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

2019-11-29 11:24王雪莉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9期
关键词:六要思政课标准

摘 要:高校思政课作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中,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六个方面的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要”标准既是对教师的要求,更是对教学及教学改革的要求。文章从“六要”标准出发,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如何主动以“六要”標准给自己照镜子,打造高水平的纲要课教学,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渠道作用。

关键词:思政课;“六要”标准;教学主导作用;学习主体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中强调“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六个方面的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要”标准既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基本素养的要求,更是对课程教学及教学改革的要求。

高校是新知识、新思想和新思维的创造源和集散地,也是各种思潮和价值观交错较量的前沿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大学生观察世界、认识世界、解读世界的“望远镜”,是帮助学生有效应对各种社会思潮消极影响,确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的“稳定剂”。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既面临着不同思潮和价值观交锋带来的思想挑战,也面临着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产生的现实拷问。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得不面临不断提高的教学要求和自身能力不足而带来的挫败感和无力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及教改工作一直以来都强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实效性,而这一目标的关键还是在教师。尽管,现代教学手段和模式花样翻新,但教师依然在教学中要发挥“教学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越好,越能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因此,新时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要紧紧围绕总书记的“六要”标准,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完善教师自身知识结构,更好的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一、政治要强,要“以史铸魂”,旗帜鲜明的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决抵制、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近年来,学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和斗争从未间断。历史虚无主义主要通过虚无中国革命史、党的历史,贬低革命历史事件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丑化领导人和英雄以及美化反面人物,达到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往往是以主观臆想代替客观事实,以片面遮蔽整体,以偶然否定必然,以戏谑对抗崇高;打着还原历史的旗号,贬低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尤其是党的领导人和英雄人物的作用和意义;借口学术自由,进行所谓的重新“解读历史”,为已有定论的历史人物“翻案”,为投敌叛国的反面历史人物叫屈,为殖民统治者正名,用个别历史微观真实否定大是大非的宏观历史判断;否定优秀传统文化,诋毁社会主义新文化,打击国人的文化自信。

历史虚无主义危害很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不能回避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存在,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利用课堂教学深入分析、旗帜鲜明的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错误,比如:“侵略有功论”“落后就该挨打”“反侵略误国论”“告别革命论”“共产党不是抗日中流砥柱”等等。

作为思想政治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讲授历史知识时,不能仅停留在史实介绍的层面,应该多渠道、科学地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为此,《纲要》课教师应不断提升历史研究水平、教学水平,挖掘丰富史料,用令人信服的历史事实和科学严密的历史逻辑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学生的迷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搜集和发掘史料,另一方面要适时地向学生推送最新的相关文献、学术著述。比如讲鸦片战争,可以要求学生以专题研讨的方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搜集史料,同时《鸦片战争档案史料》已经出版,清政府的禁烟问题、道光帝的和战问题、战后清政府的对外政策问题,还有鸦片战争的军需开支问题、普通士民心态问题、汉奸问题等,在档案里都有反映。教师可以准备好电子文本通过网络课堂推送给所有同学,多方面史料的接触,会让学生对历史的多面性有充分的认识,更好的应对新媒体时代碎片化信息带来的片面观点对学生的冲击。绝不能让反华反共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战略企图在青年大学生中得逞。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QQ、微信、微信公众号建立与学生的网络沟通渠道,教师要成为网络宣传“轻骑兵”“突击队”,及时了解学生的错误倾向,对学生的错误历史观点能够迅速作出反应,答疑解惑,牢牢掌握历史宣传的网络主动权。教师不但要“守好”课堂,也要“守好”网络宣传的阵地,决不能让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历史观通过网络在学生中自由泛滥。

二、情怀要深,“以情育人”,用自身的家国情怀感染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老师情怀要深,要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要装着国家和民族,要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思政课教师的工作最大的特点是集“教学”和“育人”的双重功能于一身,要“以学识服人,以情怀育人”。思政课教师自身要有家国情怀,才能用真挚的情感把思政教育工作不仅看作自己赖以谋生谋生的工作,更要意识到,自己是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谋未来的伟业。教师自身浓郁的家国情怀可以深刻的感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自觉地把自己和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追求自觉融入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面向时代,关注社会,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才能使得大学生用自己的言行助力国家发展。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只有教师有家国情怀,才能自觉站在国家、民族求生存、图发展、谋尊严的高度,把一部中国近现代史讲成一部一代代的中国人,面对民族危机、国家危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探索国家前途、改写国家命运的历史,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都是“个人行动”、“少数群体的行动”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实例。亿万中国人的行动最后化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这是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基本事实。如此,学生才会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不断找到自己作为“小人物”的存在感,意识到个体不容忽视的“价值”,唯此,才能建立起“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祛除学生内心在“伟大国家”面前的虚无感。

“以情育人”还需要教师增强自身的“共情”能力,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共情能力也叫作“移情能力”,是设身处地、认同和理解别人的处境、感情的能力。今天的大学生都是95后、00后,学生和教师生活的时代有差距,和历史时期人物和群体生活的时代更有差距。学生对教学内容、历史事件的认知甚至语言表达体系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体现。教师必须要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他们的情感需要、了解学生对历史的具體疑惑,说出他们内心的质疑,才能有针对性的用历史事实进行解答。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学生“回到历史当下”,设身处地为“当时的国家利益”“当时的民族利益”“当时人民的需求和觉悟程度”下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这样,才能真正取得“育人”的效果,否则教师的家国情怀在学生眼里就变成了“惺惺作态”的说教。

