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志愿组织管理体系研究

2019-11-29 08:47刘颖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5期
关键词:体系研究高校管理

摘 要:高校志愿服务组织是一个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极其重要的渠道,目前,学术界对于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研究也在不断推进,因此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阐述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体系,希望能有助于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建设与完善,为探求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机制提供启示。

关键词:高校管理;志愿组织;体系研究

现阶段每个高校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大多趋于一致,但是层然存在不同学校或不同组织内部管理相异的问题。因此,文章针对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基于管理体系的视角,研究现阶段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组成体系,发现其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展望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美好未来。

一、高校志愿服务管理精神的重要意义

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志愿服务的精神概括起来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简单的四个词语准确的表述了志愿服务精神的本质内涵。而组织架构,指的是一个组织的整体结构。高校志愿服务组织架构设计中,各组织或部门应该明确权利与义务,多沟通交流,这样才能提高志愿服务的能力与效率。

(一)事业部制

以某省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例,它是该省青年志愿者组织的最高管理组织,它可以在本省各个地区分设青年志愿者协会,由各地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独立的开展志愿者活动,但是要在团省委的指导下,在该省青年志愿者协会行动开展规划与目标的前提下开展。当然,事业部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它大大增加了管理层次,这样就导致了管理人员资源的紧缺与管理费用的增加;其次,由于不同高校志愿服务组织之间独立运作,再加上距离远等因素,使得开展志愿者活动时的交流变得更加困难;最后,不同高校志愿服务组织所在的地区状况不同,很可能导致活动的开展效率降低,甚至与总部的行动目标和规划发生偏离。

(二)矩阵制

将矩阵制用到高校志愿服务组织上,需要将高校志愿者形式上分为不同类型的志愿组织(比如支教、敬老院、医疗服务等),即形成纵向的职能领导系统,然后按照项目来开展志愿活动,即横向项目系统。比如要去某山区支教,就可以召集具有支教能力或者经验的志愿者,临时组建支教志愿服务队前去山区。将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分类,这样使得有相似技能的志愿者集结在一起,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矩阵制亦存在着缺陷。

二、高校志愿服务管理组织架构的主要运行模式

在介绍高校志愿服务组织运行模式之前,有必要对高校志愿服务组织进行分类,这样才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各类志愿者组织的运行模式。在此简单的将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分为两大类:校内日常型志愿者组织、校内+校外联合型志愿者组织:

(一)校内日常型志愿者组织

该组织是在校团委领导下的学生创办运营的志愿者组织,活动范围限校内及周边,包括校青年志愿者协会,较低一级的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以及社团型志愿组织(如爱心协会等)。

校内日常型志愿者组织运行模式:

(1)志愿者招募。利用网络、摆点等方式宣传,号召全校学生报名,并择优录取。

(2)志愿者培訓。对新进入组织的志愿者进行培训,以此提高组织志愿服务水平。

(3)资金支持。因为该组织受学校直接领导,所以更容易得到资金的扶持。

(4)活动的开展。

(二)校内+校外联合型志愿者组织

该类志愿者组织是由校外志愿者组织总部领导,受高校团委或者社团联合会管理、监督的社会性志愿者组织。校内+校外联合型志愿者组织运行模式:

(1)较为成熟的志愿者招募机制。

(2)更加专业的志愿者培训。

(3)更严谨的资金运行机制。与校内日常型志愿者组织不同的是,校内+校外联合型志愿者组织的资金来源是外部企业或者志愿者总部,所以资金的运用要更加谨慎。

(4)活动的开展。

三、高校志愿服务管理组织架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经费问题

经费的缺乏使得志愿者组织在高校内的发展举步维艰;另一方面是资金的滥用,在高校志愿者组织中时有发生;其次,活动开展过于繁琐。举办活动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审批流程,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并且面对突发情况处理不存在绿色通道,给活动开展带来阻碍。其次,场地、资源等并不富足,导致活动没办法很好的展开;第三,培训缺乏专业性。许多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由于经费、场地等因素的制约,无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办活动时目的性不强,导致志愿服务效率低下。

