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可佩 刘英
摘 要:四川地区的藏族属于世居民族,他们在历代的生活、生产的过程中,受到宗教、生活禁忌、文化传统等观念的影响,形成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这些思想对于保护藏民居住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当代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要继承和发扬藏族生态伦理思想的合理部分,为保护生态环境,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四川;藏族;生态伦理思想
藏族是四川的第二大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四川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里县藏族自治州。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一般都比较脆弱,极易受到破坏,藏族人民为了保持生活和生产的可持续性,在利用和开发自然的过程中受到宗教思想、生活禁忌、文化传统等的影响形成了他们所独有的生态伦理思想。当今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研究四川地区藏族的生态伦理思想,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藏文化的传承,更重要的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需要。
一、四川藏族生态伦理思想的来源
生态伦理思想的要义在于“通过非强制的观念和舆论形成,或通过强制的制度形式,以约束和限制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以确立起人类追求效率活动的伦理界限来。”[2]四川地区藏族生态伦理思想的形成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宗教观念的影响,其次还包括生活禁忌、文化传统和部落法规等。上述思想观念的综合影响,形成了四川藏民族的一套独特的生态伦理思想。
(一)宗教思想
恩格斯说:“一个部落或民族生活于其中的特定的自然条件和自然产物,都被搬进它的宗教里。”[3]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宗教基本上是和民族相生相成的。藏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四川地区的藏族也不例外。宗教思想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占据了统治性的地位,支配着他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活。四川地区的藏民所信仰的宗教包括原始宗教--苯教和藏传佛教。
1.苯教
苯教的核心义理是“万物有灵”,崇拜鬼神、世间万物和自然现象,包括天地、风雷雨露、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飞禽走兽等,都是苯教所崇拜的对象。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墨尔多山就是苯教的圣山之一,当地的藏民认为在神山上居住着山神,山中的动物是山神的宠物,花草树木中寄住着灵魂,所以在神山上砍伐、放牧和打猎等活动都是被严厉禁止的。如果违反这些禁忌不仅自己和家庭会受到山神的责罚,而且会给附近的其他居民带来灾祸。在藏民族中,当遇到重大的事件时,他们会到神山去开展祭祀活动,在平时的生产和生活中也非常注意對神山的保护。正是由于这种对于自然的崇拜的思想的存在,使得这些地区的动植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护,维护了这一地区的动植物的多样性。
2.藏传佛教
公元7世纪左右,佛教传入藏区,并逐渐与当地文化融合,成为藏民所共同信仰的宗教之一。佛教的众生平等和轮回转世说是在以灵魂不灭论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即众生都有灵魂,在众生消亡时,其灵魂是不灭的。佛教认为世间的所有生命都在“六道”(天、人、阿修罗、牲畜、饿鬼和地狱)之间轮回,每次轮回会进入到“六道”中的哪一道,在于其自身的业力。由于人们在前世和今生当中所取得的业力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前世可能来自于任何一道和来世会进入任何一道都是不得而知的。因此,藏民们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同时,在佛教中还有放生和保生的思想,“杀生”不仅会让自己在现世中遭到报应,还会减少自己的业力,会在来世被投入到牲畜、饿鬼或者地狱道中。反之,放生保生则会增加自己的业力,来生会轮回到天、人和阿修罗道。因此藏民们在现世的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不随意杀生和砍伐,在客观上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生态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并且,佛教还要求信众要忍受现世的苦难,限制他们的欲望,注重精神生活的满足而放弃对物质生活的享受,这一思想也使得藏民们减少了对自然的索取,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环境起到保护的作用。
(二)生活禁忌
1.受到自然崇拜、部落文明和生活生产经验的影响,在千百年的生活过程中,四川藏民形成了一系列的生活禁忌,逐渐成为他们生态伦理思想的一部分。
由于藏民们对自然的崇拜,认为在山河中都有神灵居住,尤其是神山和神湖,如前文所述的位于甘孜州丹巴县的墨尔多山以及四川境内的贡嘎雪山、雅拉山都是藏民们所共同认同的神山。因此,在神山中开垦、挖掘药材、砍伐树木和在神湖中洗涤秽物或者捕食神山和神湖中生物都是不被允许的。
2.在部落时代,每一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而图腾中的动物是不允许被捕杀的,这一条生活禁忌促成了本部落的成员保护某一种动物的欲望;随着血缘性部落向地缘性部落联盟的转变,更多的动物被纳入到了保护的范围之中。
3.由于四川藏族基本都是生活在高原地区,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极易受到破坏。藏民在生活和生产的过程中总结出一些经验,直接或间接地保护了生态环境。比如,逐水草而居,由于牲畜的啃食和人类的活动,会对草场造成破坏,而游牧则不会对某一片草场造成多度的使用和破坏,给草场的动植物以恢复的时间。
4.由于藏民有放生、水葬和天葬的习俗,所以奇蹄类、爪类和有鳞类的动物被禁止食用。
藏民们的生活禁忌使得他们在意识形态中形成了一定的固定观念,成为其生态伦理思想的直接体现。
(三)文化传统
《格萨尔》作为一部以描述战争为主要题材的大型英雄史诗,不仅向我们展现了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还描绘了高原上的万物生长、高山秀水的美丽的自然景象,尤其是史诗中记述的关于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抗争和在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使人难以忘怀。在这部史诗中蕴含了一些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视的理念。格萨尔作为藏民们所崇拜的英雄,他的史诗在藏区间不断地被传唱,在史诗中传唱的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也在藏民们的心中扎根,影响着他们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格萨尔》中所表现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生产、丧葬习俗上所反映的生态意识及在唱词中表述的爱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和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和意识,都对康巴地区藏民族生态意识的形成和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4]