三、思维要新,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

思维要新,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学生过往的知识积累、思想需求以及兴趣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就《纲要》课教学内容而言,大学生已经在小学、中学进行过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对一些重要问题已经有相当的认知,如何解决内容的重复以及由此引起的学生厌学情绪是《纲要》课必须解决的难题。其次,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很容易接触各种碎片化的信息,并深受影响,出现思想的集体摇摆。因此,当代大学生需要的不仅是政治结论的告知,他们更需要历史细节的论证,需要纲要课教师不只是历史知识的传递者,更多的是一位文化顾问,一个各种意见的中介,一个交流平台的搭建者。

基于此,在创新课堂教学的探索过程中,要注意学生意见的表达。如,利用专题研讨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针对特定专题,自主搜集史料,形成自证型观点,再结合课堂辩论、教师讲解,让自证观点与他证观点充分交流,最后形成最大沟通下的结论。充分利用学生过往所有的知识积累,创造全新的知识体验。

教师要营造开放、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要告诉学生《纲要》的课堂期待的是每位同学的参与。因此,教师要努力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探索、获取新知,得到能力的锻炼。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并懂得尊重不同观点,对问题形成多角度的理解,养成正确的历史观。

同时注重学生“共情”能力训练,通过特定的情境设置,让学生不断进入特定历史人物,虚拟“体验”历史,引导学生说出“假如我是……”,自己的“感悟”和选择,通过回望历史,让学生意识到今天我们作为“后来人”该怎么做”。通过这样的思维链条,训练学生与历史、历史人物、家国命运、时代责任的共情,激发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四、视野要广,通过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道理讲明白、讲清楚

教师视野要广,既要有国家视野、历史视野、学术视野,也要有国际视野。在纲要课教学中,要教育学生放眼全球,放大格局,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天下大事,培养学生具有开放多元创新的思维,具有包容发展、互利平等、合作共赢的理念,展现出中国青年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长远眼光、博大胸襟和历史担当。

中国近代之所以落后时代、受制于人,就是因为当时的人们普遍没有国际视野,自外于世界。中国的近代史是伴随着列强入侵开始的,自从中国进入近代,中华民族再也不能闭关锁国的存活于世。分析和理解中国近现代的一切历史事件,既要从国情出发,也要从世情出发,必须要有国际视野。比如,讲近代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时,要同时向同学介绍汉唐、宋元、明清时代,西方来华传教士积极来华传教的努力,以及大航海时代西方各国的全球殖民行为,与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形成鲜明对比。在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的表现时,要结合二战其他战场的战况以及斯大林、苏俄、共产国际对其他国家共产党的政策,诸如此类。要让学生明确意识到,近代以来,全球化浪潮下中国人与世界的联动关系,培养学生知识视野时,加强国际视野的培养。

五、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要有人格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好的思政课没有一定之规,好的教师也没有完全一样的标准。有的教师有语言有渲染力,学生在教师的语言表达力中发现真理的力量;有的老师善于针砭时评,学生借此深刻认识社会;有的老师善于逻辑思维的梳理,深入浅出之间得到学生的认同。但是思政课教师区别于一般专业教师的一点是,思政课教师除了知识的传输者,更重要的价值观的培育者。“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是思政课教师必要的也是基本的要求,教师言行不一,会直接损害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思政课教师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要有崇高的人格魅力。

高校思想正式理论课堂这个阵地要发出正能量的“强音”,思政课教师要有过硬的人格。一个思政课教师如果课堂上满口爱国、民主、进步,课下言论却诋毁英雄,对社会进步力量不屑一顾,学生怎么会信服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观点,怎样受课程的感召把自己和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要严于律己,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身体力行,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发挥正能量。要把对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求,高过对教学技巧的要求。教学技巧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慢慢打磨历练,如果人格形象一旦崩塌失守,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往往远大于课堂教学技巧的笨拙。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和开拓者的地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不是清谈馆、发泄场,学生不能做教师发泄不满、牢骚的听众。

作为高校一线思政课教学的老师,我们一直在尝试改变授课的模式,课堂教学可谓是百花齐放,可是仍然有不少大学生觉得思政课好枯燥,学了也没用。可以说,思政课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困难是多样的,但只要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六要”标准,不断努力,一定能打造出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思政课。

注释

[1] 张国安.光明日报[M].2018年09月11日15版.

参考文献

[1] 王雪莉:专题研讨教学模式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探索[N].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4).

[2] 王雪莉.基于共情能力培养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与实践———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J].青年与社会,2018年11月.

[3] 耿雪,梁柱.历史虚无主义“重写历史”有何诉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9-15.

[4] 李玉中.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新动向[N].光明日报,2017-07-10.

[5] 周兵.思想政治课教学共情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N].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8(3).

[6] 徐晓霞.高校思政课教师共情能力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高教学刊,2015(19).

作者简介:王雪莉(1978- ),女,河北保定人,历史学博士,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国古代服饰史。

猜你喜欢
六要思政课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初中生思想教育“六要”谈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