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九大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立足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探索出了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这一科学理论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愿,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凝结着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实践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将科学社会主义推向新阶段。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阶段
新时代之“新”,在于我们面临着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揭示了当前我国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状况的时代特点,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进入新阶段。本文旨在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为指导,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一、根植于中国大地,具有中国特色
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按照一定的规律从低级向高级不断进步与发展,其遵循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决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
中国共产党坚持唯物史观为指导,重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将其概括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要掌握“两个变”和“两个没有变”。两个变指:“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的变。从社会生产的角度看,把“落后的生产”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整体实力的进步。但同时,又指出现阶段我国的发展存在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从社会需要的角度看,把“物质文化需要”变为“美好生活需要”,一方面反映了温饱问题已解决、总体上达到小康,另一方面反映出人民需求在层次上提高,已不再单纯追求物质文化生活,对民主、法治、公平、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两个没有变指:“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准确把握蕴含的“变”与“不变”辨证关系的基础上,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推进改革开放。通过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国情与时代特点相结合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其鲜明特征在于它的“中国特色”。
二、反映人民意愿,以人民为中心
《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科学社会主义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同时,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创造并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对“主要矛盾”的描述,把“人民需求的满足”放在首位,提出“我们要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十九大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十四条基本方略中的第二条,将这一思想从核心价值、发展思想上升为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强调的“共产主义最高价值是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伟大创新,二者都强调人民的历史地位、主体地位和根本力量。
再以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为例。之前的发展存在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甚至存在着以损害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杀鸡取卵式的发展模式,以致一个时期内空气污染严重、环境恶化、资源紧缺……忽视了民本理念,造成了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的不平衡不协调。环境问题一度成为关系到亿万民众生存环境的民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将环境问题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将保护生态环境上升到关系民生福祉问题的高度。同时,为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在現代化目标中增加了“美丽”的内容。
这种对于人民需求的关注,使得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经济增长的新模式,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逐渐探索一条更加科学、更能实现人民利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三、牢牢把握主线,坚持党的领导
无产阶级政党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无产阶级自身实力弱小,因而,马克思恩格斯着重论述无产阶级应首先成为政党;在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共产党是各国政党中最坚决、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列宁深化和发展了无产阶级政党理论,指出执政党只有保持集中和统一,才能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十四条基本方略”更是将“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放在首要位置。
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党建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明确的党建的主线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提出了党建的总体布局是“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确定了党建的目标是“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党的建设学说,标志着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现阶段,我国主要矛盾已发生了变化,也对党和国家事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共产党的领导是科学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
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是我们不断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力量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秦婷(1994.12- ),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铁道党校,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