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部分。寻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奋斗的目标,“人民”在马克思理论中占据重要位置。十九大之后,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新时代的继承与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时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构想。首先,文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内涵及主要内容;其次,文章研究了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者对人民观的继承与发展;最后,文章从新时代出发论述其当代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民;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人民观是从历史的角度去研究人民在各个时期的生存状态以及生活诉求,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处处流露出对人民群众的关心。马克思批判历史唯心主义研究人的错误思想,认为研究人应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深刻了解人民的生存条件。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随着时代的变化,一大批马克思主义者不断继承与发展马克思的人民观,使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主要内容
(一)“人民”的概念
谈论“人民”的概念,必须要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关于人的本质问题,费尔巴哈从旧唯物主义出发,简单地将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马克思批判了这一点,他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没有从社会现实出发去理解人,没有看到人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人,所以对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问题要进行批判与否定。
马克思认为在论述人的问题时要将其放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论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因此解释人民的概念时也要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去解释人民,“人民”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民”具有历史的特征,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封建社会时期,人民主要是指农民,这时的农民受到贵族的剥削和压迫。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人民主要是指工人,在反封建斗争时期,人民包括新兴的资产阶级。人民的范围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并且人民队伍不断扩大,最后将拓展至全人类。第二,马克思的“人民”是指全世界的人民,是大多数的人,不应该带有民族和国家的界限,此时的人民应该是一种身份和存在。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重要的理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观点,也是与唯心主义相对的观点。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是指人民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自己的物质生产资料,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物质财富不断累积,社会存在不断完善。其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指人民通过实践活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不断更新思想与文化,推动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最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指人民群众通过实践活动推动了社会变革。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我们可以知道社会发展有其必然的规律,从奴隶制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转变需要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人民群众要自觉地投身于历史的创造活动中,人民群众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同时,马克思也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关于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历史唯心主义认为历史应该是由英雄豪杰和帝王将相创造的,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相反,否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而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出发,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物质生产资料的承担者,得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重要结论。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发展都离不开人民,每一次发展变革都是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
第二,实践是人民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也可以说实践是一种途径。文章基于马克思经典著作理解实践得出实践就是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手段与途径。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其中改变世界的途径就是通过实践,而人民群众就是实践的主体,所以人民群众在创造物质生产资料的时候必须经过实践劳动。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意义。可见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性。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中,人民群众通过实践活动为我们创造物质生产资料,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促进了社会的整体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实践出发。
第三,人民是理论与实践的主体。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到“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马克思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指出要用让人民群众掌握理论,进而与实践相结合,做理论与实践的主体。必须坚持以正确的理论去指导实践。在进行革命的过程中,要用正确的理论去指导群众,这样才会取得革命的胜利,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與进步。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
文章关于马克思人民观的继承与发展主要研究改革开放后至今党和国家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人民观的继承。
邓小平坚持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充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国社会全方位发展。我们从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可以看出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充分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没有将人民放在首位全过程中。一些国家盛行教条主义,其主要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人民利益无法得到保障。所以二十世纪初期很多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建设都失败了。邓小平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失败的案例以及我国从革命到建设中得出经验,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将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并且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与人民利益紧紧结合在一起。邓小平认为,人民群众应该拥有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权利,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制度和具体发展模式都应该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得出,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并且不束缚人民群众的实践脚步,要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人民群众主动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社会各方面持续迅猛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仍然不忘初心,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坚持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江泽民同志始终将人民放在首位。“三个代表”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重要思想,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见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并且提出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就是要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其根本前提是依靠人民,根本准则要尊重人,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的发展,充分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仍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并且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方面面,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及人民。并且习近平指出“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三个因素的支持,而这三个因素都是人民共同团结努力的结果。所以说人民是“中国梦”实现的根本力量。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当代价值
十九大之后,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可见人民的生活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问题,并且新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具有一定的价值。
第一,有利于形成和谐的社会环境。如果党和国家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做任何事情都考虑人民的利益,为人民谋福利。社会中的一切基础设施建设都是从人民的角度出发的,实现教育公平,医疗公平,那么就会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我国现在正逐渐拉低贫富差距,建立健全良好的分配制度,充分实现人民群眾的利益,
第二,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社会的发展与变革需要人民群众的力量,新时期,我国各方面都处于变革发展时期,这就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积极参与。所以我们应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让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的共同努力。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在部署工作时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并且继承发展人民观,正是因为有了人民的支持,改革开放才取得巨大成功。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应该更关注人民的幸福问题,所以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时,党和国家要用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去指导中国梦的实现。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中国梦之所以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是因为中国梦的内涵包括广大人民,实现中国梦就要实现全体中国人民的幸福。实现中国梦,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坚持人民的根本立场。中国梦和人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汇聚中国力量,让每个民族的人民都能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全面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方略,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中也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充分考虑人民的意见,理解人民的诉求,将人民的实际需求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此国家建设需要人民的力量,人民要积极为政府部门建言献策,促进政府部门工作的提升。政府工作人员也要积极配合人民工作,将人民的利益放在工作首位,时刻记住三不腐的工作作风,严禁奢靡之风。党和政府工作人员要积极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用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武装头脑,坚持群众路线,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3.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4] 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2001-07-01.
[5]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J].共产党员,2007(07):9-15.
作者简介:高茜(1995- ),女,汉族,河南固始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