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俊峰
摘 要:“一切要为人民打算”是中国共产党人思想境界中永闪光芒的理念,孕育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世界,映载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历程,存在于时代的价值追求中。
关键词:“一切要为人民打算”;价值;辉映;呼应;激越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境界和实践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永在路上的必修课,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王若飞的“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境界追求,展思其内在的阶级、理论、时代的多维价值内容。
一、辉映《共产党宣言》的原理初心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以欧洲多元、复杂的资本主义发展上升时期的民族国家为剖析对象,为无产阶级指明了科学的前途和价值追求。为无产阶级在社会运动中命运的奋争提供了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南,为其奋争的历史时空进行了当下、未来的逻辑推理、理论原则的思考。一个承载社会未来变革方向的无产阶级在思想深处有了自己闪光理论的灵魂和初心,在理论与实践中描绘着自己的前程远路。
从立场、观点、方法的视角去看,《共产党宣言》作为无产阶级科学的理想奋斗的宣言书,打开了一个在资本主义时代新兴社会阶级寻求自我解放的新天地,进而开拓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世界。这展示于其革命理论的内在音韵的蓝图中。在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中,可见其明亮的政治理论之光。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点亮无产阶级解放星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放之四海而皆准,为身处被剥削被压迫之苦难深重的全世界无产阶级指明了寻求解放的理论进境和实践路径。
在西方资本殖民扩张的全球化浪潮中,中国被卷入其全球化潮流。1840年的鸦片战争把中国逐步陷于亡国灭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困境中。在近百年的民族独立、富强的追求中,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政治势力作出了各自的努力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历史运动波澜继起,在这些精彩纷呈的大浪淘沙的斗争争鸣、竞争发展中,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领导阶级的中国革命新时代的来临。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折射着中国革命的国内外环境的革新变化,在这无产阶级革命进步潮流中,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有着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的特点。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夺取政权问题上的科学实践的胜利,为无产阶级的解放迈出了坚实的实践探索的一步,展现了充满解放希望的新天地。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分子,王若飞置身在时代沧桑变化中。翻阅出生于中国贵州安顺市的王若飞的历史,他的1894至1945年的生命历程照映于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理论探寻、实践斗争发展的历程中,随党的历史同步前行着,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了救国救民的追求。王若飞提出的“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理念熔炉于马克思主义思想里,深刻地蕴藏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光辉,汇于革命沧桑潮流、与时代相呼吸,“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烙印着鲜明的阶级革命性,烙印着鲜明的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意识。“一切要为人民打算”以朴素的语言形式载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向引领,折射出深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初心理想。
二、呼应“为人民服务”的闪光定位
面对苦难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国共产党寻找到马克思主义不是用于空中楼阁的清谈,而是运用它投身于救国救民的时代洪流中去,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推动着波涛汹涌的国共合作、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在革命实践的峰回路转之中,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原则在实践中淬火成长,历经革命的多次转折洗礼,从幼年走向成熟,迎来抗日战争的复杂斗争环境,在民族奋起、觉醒的抗战实践环境里,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理想通过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践发展的传播,走进中国劳苦大众的心中,深入革命队伍的蓬勃理想的追求中,全新的革命道德在生活中普遍践行开来,演绎着为民族整体利益而奋斗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涵。1944年9月毛泽东主席透过一个普通战士“张思德事迹”提炼出革命者的“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似金光闪烁于革命者的三观之中,激发出无穷无尽的革命能量,从纵向历史角度去看,在这价值观的指引下中国抗日军民迎来抗日战争胜利,并在解放战争中摧枯拉朽般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这一波接一波的历史性胜利,其根本力量源泉深藏于“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维度之中。其一,“宏与微”的利益一致性。“宏观”表现为革命运动的时代主题及其实践;“微观”表现为参与革命运动的每一个革命者。从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的利益一致性去看,宏观的革命事业运动承载着无产阶级及人民大众的利益、命运、未来、前途,而这革命的动力来源于每一个革命者的角色觉醒,变为“自觉自为”的革命者,“宏与微”之间产生出“心心相印”的关系,革命者从各自的分工合作中产生出影响整体宏观革命运动的蝴蝶效应,产生、汇聚出推动革命向前发展的波澜壮阔的力量。 其二,“轻与重”的生命奉献性。