在藏民族的文化中,他们将锻造杀生武器的铁匠、屠宰牲畜的屠夫和渔猎的猎人和渔夫看作下等人。这种等级的划分并不是按照高低贵贱,而是因为他们的工作会直接或间接地夺去生灵的生命,给它们带来灾难,违背了佛教的伦理道德。
二、四川藏族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自然环境的肆意开发和掠夺,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尤其是近年来四川藏区旅游景区的开发、珍贵药材的挖掘和草原矿藏的开采以及藏民为了增加经济收入扩大牲畜的养殖数量,使得草原地区的生态平衡被打破,草原生态恶化。根据《2016四川省草原检测报告》显示:2016年全省牧区牲畜超载率9.57%,甘孜州超载率11.93%,阿坝州超载率8.52%;全省草原退化面积15400万亩,占全省可利用草原面积的58.1%。
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5]建设生态文明最重要的是要对人民的思想观念进行革新,将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注入到人们的脑中,并外化到实践。吸取和借鉴四川藏族的优秀生态伦理思想,能够丰富我国的生态思想,推动“美丽中国”的建设。
(一)众生平等思想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契合
藏传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思想,强调人与世间的其他生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存在高级和低级的区分,要求人们平等地对待一切生命,尊重其他生命,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有其本身的价值。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提出了“生命共同体”的概念,强调人与自然是互相依存的,都处于一个命运共同体之中,是相互平等的关系。
众生平等的思想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反,否定了人类作为世界主宰的地位,认为人类同其他生命一样只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其他动植物生存和发展的权力,将世间的一切生命视为自己的伙伴和朋友。
这一思想与构建生命共同体的思想达到了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到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5]藏传佛教众生平等思想中也蕴含了认识自然的一部分以及人类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的观点,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节制节用思想促进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当今社会,随着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对于自然的索取越來越大,物质财富得到极大的丰富,促使人们形成不合理的消费观念。在生态伦理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四川藏民一直以来奉行节俭的生活方式,反对浪费,注重精神生活的满足。丰富和发扬藏民族的节制节用思想,要求我们首先要节约资源,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但是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随意的开采和使用,最终会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人类将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其次,节制节用思想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增长的观念,不能再以GDP论英雄,而要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牺牲生态环境换来的经济增长是得不偿失的;最后,节制节用思想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反对铺张浪费,倡导适度消费、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三)革新四川藏民思想促进藏区经济发展
由于藏民普遍信仰宗教和对自然的崇拜,对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了许多的限制,导致他们从事生产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较低,处于比较贫困的状态,对于自然始终处于索取的状态,不能有效利用周边环境来增加经济收益,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必然会对藏民的传统生态观念带来冲击和影响。党和国家要加大政策引导和思想引领,鼓励藏民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将传统的生态伦理思想融入到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积极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因地制宜,精准脱贫,促进四川藏区的经济发展。
三、结语
四川藏民族的生态伦理思想的形成主要受到宗教观念的影响,并融入了生活、生产的禁忌和习俗,最终形成比较系统的价值观念,形成民族的价值认同和行为规范。这些思想观念植根于藏民族的意识形态之中,又指导和约束着他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对草原上的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维护了动植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但是这种源自宗教信仰和自然崇拜等观念而形成的生态伦理思想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具有被动性,而且其中的某些理念与社会主义社会不想适应。我们应该继承和借鉴其中的合理内核,向科学化的生态伦理思想转变,转化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生态伦理思想,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 晏辉.伦理生态论[J].伦理学,2000(1).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3.
[4] 曾雪玫.论康巴文化中生态伦理的现代化转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6(09).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5-06.
[6] 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29.
基金项目: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项目:四川少数民族传统生态伦理文化研究(15DFWH023);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四川理县革命老区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互融研究,(SLQ2016C-12)。
作者简介:蹇可佩(1994.02- ),男,西华大学,助理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刘英(1979- ),女,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