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精准扶贫环境下如何推动甘肃民族地区的素质教育

2019-11-29 08:47杨斌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5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素质教育

摘 要: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我国要贯彻精准扶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一步,精准扶贫不仅体现在经济的发展上,更需要从教育入手全面的推动精准扶贫。文化教育是立国之本,从“扶志、扶知、扶智”三个层面入手,从文化建设上进行全款的精准扶貧。甘肃民族地区的经济落后,个别地区交通不发达,信息不畅通,对于教育不重视,素质教育水平差,因此,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如何进行民族地区的素质教育是经济发展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甘肃民族地区的素质教育现状入手,系统的分析在精准扶贫环境下如何推动甘肃民族地区的素质教育,以此来推动地方精准扶贫的素质教育开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精准扶贫;民族地区

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中就明确的提出,“要把扶贫开发转移到依靠科学进步,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从扶贫的核心要义出发强调了教育在扶贫过程中的重要性。文化教育可以从根源上扫除贫困,做到真正的切断贫困的循环之路,达到摆脱贫困的作用。因此,精准扶贫就要从根本上重视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

一、甘肃民族地区的素质教育现状

甘肃省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地理环境艰苦,少数民族聚居又有着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受语言、环境、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育水平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近些年,国家大力发展西部建设,甘肃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文化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素质教育的现状仍不乐观。精准扶贫就是需要从源头解决贫困的问题,而教育就是源头之一。

(一)思想观念落后

由于交通的不便利,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信息的传播不畅通,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落后,思想观念保守。大部分的家长认为读书无用,学会简单的识字计算能力就是教育的功能,更不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认为教育无用。甚至,一些家长还加持固有的女子读书无用的思想。特别是落后少数民族地区的家庭中,孩子过早的负担繁重的劳动,即便是上学接受教育也要为家庭劳动让路,无法做到让孩子专心接受教育。教育成本和生活成本的增加逼迫少数民族适龄学童无法真正的走到学校里接受教育。

(二)教学条件差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教育一直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帮扶力度,尤其是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九年义务教育免除了学生的学费和学杂费,同时,国家还对艰苦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就学予以了资金补助。

在这样的背景下,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条件仍然很差,校舍残破、教学书本、教具短缺、环境简陋是甘肃少数民族地区教学环境的真是写照。大多数的校舍、图书和实验设备的添置都无法满足,学校运转缺乏资金,严重影响了甘肃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更不用谈学生的素质教育了。

(三)师资力量薄弱

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匮乏,师资力量短缺一直是困扰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难题。甘肃少数民族聚居地主要是高海拔、高寒地带,长久以来的贫困导致没有能力接受教育,这直接导致甘肃本地的教师培养跟不上去,无法根据学生的数量匹配教师,而外地教师难以承受艰苦、恶劣的环境,流入甘肃地区的师资更是少之又少。

近些年,志愿者教师增多,但是大部分的志愿者教师都是短期的支援教育,无法从长期解决甘肃的师资短缺问题。

(四)缺乏正确的引导

近年来南方经济的飞速发展,让大量的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而孩子留在本地,这样的留守家庭中,对于孩子的教育缺乏正确的引导,孩子的教育、心理都存在问题。加强素质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样的现象。

二、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是指通过教育让受教育者在之多方面素质得到提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个人能力、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培养,是全面的发展教育,与应试教育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对于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有利于学生树立健全人格。

首先,就国家层面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我国现在正在进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战略是治国重要的方针之一,国家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大力倡导科学的教育观和教育体系的形成。近年来,国际竞争的主要着力点就是对人才的争夺,而教育尤其素质教育是影响人才培养的重要过程,只有拥有全面、健全人格的人才才能真正的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成为对社会发展、地方建设有所助益的人才。

第二,就个人层面来说素质教育具有全面性。素质教育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开展教育。通过素质教育的开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均衡发展。素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关注个性和创造力发展开展教育。素质教育的作用对个人性格和素质的影响具有长效性,素质教育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和支持学生可持续发展开展教育。

第三,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共同构成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补充了应试教育只对学生成绩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开展更加注重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个性化的学习更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应试教育只按考试要求向学生传授知识,缺乏个性。相对于传授考试技能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更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同时重视引导学生把知识内化成自身素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精准扶贫背景下的甘肃民族地区开展素质教育的举措

(一)扶贫重在扶智

精准扶贫的实现首先要开化当地少数民族的思想,改变少数民族对文化教育的认识,不迷信,不盲从,相信科学。因此,在举措上大力普及教育的用途,让少数民族看到懂知识、走进学校学习的好处,加强对群众的《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和义务教育权利义务的教育,增强当地群众对于教育的全方位认识。

(二)因地制宜开展素质教育

少数民族在接受教育时受到语言和宗教的限制,素质教育的开展无法进行,即便开设素质教育也无法达到对学生的真正素质教育。因此,要结合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和语言特点,进行素质教育的开展。大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的系列校园教育和校园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传播开来。其次,通过组织开展民间戏剧、乐曲、地方剧等活动引导学生家长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问题、成长问题,达到减少“生而不养、养而不教”现象的目的,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和文化教育问题。

(三)多方合作协同发力

在国家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甘肃作为精准扶贫、脱贫工作的重点地区,甘肃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来解决贫困问题,其中尤为重视地区的教育问题。

从政府层面,地方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大学校建设和运营经费的投入,从基础设施上保证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工具的供给。加大本地教师人才的培养和吸纳,通过相关政策的出台鼓励教师在甘肃从事少数民族教育工作。

从社会层面,要动员社会进行甘肃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重视,要增加对于来甘肃支援教育教师的扶持,支持和鼓励社会各界为甘肃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贡献力量。

从学校层面,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基地,没有良好的教学环境,素质教育更无从谈起。学校在大力完善教学基础设施的同时,还要重视对于师资团队的培养。现阶段,甘肃少数民族地区教师质量低,教师的素质相较其他地区偏低,这样的情况给素质教育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学意识,增加素质教育的开展能力,通过研修、授课、师范等多种手段从客观上提高教师素质教育的水平。

(四)经济文化共同发展

教育是脱贫的重要手段,提高教育的应用环境和应用能力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教育的开展。在教学上,根据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特点,发展与实际相关的课程教育,技术指导,进行技能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的特色地方教育。统筹城乡、职业学校、企业间的人才培养“订单”模式,通过这样的模式切实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为企业直接输送人才,从而以教育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精准扶贫,脱贫致富。

四、结语

精准扶贫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而素质教育的培养也具有相同的特点。脱贫需要从根本上,从思想上转变对教育的态度,转变思维,传播新思想、新观念,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素质教育的开展就是传授脱贫方法的的举措。只有,通过教育的方式,重视后代的培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激发擺脱贫困的内在动力,然后落实到生产实践上,实现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自我进步,最终靠努力摆脱贫困,实现精准扶贫的效果,走向发家致富的小康生活之路。

参考文献

[1] 李兴洲,邢贞良.攻坚阶段我国教育扶贫的理论与实践创新[J].教育与经济,2018(01).

[2] 王安福,关琰芳.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扶贫模式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02).

[3] 王锋,侯长林.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开发模式的构建与选择——以贵州省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7(10).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度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名称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甘肃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瞄准机制与施政策略研究,项目编号: YB153;本文为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项目名称为:裕固语AR数字教学产品的开发与研究,项目编号为:2017A-223。

作者简介:杨斌(1979— ),男,汉族,江苏靖江人,甘肃广播电视大学理工农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教育技术。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素质教育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