生命的意义存在于生存过程中,汇流于革命运动过程,激发出同革命实践相呼吸共命运的奉献精神,赋予革命者的生命以深刻、厚重、伟大、光荣的价值,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时代变迁中塑造革命者的生命形象。其三,“对与错”的斗争选择性。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革命运动充满着曲折艰险,蕴含着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变化的趋势。探寻其内在主观原因存在着革命者对事物规律认识的局限性,实践中对于方针政策的把握存在着主观理解的錯误和偏差,这来自革命者内部的危害必将给革命事业带来危机,进而危及革命事业。因此,抛弃对革命事业的错误的认识,选择、寻找发展革命事业的正确的方法,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境界所要求的,这是从思想方法上、理论认识上体现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因为共产党人的利益无私性、利益人民性,党的方针、政策的空间是向人民的意见、意志开放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共产党人永不褪色的本色,因为共产党人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一切要为人民打算”承载着“为人民服务”的内在价值追求,它是从实际斗争中迸发出的工作指针。王若飞作为中国共产党杰出的领导人置身“为人民服务”的斗争实践中,践行、升华着“为人民服务”的革命道德,历经全民奋起的抗日战争的洗礼和迎接新曙光的解放战争前奏的锤炼。 “一切要为人民打算”是王若飞在中国革命斗争时局转换最复杂、艰险、困难的“重庆谈判”工作环境里提出的工作指针。这一从实际斗争中提出的工作理念,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内涵有着异曲同工之魂,以接地气的理念形式承载着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内涵,体现了在工作中对共产党人核心价值观的创新、发展,体现着积极主动的公仆精神,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以鲜活的状态把握共产党人价值观的要求,驾驭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融入“时代斗争”中去。
三、激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追求
共产党人的生命也就是与人民的革命事业与时俱进的生命,其内在的“阶段逻辑”表现为夺取政权、消灭私有制、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进程。这历史进程充满了“过五关斩六将”色彩的曲折发展,放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其悲壮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内容历历在目。纵观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脚步,充满了“三次大转折、纠正左右倾错误、拨乱反正”的胜利发展内容,中国共产党人永远激荡着“雄关漫道真如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激昂音符。这音符永远激荡着《共产党宣言》的魂,追求着“为人民服务”的境界,奏响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号角。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旋律“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组合曲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目标进境。这进境蕴藏着革命阶段“不忘初心”的远大眼光、满载着建设阶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承载着改革开放阶段的开拓进取。放眼当下,40年来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一条胜利发展的道路,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以“强起来”为追求目标的新时代。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在解决“对立统一”矛盾的基础上实现的。当下中国举世瞩目的发展使中国初步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面临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主要矛盾的制约,这表现为存在着响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内外部消极因素,诸如内部的“两极分化、发展不平衡、腐败”等,外部的“单边主义”、“冷战思维”等。这些消极因素的存在增加了我们事业前进发展的风险。在当下中国社会发展中,中国共产党面临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之长期、复杂的考验,面临着尖锐、严峻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
面对前行进境上波涛汹涌的风险和坚定的理想目标的追求,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视角里,“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理念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里获得新的载体表达方式,那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想,这一理念回应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境的行动指南,反映着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要求。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在逻辑结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论谱写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的艰辛、伟大、雄心抱负、远大前程,描绘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美景。立于中国共产党历史演进的进程,“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理念在新的理念形式“以人民为中心”里再映、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理想征途。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4,8.
[2] 毛泽东选集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6.
[3] 鄧小平文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10.
[4] 党的十九大报告[R].人民出版社,2017,10.
[5] 马连儒,袁钟秀著.王若飞传[M].贵州人民出版社,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