感和温暖感。
(三)用整体色块来调和空间冷暖关系
维亚尔在1893年绘制的《黄色窗帘》一画中,使用了大面积的暖黄色描绘出了一个温馨的房间一角,人物处于画面的黄金分割处,深蓝色的衣服与黄色的背景形成强烈的色彩反差,也形成了冷暖互补。窗帘后面那层碎花布帘,满满的植物花纹,极具装饰感,这是这一时期维亚尔典型的绘画风格,同时,布帘也是画面的亮点与视觉中心,能够迅速抓住观者的注意力。高饱和度的大面积黄色与人物衣服的蓝色色块相互映衬,凸显了形与色之间的美感。正如色彩的冷暖会有前进和后退的视觉效果一样,维亚尔的画面里,通常物体的边缘被处理得更加柔和,而非轮廓清晰,色彩偏暖而非偏冷,在平面化的空间里并不需要将物体的明暗作为首要任务,而是需要利用色彩进行面积切割,再根据主题和画家的情绪将它们置于画面中适当的位置上。
(四)用分割空间来重构画面美感
在维亚尔看来,艺术并不只是再现的工具,而是应该将画家的所见所闻转化为一种精神产物,升华到精神层次的享受。在《窗户》、《维亚尔夫人在酒店》、《西奥多·杜雷特》和《路易斯斜视者的肖像》的画面中,人物造型略有变化,但空间布局和画面比例的分割都充分利用垂直和横向的线条将画面分割为不同的空间,描绘的对象都置于畫面分割点一侧,用调和后的近似色来平衡画面,让各个空间互相呼应。其中在《维亚尔夫人在酒店》和《夫人在工作室》两幅作品中,利用窗户和墙面装饰画来增强画面的分割和重构感,强调了边框的作用,在无序之中创造了一种和谐统一的感受,让观者从看似充满视觉障碍的空间中对物体进行归位,这也是欣赏维亚尔绘画作品的乐趣之一。
从维亚尔众多作品中可以看出,在空间布局上,维亚尔改变了原来的艺术观念和画法,创作出极具个人特色的“家庭生活场景画”。如1912年创作的《演播室》,画面中的内容是经过裁切后的实际场景的一部分,这种方法不仅刺激了观者的想象,还使得画家的绘画意图和构图想法得以强化,凸显了视觉张力,它不再单纯是维亚尔对生活场景的再现,而是融入了画家追求装饰意味的情感。维亚尔的绘画在构图上有着较强的空间布局意识,既包含了他对客观物体的思考,也描绘出他内心的情感变化。
(五)多视角的空间重组
在现代艺术的先驱印象派的影响之下,维亚尔在构图上尝试使用分割重组构图来削弱对外形的依赖性,弱化了透视关系,淡化了画面的虚实关系,通过色块搭配和多视点透视法,让画面变得更平面化,加上受到高更的绘画和艺术理念的影响,维亚尔的绘画逐渐过渡到一种介于印象与非印象派之间的画风,将画面内的空间进行平面化的处理,削减空间进深感,构图形式上升到与画面内容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样的形式语言,也意味着艺术正朝着更自由的方向发展。把不同位置、处于不同视点观察的物体,根据视觉和构图需要,重组到一个画面之中,维亚尔的《圣亚哥特教堂前厅》明显体现了这样的空间意识,他将室门外的风景通过打开着的门与室内的场景并置于同一个画面中,画面左侧是一对母子,透过室内打开的大门能看到屋外一望无际的田园村庄,光打在母子一侧的脸上,映射出一条明亮的轮廓线。屋内一侧的房门仅能看到一半,在整体的画面布局上,维亚尔采用了黄金比例分割,将主要人物置于一侧1/3的位置,将画面大部分空间留给了那扇能呈现室外风景的门框。这样的画面分割形式耐人寻味。
四、结 语
无论是纳比派画风还是内景画,都不足以代表维亚尔的一生。维亚尔既是一位画家,又是一个热爱生活的观察家,他将身边的人物和景色写进画里,也将自己细腻的情感藏于画面之下,柔和的画面分割、温暖的色彩调子,处处都映射出画家是一个心思细腻又温柔的艺术家。维亚尔对于艺术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正如他所说“艺术是精神的创作物”,维亚尔的绘画虽然充满了装饰意味,但我们从他的作品中感知更多的是他对于情感的追求,以及对于准确地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维亚尔用他独特的绘画形式和色彩语言向我们传达了一种对于艺术和生活的真挚态度,他极具韵律感的装饰语言,突破了传统的思想枷锁,让错落有致的色彩与形式做到了完美的结合,无论是构图、造型、空间布局还是色彩,都对后来的艺术工作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世界美术家画库:维亚尔[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2]蒋跃.绘画构图与创作[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2.
[3].外国名家作品选粹:维亚尔[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4]维亚尔油画精品[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
[5]陈建军.纳比派[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
信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