解决对策:健全的保障机制和措施对于高校志愿者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资金提供来源的保障、党团组织的指导、学校的激励政策等等。完善保障体系的构建,能够确保大学生志愿服务充分发挥作用,让我高校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在组织建设上日趋完善,更好的实现其“枢纽”作用。

(二)精神激励问题

志愿者激励机制是政府、社会或志愿者组织根据既定目标和人的行为规律,通过各种方式或手段激发志愿者包括潜在志愿者)的动力,使其迸发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规范志愿者的行为,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一套理性化制度。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度的强调参与志愿者事业的意义,使得精神激励成为主流,这就导致部分志愿者精力和热情过早消耗而无法胜任或坚持完成自己的工作。同时,一些大型的志愿活动需要很大的投入,仅仅只有精神支撑,必将制约志愿活动的开展。并且,在高校志愿服务组织中都有一个普遍的现象,部分志愿者很少甚至从未参加过活动;有些参加志愿活动,也只是为了获得相关荣誉称号或是为了具有评比优秀学生的资格;还有一些志愿者存在对服务补助过低而不满的情况。这些志愿者加入志愿组织动机不纯,服务意识淡泊,功利心很重。

解决对策:

第一,主观上大学生志愿者要对志愿服务活动有正确的认识,志愿服务的宗旨是服务他人,并非从总谋取暴利,高校志愿组织应当不断培养志愿者的主人翁责任感;第二,注重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素质。其中既包括志愿者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包括对志愿服务理念的高度认可以及相关的基础服务技术。文章通过对高校学生志愿活动组织的研究和分析,对高校学校志愿活动组织的特点及运行机制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指出了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学生志愿活动组织方面的现状、运行结构的特点、运行机制的体系及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对策,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蓬勃发展。

四、高校志愿服务管理组织架构策略可行性分析及创新点

(一)可行性分析

文章针对志愿精神培育、组织架构、运行模式、激励机制这四个方面的问题,结合调研队员的切身体验,给出的策略均具备实践性,不论是对于发展较为发达的高校志愿服务组织,还是对于发展较为落后的基层组织,均具有借鉴价值。

(二)创新点

(1)文章提出高校志愿组织管理采用矩阵制方法,将其分为垂直型和水平型,且二者同时进行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针对管理偏差性进行具体措施改正。

(2)根据志愿运行模式的不同将志愿者团队进行分类分析,并对不同团队存在的问题分点讨论,将问题实质化、具象化,从而对症下药。

(3)针对激励机制,将问题从行为上和精神上进行两方面讨论,没有局限于片面研究(即不单独研究行为上或精神上),从而使得问题更全面化。

(4)将“机制”理念与志愿理念联合,提出保障志愿团队及其成员利益的保障机制。

(5)将发展迅速的互联网与志愿组合相结合,增大高校志愿事项的影响范围,并提高大众对高校志愿的关注。

五、结语

伴随着G20峰会、中国进出口博览会等大型活动的成功举办,中国志愿者的形象深入人心,其中大學生志愿者凭借其出色的专业素养和学习能力,成为开展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同。我国政府对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视程度日益上升。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慧民.志愿服务与和谐社会——上海市志愿活动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2] 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 理查德·斯格特.组织理论[M].华夏出版社,2002.

[4] 蒋新红.我国志愿者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前沿,2011(14).

[5] 侯国凤.志愿者权益保障体系构建的对策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

[6] 姜怀梅.高校志愿组织中的志愿者管理研究--以沈阳四所高校为例[D].东北大学,2008.

[7] 林竹.我国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模式研究——以山东大学为例[D].山东大学,2011.

作者简介:刘颖(1988.11- ),女,汉族,云南昆明人,云南财经大学,本科,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

猜你喜欢
体系研究高校管理
浅析我国森林健康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高校教学管理者必须树立的若干观念
关于徐州路兴内部业绩评价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