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道路的科学性

2019-11-29 11:24尹幽阳袁业清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9期
关键词:中国道路科学性

尹幽阳 袁业清

摘 要:建国70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我们走的这条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视角和中国道路发展现实结合上来理解会有更深刻的把握。《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在晚年针对德国两派工人政党合并纲领写的,在这本著作中体现着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发展生产力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和党的领导的思想光辉。

关键词:哥达纲领批判;中国道路;科学性

一、发展生产力是中国道路的发展动力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认为分配问题的最终解决必然只能依靠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工人阶级自身力量的不断增长,这才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理性的态度,这也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所坚持的核心观点,需要客观看待经济社会中的财富生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更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下的现实视角,从社会生产的基础出发,探求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为达到共产主义社会指明方向。

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可以视为“共享发展”概念提出的原著,马克思的“共享发展”思想,简单概括为一句话:“全体社会成员在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和联合劳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扣除和按劳分配共享发展的成果——社会总产品”。共同富裕是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的必然结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伟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了新时代。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要求我们在不断提髙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注重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保障全体人民可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中国道路的方式选择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也是中国道路下的必然选择。马克思看来拉萨尔所提出的“劳动所得”这个概念与明确的经济学中的概念相比更加模糊不清。如果不能明确“劳动所得”的真正含义那么对实现公平分配的要求便无从谈起。以资本主义经济学发展而来的“劳动所得”概念来理解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分配必然会是“公平的”,但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来谈实现公平的分配是不可能的。因为只有在劳动资料“变为公共财产的前提下才可能实现公平的分配”在这种情况下“公平的分配就是”“每一个生产者”在做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李爱华指出,只要一个人尽其所能地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社会就应充分满足一个人的生活需求,实行“按需分配”,就是依据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实际需要而为之提供消费资料。这是超越于“平等的权利”之上的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分配”。欧阳琼指出马克思视野中社会矛盾的根源是基于制度本身的,唯有通过革命的手段变更社会制度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进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陈金山认为在马克思看来是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分离的现实才导致了社会的不公正。因此要实现社会公正必须实行公有制。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先要将工人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创造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环境。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分配方式做了诸多论述。学术界也有不同的观点,李真认为马克思站在彻底的共产主义立场上,对拉萨尔主义的分配正义进行批判,并勾勒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不管是按劳分配还是按需分配原则都是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段忠桥指出马克思之所以认为资本主义剥削是不正义的,是因为资本家无偿占有了本应属于工人的劳动,就此而言,按劳分配相对于资本主义剥削是一种正义的分配原则,马克思又紧接着提出,按劳分配作为平等权利原则还存在两种“弊病”:一是它默认了因劳动者个人天赋不同导致的所得不平等;二是它使劳动者个人因家庭负担不同而实际所得不平等。徐斌、张雯认为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实现了相对的形式公正,但仍然存在结果的不公正和实质的不公正。马克思建构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则超越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按劳分配”的机会平等和形式正义,真正实现了结果平等和实质正义,它超越了“应得”和“不应得”的按劳分配的正义之争,确立了需要的分配尺度和原则。屈胜喜,刘博识指出马克思认为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也仅仅能够实现形式上的公平,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平只能是更低层次的,形式上很可能不公平。何中华认为按照《哥达纲领批判》中的观点,“平等”在共产主义社会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实现方式或是表现方式,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表现为按劳分配,而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则表现为按需分配。宋朝龙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个社会阶段中财富生产是劳动耗费得来的,此时如果实行按需分配则是无偿占有别人的财富,这就和阶级剥削在一定程度上相同。学术界的不同看法都指向了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必要性,在发达阶段就可以实行按需分配以实现公平与正义。

三、合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规律是中国道路的发展过程

《哥达纲领批判》中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启示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考量。伊莎贝尔·加罗提出社會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经典区分是由马克思本人作出的,主要依据就是《哥达纲领批判》。王格芳认为马克思对社会发展进程提出了总体预见,即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的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其中过渡时期即指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刚从资本主义社会脱胎出来,经济、精神和道德都还带有旧社会的痕迹;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是在“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基础上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阶段。杨筱刚认为抛弃《哥达纲领》的“设想”,而径直寻求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的方法论原则和精神实质;并在这一方法论原则和精神实质的指导下,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点,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胜利之源。孟鑫认为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为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也为我们带来深刻的启迪,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也是不断发展的,相对于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科学认识,其仍有不断发展和提升的空间。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作为论证工具,在批判拉萨尔关于“铁的工资规律”、“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以及“公平分配劳动所得”错误观点的基础上,自然地逻辑地引发出对“未来”社会的思考,科学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保证了马克思理论分析的科学性。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把未来社会分成三个阶段,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时期、过渡时期,还有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之后列宁认为落后的俄国只能是建立建成初级形式,而不能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中国道路强调建设社会要经历不同的这样一个发展阶段。首先,毛泽东提出过两个阶段,就是关于社会主义的不发达和比较发达阶段,之后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地、总结性地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就设计了“三步走”的计划,成为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路径。随后上个世纪末,第二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到十六大已经提出全面小康,十七大做了进一步的丰富。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九大就提出两步走这个实现现代化这样一个强国目标。中国道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的指导思想,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四、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和党的领导是中国道路的根本保障

《批判》体现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也应该施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批判》的核心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其得以建立的手段就是不仅要坚持工人阶级的领导,而且要坚持工农联盟,这二者是其实现手段。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充分表明,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造就了中华民族独立、中国人民解放、取得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巩固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民族复兴大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而且是最本质的特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毛泽东同志指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路的坚定决心,是我们党不断从挫折中觉醒、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真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几代党的领导集体,为了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在西方资本主义强势、苏联解体共产主义低潮等困境时一直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参考文献

[1] 赵学清.马克思是如何论证共享发展的——读《哥达纲领批判》的体会[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6,10(03):65-73.

[2]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讲话.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8.

[4] 王格芳.科学定位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重温《哥达纲领批判》的未来社会阶段划分思想及其启示[J]. 理论视野,2009(07):58-59.

[5] 杨筱刚.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对《哥达纲领》“设想”的批判[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02):45-48.

猜你喜欢
中国道路科学性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说话写句要注意科学性
中国道路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
领导干部要着力培育战略思维、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解读中国道路的普遍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